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不同社会阶层大一学生学习计划差异研究

2009-07-03蔡映辉

高教探索 2009年3期
关键词:社会阶层差异

蔡映辉

摘要:本文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全国31个省(市、区)的175所普通本、专科院校的2007级学生的学习计划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社会阶层的大一学生在“轻松的大学生活”、“自身素质培养”这两个方面的计划没有差异;而在“知识面的拓展”、“对专业更深的钻研”、“出国准备”、“准备考研”、“就业准备”等方面,不同社会阶层大一学生的计划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证明了社会阶层差异带来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差异仍然存在,证明我国高等教育在社会分层中有着地位生产和再生产并存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阶层;大一学生;学习计划;差异

一、社会分层与学习计划

家庭背景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早已被众多研究者所证明。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分层实质上是由于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拥有的社会资源不平等而产生的社会地位不平等现象。由于整体上社会资源具有稀缺性,不可能满足每个人都获得同等的所需资源,因此社会分层现象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存在。1927年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P.A.Sorokin)在《社会流动》中指出,学校是使人从社会底层向社会上层流动的电梯,学校通过考试来进行选拔,从而决定人们的社会地位。克里斯多夫·简克斯(Christopher Jencks)和大卫·莱斯曼(David Riesman)在《学术革命》一书中对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的关系讨论中指出,较低阶级的子女在向上流动中处于不利境地,关键不在于教育体制上,而是在于他们成长的环境。成人的财富和权力不平等地分配,孩子就会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必然会有不同的希望、期望和压力。在研究通过高等教育来实现社会流动时,简克斯和莱斯曼并不认为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是重要影响因素,是学生因不同成长环境所形成的不同入学动机发挥了关键影响。[1]

在中国,社会阶层对高等教育影响的实证调查和研究成果日渐丰富。方跃林对社会阶层化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性的研究是较早的一篇实证性研究。余小波研究了不同家庭背景学生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和专业入读存在着的不平等。李春玲运用历史方法对社会政治变迁中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张扬波根据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对农村考生高考填报志愿的影响做了访谈调查。此外,王香丽对广东20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王伟宜、顾自安对部分省份高校学生家庭所处社会阶层问卷调查,谢作栩、王伟宜对我国部分省市区高校在校学生家庭所处社会阶层的调查,陈友华、方长春对“南京市社会分层与教育分流”调查资料的分析,分别从家庭经济收入差异、家长文化程度差异、家长职业差异、城乡差异等诸多角度,就学生的高考填报志愿的选择和决策过程、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和专业入读、对特定科类的偏好指数分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集中于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而对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过程的影响研究较少。事实上,不同社会阶层由于价值观和态度、知识和能力、认知与语言技能的差异而对高等教育过程产生影响。社会阶层对高等教育过程影响的研究目前主要是针对学费。如文新兰研究认为,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过程影响的最重要因素是物质资源(经济条件)。[2]钟宇平、陆根书调查研究了中国大学生价格反应行为的基本特征。外国的相关研究也证实社会阶层是影响高等教育过程的重要因素。有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SES)对学生上大学的影响可以和学生能力的影响相媲美。[3]这些研究重视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外在环节,对作用于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具体的内在作用机制研究较少。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资源配置的表层现象,而是导致分配差异的原因以及这种差异对个体可能产生的后果。

在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量决定着人们的综合性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着他人对某一个人的社会性评价,同时也决定着个人对自己的社会性评价。[4]不同社会阶层拥有不同类型或不同数量的资源,对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产生影响。大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受社会环境和学生个体的影响。个体影响因素包括知识、能力及自身的条件。其中,知识和能力是后天获得的自致因素,而自身条件是来自于家庭背景、社区环境、学校层次类型等先赋因素。大一学生学习计划是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其在大学期间学习和生活的设计,对其学习过程和计划的最终实现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为:不同社会阶层大一学生学习计划存在差异。

二、数据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自厦门大学课题组大一学生的调查数据库(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数据库http://www.hedb.xmu.edu.cn)。笔者参与了问卷的设计和对高校的调查。整个数据库调查的对象是分布于全国31个省(市、区)的175所普通本、专科院校的2007级在校本、专科学生,自2007年10月份开始陆续发放问卷,至2008年6月问卷回收工作完成,历时8个月左右。调查采用配额抽样法(Quota Sampling),共发放调查问卷55595份,回收4814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7170份(问卷回收率约为86.60%,所发问卷总有效率约为84.85%)。针对本文的研究需要,在剔除无效样本后,共有45559份样本,由于实际计算中遇到社会阶层等因素缺失的情况,表格样本数有所降低。本研究使用的数据同之前的研究有很大的不同,第一是样本同质性很高,都是同一届大学一年级学生;第二是样本的量很大,包含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

