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时代西方高等教育组织变革理论述评

2009-07-03苗素莲

高教探索 2009年3期
关键词:全球化

苗素莲

摘要:本文由全球化的核心内容,引出了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组织变革影响的两种相反的观点,同化论与分化论。在简单评析同化论、分化论的基础上,对高等教育组织变革的同质异形论做了述评。同质异形论认为,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机构没有在全球层面变得严格同形,也没有在地方—机构层面变得高度不同和多态,而是形成普遍的制度原型即创新模式的地方变体。这启示我们必须顺应全球化的时代要求,在坚持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实现高等教育机构由传统到创新的组织转型。

关键词:全球化;同化论;分化论;同质异形论

全球化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世界。伴随着全球化过程的推进,西方出现了关于全球化影响的多种理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同化论、分化论,及试图调和这两种相反看法的同质异形理论。评鉴全球化时代西方高等教育组织变革理论,对回答我国顺应全球化趋势改革高等教育是否有重新被文化殖民的问题应有所启示。

一、全球化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何谓全球化?布雷得利等认为全球化是把与之相关的其他神话汇集在一起的元神话。这个元神话是表现世界政体特色的理性化神话的集合[1]。这里的“神话”的含义,指全球化包含的文化观念常常不以人为凿刻的形式出现,而是形成一种被神化的东西,使人们不得不接受或者是不假思索的接受。其核心特点和内容可综合为下列三点。

第一,有限政府。强调削减中央政府的规制和干预作用,以利于其宏观协调作用的发挥。这在削弱国家的规制作用,不断分权、削减福利和公共开支,更多运用市场机制等过程中得到清楚的说明。

第二,创新性。与有限政府紧紧相联的是一种趋于更富创新性和经营主义的组织变革方式。客户—供应者的交换关系似乎在所有类型的组织中显现。组织运行高度灵活,生产具有不确定性及不断削减成本,产品和工作要满足客户要求等。

第三,知识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强调以竞争为目的的知识生产和信息加工,更广泛、更快捷的通讯沟通;职业结构从体力工人向受过高等教育并有灵活知识的工人转移。因此教育机构应该培养塑造适合这些发展的人力资本。

全球化是由新自由主义支配的席卷世界的浪潮。新自由主义不但是一种思潮或意识形态,而且是在全球层面改变社会制度结构的宏大计划。全球层次的制度结构可以被概念化为国际政治组织(polity),它影响并定位当前发生的变化。这种改变社会制度结构的努力在关于制度改革的政治话语中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政党的左派和右派都以改革者面貌出现在各自选民面前。他们的一揽子改革计划在内容、手段、定位和目标方面十分相似,虽然各自的改革主旨有激进和渐进程度上的不同。这些改革计划保持了相当程度的相似性并植根于世界政策文化框架的背景。

然而这一切不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而是由在政治和社会上高度合法化的跨国机构,如世界银行、经济合作组织和欧盟等推动的。这些机构在全世界界定、转换并传播这些神话,在跨国层面充当制度载体;把这些理性神话建构、描绘并具体化为一种“客观现实”,发展一种普遍而共同的框架,构造去本地化的、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和制度必须面对且其运作于其中的全球组织领域,为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界定合适和合法的形式。制度载体因此建构了一种影响民族国家及其高等教育系统的世界政策。世界政策在全球化的背景中为合法行动制定日程表,每一个国家被期待适应这种新制度秩序。

二、世界政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同化还是分化?

关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机构影响的争议,比其他类型的组织更尖锐。正如托利斯和默鲁宣称的 “也许没有什么地方比大学对全球化过程有更多的屈从”[2]。指向新自由主义和后工业范式的世界政策的变化对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有极大的影响。各国的高等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生了深刻的组织变革。第一,国家对高等教育机构的经常性资助削减,同时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民众极大增加。这要求高等教育机构“用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第二,坚持基于间接控制和评估的高等教育治理结构。这使高等教育机构在制度、课程和财政等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权。第三,对高等教育活动中保障质量,提高效能、效率和反应能力的要求不断增加。第四,要求高等教育的组织形式和社会、经济及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教育供给更系统的联系起来。而且学生及其家庭越来越对学位的市场价值而不是严格的文化意义感兴趣。

