APP下载

高等教育地方化研究的新进展

2009-07-03邬大光

高教探索 2009年3期
关键词:广东办学特色

邬大光

当看到即将付梓的《地方大学办学特色研究》这部书稿的清样,并应邀为该书作序时,我便爽快地答应下来。之所以乐意为本书写几句话,是因为我对这一话题有许多的感受和经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性大学发展最快的地区是广东。广东省的地方政府在1980至1990年代,举办了11所地方院校,并以其声势、规模和口碑被学界称道为“中国新大学运动”的领军。这些年我去过广东各地的几十所高校,或应邀讲学,或参加评估,或主持研究。不管何种身份,都使我有机会接触、观察和琢磨广东高等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尤其是广东地方大学的发展历程确有深入研究的价值。但我对广东地方大学的了解毕竟是走马观花,只知其皮毛,这些地方大学的状态究竟如何?是否达成了社会和自己期待的水平?是否已经闯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是人们希望知晓的,是教育界关注的,更是理论工作者应该回答的。广东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地方大学是否也如同其经济转型那样可为全国借鉴?地方大学在其中的角色如何?对于发轫于改革开放前沿的这些地方大学的发展经验,我也和学术界的同行一样抱有浓厚的兴致。此其一。

该研究的立论和旨趣之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就在于突出了“地方”与“特色”四个字。在地方大学发展的过程中,目前遇到的普遍问题就是,地方院校是通过扩张、升格走传统大学的发展之路,还是扬长避短、走一条特色发展之路?答案显然是后者。但在我国的实践中,一些地方院校不顾实际,盲目追求规模和层次、贪大求全,导致办学理念趋同、办学模式单一的“千校一面”的局面比较严重,往往丧失了最初确定的办学特色和定位。令人欣慰和鼓舞的是,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我们看到了地方大学在办学特色方面的努力是富有成效的。他们不仅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多元影响因素构成的独特环境、相对较高的办学效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植根地域文化特色的大学文化、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的目标与使命、本土化和国际化结合的办学视野等方面显示了办学特色;而且在地方大学治理结构和模式上也初显有别于传统大学的特征。可以肯定地说,珠江三角洲地方大学,累积的既不同于西方大学也不同于中国传统大学的新知识,我们或许将其看作是“地方性知识”更为恰当。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的命运。原本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是十分有特色的,但在他们升格为大学之后,其特色也就逐渐丢失了。我国的地方性大学显然不应该再走同样的路。我国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以及高等教育分类办学、分工合作的发展趋势,决定了我国地方院校应该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应形成和培育与传统大学不同的治理结构,应该为高等教育发展累积“地方性知识”,以提升地方大学的水平与质量。目前,教育部正在进行高等学校分类评估的政策调整,从办学特色的角度指导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政策考量。可问题在于我们关于办学特色知之甚少,大学的专业与课程等雷同的现象比比皆是。对于这样的研究选题我固然是有兴趣的。此其二。

其三,对于本书(课题)的研究方式、路径和成员的多元化,我是持称赞态度的。该书并非就特色谈特色,而是将办学特色研究放在一个宏大的背景中,从特色内涵、基本原理、形成条件、治理结构、地域文化、国际交流等讨论办学特色问题,拓宽了研究视域,增加了寻求答案的可能性。尽管没有终极答案,确使我们清楚了许多,收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可谓从宏大叙事着眼,从实地研究着手,虚实结合,收放有度。课题组成员是来自五所地方大学的中青年教师,其中既有专门从事高教研究的博士、教授,也有第一线的校、院(处)负责同志,成员结构有利于密切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将理论与经验、文献与逻辑有效结合,使研究植根理论的同时又不乏生动的现实感。能够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五所地方院校为样本进行个案研究,进而“窥斑见全豹”地了解我国同类地方院校的办学特色,进而对此地方大学发展问题做出总结和反思,可以说是本研究的特色。

作为高等教育的研究者,把研究的视野深入到地方大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大约是在1989年的下半年,当时我是在厦门大学高教所作博士生,师从潘懋元老师。为了参加一次学术会议,潘老师叫我与他合作,写一篇论文,题目就确定为《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地方化的理论探讨》。当时地方性大学在珠江三角洲刚刚兴起,文章的主要观点就是对发展地方性大学的一些思考。文章写完之后,投给了国内一份知名度较高的刊物。没想到,杂志的编辑在肯定这篇文章并答应发表的同时,要求我们把题目改为《关于中国发展区域性高等教育的理论探讨》,其原因就是他们认为“高等教育地方化”这个概念不合时宜。鉴于此,我们也曾考虑不在该刊物发了,但编辑又很看重这篇文章。没有办法,只好按照编辑的意见把题目改了。文章发出来之后,尽管获得了较好的评价,但我们还是觉得与本来要表达的意思相距甚远,总有些许的遗憾。在一次闲谈中,有一份内部刊物的编辑听说了此事,愿意帮我们弥补这个遗憾。于是,我们又恢复了文章的本来面目,在这个内刊上重新发表。今天回想起此事来,都觉得有些可笑。

时过境迁。在过去的20几年中,关于高等教育地方化这一话题,在理论层面,已经从最初的饱受争议到基本达成共识;在实践层面,地方大学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特别值得高兴的是,对于地方大学的发展,始终有一批学者予以高度的关注,他们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尤其对广东地方性大学的研究,仅在我们厦门大学高教所,就有秦国柱的博士论文《中国新大学运动:广东中心城市新办院校研究》、邹晓平的博士论文《地方院校战略规划的理论问题与个案分析》,以及刘晖的博士论文《转型期的地方大学治理》。这些作者和论文都是基于广东地方大学发展的沃土,都有着各自亲身的感受和经历,都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并且持之以恒地跟踪着广东地方大学的发展轨迹。

本书主编、此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课题的主持人、广州大学教授刘晖就是其中之一。他长期在地方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对地方大学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持续的研究兴趣,在他的博士论文初稿完成之后,又启动了《地方大学办学特色研究》这样一个研究项目。在听说这个项目后,我一直乐观其成,并终于看到了书稿。从研究内容上说,这部《地方大学办学特色研究》也可以说是他论文的姊妹篇。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使我们对地方大学的认识再上一个层次。

应该说,我国的地方大学走到今天实属不易,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的过程中,他们责无旁贷地挑起了“大众化的重任”。纵观世界高等教育体系,地方大学都是一支特殊的力量。在英国,有19世纪初的“新大学运动”,在美国,有19世纪中叶“赠地法案”之后的“州立市立大学运动”。与西方相比,我国地方大学的起步要晚了几十年。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机构,无论中西方的地方大学在本质上都是对传统大学的一种扬弃,是根植于地方经济和文化需求的产物。因此,需要强调的是,研究特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地方大学,其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从本源上寻找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以便更好地面向未来。未来与其说是我们要去的地方,不如说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我们不缺乏创造的动力和决心,但创造的首要是方向感。希望从本书对地方大学办学特色的阐释中,使我们更加明晰前进的方向。

是为序。

猜你喜欢

广东办学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中医的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完美的特色党建
广东舆情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