对于社会分层的划分标准,本研究采用陆学艺等人的研究成果,即根据人们在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占有量,将其划分为十大阶层。[5]这十大阶层根据其资源占有的数量和类型,可概括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掌握着较多的组织资源和经济资源、在当前中国社会结构中居于优势地位的优势地位阶层,包括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人员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第二种类型是拥有一定的文化资源、组织资源或经济资源的中间阶层,包括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和个体工商户阶层;第三种类型是在各类社会资源的拥有量上极少、处于弱势地位的基础阶层,包括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学习计划变量方面,课题组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就读大学期间,您是否打算做下列事情?”、“您希望在大学期间,能获得哪些课业以外的经验?”等问题。第一个问题有13个选择项,第二个问题有10个选择项。考虑“转专业”、“转学”等不确定因素可能影响学生学习计划的制订,“双主修”在我国大学实施较少,因而剔除了这3个选项。为了研究的便利,本研究根据大学生在学期间学习和生活计划的相关性,将20个选项进行归类,分为“知识面的拓展”、“对专业更深的钻研”、“出国准备”、“准备考研”、“就业准备”、“自身素质培养”以及“轻松的大学生活”等7个变量。每个变量包含更多的选择项,学生只要选取其中一项,则认可其对该变量的选择。学生可以对这些选项复选“是”或“否”。每个变量及具体项目如下:

“知识面的拓展”包含辅修专业、修习跨院系课程、遍读中外名著;“对专业更深的钻研”包含做专题研究、在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出国准备”包含准备出国留学、参加海外游学方案;准备考研;“就业准备”包含提早毕业、考职业资格证、到业界实习;“自身素质培养”包含代表学校参加校际竞赛活动、组织大型活动、担任社团干部;“轻松的大学生活”包含旅游、谈恋爱、结交许多朋友。

三、结果与分析

1. 我国大一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情况

对大一学生学习计划进行总体分析,总样本的统计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排在第一位的是,有91.9%的大一学生希望在大学期间过着轻松的大学生活,根据变量的内容,即他们希望在大学期间旅游、谈恋爱或结交许多朋友。第二位的是占87.1%的学生希望在大学期间能做好就业准备。选择最少的是出国准备,只占32.8%。大一学生对学习计划的总体选择情况,反映了现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较为务实的倾向。大一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紧张的学习,希望在大学期间缓解学习压力,追求轻松愉快的大学生活,在友谊和爱情方面有更多的收获。另一方面也隐约预示着整个社会享乐取向对大学生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把轻松的生活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导致学生缺乏成就动机。

而对“就业准备”的选择比例较高(87.1%),反映了面对就业的严峻局势,大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就开始为就业准备,希望能提前毕业、通过考取更多的职业资格证或到业界实习,能为自己走向社会积累更多的“资本”,取得走入社会的敲门砖。这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现实面前较为务实的心理。

选择比例最少的是“出国准备”(32.8%),说明随着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执行,有条件出国留学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少,绝大部分大学生将在国内完成学习和就业。

2. 不同社会阶层大一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的学习计划

数据统计发现,不同社会阶层大一学生在“轻松的大学生活”、“自身素质培养”这两个变量的选择上没有差异,如表2所示。

如上文所述,大一学生刚刚经过了高考的激烈竞争,加上对大学生活的长期向往,他们希望能过上轻松而又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这一高比例(91.4%)的选择为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即面对学生有可能松懈的心理,应及时抓住教育的时机,让学生认识到在追求轻松大学生活的同时,积极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为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改变了过去唯分数的标准,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因此,大学生普遍把提高自身素质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63.1%的学生选择了“自身素质培养”的学习计划,其中优势阶层学生选择比例最高,为64.1%)。然而,由于中间阶层和优势阶层子女比基础阶层子女拥有更多的有利条件,他们在大学期间不需要进行勤工助学等工作,而有更多的闲暇时间、精力和更大的热情参加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代表学校参加校际竞赛活动、组织大型活动、担任社团干部等自身素质培养计划既是学生对自身的计划,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先赋因素,而这些先赋因素优势阶层的家庭能更好地提供。相反,基础阶层学生可以拥有的素质养成所需要的物质保障较少,因而学生在学习计划的制订上对其期望的比例也随之减小。

3. 不同社会阶层大一学生存在显著差异的学习计划

数据统计发现,不同社会阶层大一学生在“知识面的拓展”、“对专业更深的钻研”、“出国准备”、“准备考研”和“就业准备”等五个变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学生的大部分学习计划受到阶层的影响。

例如,表3是不同社会阶层大一学生对“知识面的拓展”和“对专业更深的钻研”的应答情况统计表。从总体上看,有86.6%的学生选择了“知识面的拓展”,53.9%的学生选择了“对专业更深的钻研”。但不同社会阶层大一学生对这两项学习计划的应答情况有显著差异。其中,基础阶层学生选择这两项学习计划的比例最高,而优势阶层学生选择这两项计划的比例最低。说明基础阶层子女更重视在大学里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他们更愿意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放在学习上,追求学业上的进步,也因此可能在大学期间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这与他们更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分不开。

利用SPSS软件对其它选项的数据进行统计,证明了不同社会阶层大一学生在其它三个选项上的差异。如不同社会阶层大一学生对“出国准备”学习计划的应答,有34.3%的学生选择了该项学习计划。其中,优势阶层学生选择该项计划的比例最高,达44.9%;而基础阶层学生选择“出国准备”这一学习计划的比例最低,为29.9%。

对“出国准备”选择的差异反映了不同阶层大学生长期学习和生活的家庭空间、社会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优势阶层包括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人员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他们拥有比其他阶层更为丰厚的经济资源,能为其子女出国留学或参加海外游学提供经济保障。同时,由于拥有相对丰富的优质的组织资源,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得到家庭和社区以外世界的知识,对外国的生活和学习信息了解更为全面,使得学生在大学入学时就对出国留学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并将其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在以后的大学学习中创造条件实现计划。而拥有极少量组织资源、处于弱势地位的基础阶层,难以承担子女出国留学或游学的高额费用,相应的,其子女的学习计划中做此准备的较少。

59.0%的学生选择了“准备考研”这一学习计划。不同社会阶层大一学生对该项的应答情况也有显著差异。其中,中间阶层学生选择该项计划的比例最高,达到62.6%;而基础阶层学生选择“准备考研”这一学习计划的比例最低,为56.9%。从阶层对资源的占有情况可以看出,中间阶层的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都相对丰富,而与优势阶层相比,中间阶层群体“充满了对文化的崇敬”,他们希望竭力充实自己的文化资源,以使自己表现得更有品位,同时也更加努力地在下一代身上弥补自己先前的缺憾,以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教育与成才环境。[6]因此,他们对子女的教育较为重视,深知子女需要具备相当强的实力,才能在将来跻身于中间阶层或优势阶层。他们会鼓励孩子继续深造,除了经济上的支持外,会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感情和心理支持。因此,中间阶层的子女较倾向于准备考研。而基础阶层家庭的父母既没有足够的金钱提供给孩子继续读研,也不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知识和心理上的指导;作为子女,相对较少有进一步深造的打算,而更多选择了就业。这在数据统计结果上也得到了验证。基础阶层学生选择“就业准备”比例最高,达到91.6%;而优势阶层学生选择该项计划的比例最低,为89.7%。

四、结论

基于上述的实证结果可以发现,我国大一学生大部分希望在大学期间能轻松地过好大学生活,打算旅游、谈恋爱或结交更多朋友;注重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希望能代表学校参加校际竞赛活动、组织大型活动或担任社团干部。在这两个方面,社会分层对学生的学习计划没有显著影响。而在知识面的拓展、对专业更深的钻研、出国准备、准备考研、就业准备等方面,不同社会阶层大一学生的计划有显著差异。具体来说,优势阶层学生倾向于计划出国留学和参加海外游学,中间阶层学生倾向于准备考研,而基础阶层学生倾向于对专业进行更深的钻研(做专题研究或在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进一步拓展知识面(辅修专业、修习跨院系课程或遍读中外名著),并做好提早毕业、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到业界实习等就业准备。由此可见,社会分层对大学生的学习计划存在影响,从而将进一步影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影响大学生的教育过程公平。

从阶层划分来看,由于不同阶层的人们拥有不同的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不同的资源占有使不同阶层的人在社会活动和行为方式上出现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影响着学生的受教育过程。美国心理学院奥苏贝尔提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从研究结果看,基础阶层学生倾向于选择“对专业更深的钻研”和“拓展知识面”这两项计划,说明基础阶层学生将利用高等教育,为自己个人的提高和发展创造机会,弥补先赋因素的不足,藉由教育这架“社会地位的提升机”而提升到优势地位阶层。这充分体现了教育对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符合教育的功能论思想。

猜你喜欢

社会阶层差异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相似与差异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找句子差异
DL/T 868—2014与NB/T 47014—2011主要差异比较与分析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收入性别歧视的职位差异
加强民主党派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