在这种情景下,创新模式变成了基本和合法的组织原型。人们认为,这能让高等教育机构应对新任务环境的挑战,并为继续重构过程铺路。最近西方很多研究支持这一观点。例如,阿罗诺维茨(批评性地)使用了知识工厂的概念,波顿·克拉克(1998)谈到创新型大学[3]和大学的持续性变革(2004)[4],施劳特和赖斯利引进了学术资本主义的概念(1997)[5]。反过来,这一创新过程是由知识社会话语推进的,这种话语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关于他们作用、任务和机构身份的新的合法化标准。高等教育被描述成知识创新的支点,它的任务是积极为代表国家利益的经济竞争力做贡献,而不是为了知识本身的普遍价值。这表现在学术主体、知识、学科的再分层等基于特定知识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增加,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消费主义的出现之中。学术消费主义正在重构高等教育机构和他们的客户及其股东(政府,工业界,学生及其家庭)的关系。

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出现了两种相反的关于全球化对各国高等教育影响的论点,即同化论与分化论。

(一)同化论

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机构正面临不断增长的、采用新的合法化和正在合法化标准的压力。这种压力是制度传输机构产生的,特别是经济合作组织和欧盟,这在高等教育政策变革和重构中是明显的。

发达国家主要体验到了规范性和一定程度上模仿性的压力,发展中国家主要体验到了由国际组织像世界银行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施加的强制性压力。这些国际组织把他们的贷款与符合他们要求的民族—国家制度结构捆绑起来,这些要求明显地反映了全球化的理性神话。有时这些要求是不折不扣被强加的,如果一个国家想变成现代和文明的国家,并在政治上被这样认可的话。得到国际贷款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遵从国际组织的要求,在自己的制度体系内融合这些要求。高等教育部门当然也不例外。通讯技术和价值观的灌输结合起来,被当作最现代、最有效的手段推进到全球化的环境中去,在各类组织的活动中执行。高等教育机构特别是远程教育机构的日常活动越来越依赖信息通讯技术。有人称远程高等教育为“虚拟大学”,是大学的新形式和大学及信息公司的新产业。虚拟大学在全球层面对传统大学造成生源挑战,这意味着传统大学面临着必须提供虚拟课程的压力,以避免在学生注册及由此而来的财政资源方面的失败。而且鉴于信息通讯技术被认为有很高的社会附加值,这促使大学在其教学中整合信息通讯技术,以使他们的课程现代化并有社会吸引力。远程教育计划的不断被引进和运用,反映了知识社会的神话及推动知识转换为有经济价值和交换价值产品的商品化过程。更重要的是,信息通讯技术的日益发达和广泛应用,为全球层面的高等教育组织活动的标准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这种全球趋势似乎支持新制度学派关于不断增加的组织同化论,因此支持关于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同化论:即各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和高等教育机构的组织目标、组织治理结构、专业和课程安排,正朝着一种标准化的在全世界蔓延的共同模式融合。

(二)分化论

同化论受到了强调组织文化的学者们的质疑和挑战。批评者指出全球化的结果远不是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施加同化影响。他们认为,同化论是制度环境决定论,只强调从上到下的、宏观过程的解释——所谓“俯视的全球化”,忽视或者低估了地方对宏观过程的反应。事实上,不同国家和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机构鉴于其历史文化、现实需求和原有制度结构,是有选择的接受世界政策,转换并重塑全球化趋势的。因此,一方面,地方已经获得了关于说明全球化过程实际上是怎样发生的适当解释;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全球化的影响是模糊不清的,可以被操纵的且在某种程度上是不被可预测的。因此本土反应在国家和跨国层次上驱动了分化、异化,本土化过程对高等教育系统和高等教育组织机构仍发挥重要作用。[6]首先,即使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在根据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需求建构高等教育系统方面仍在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形成各不相同的复杂特点。因此,不是高等教育系统及其机构的组织特征不断增加国际融合,更可能是差异性覆盖了相似性。其次,高等教育制度不仅是由国家制度和文化结构塑造的,也有其自身从过去继承下来的特殊文化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应对当前变革和挑战的方式。具体来看,同化论主要受到两种组织分析观点的挑战,即战略方法和转换理论。[7]

猜你喜欢

全球化
关于全球化与博物馆再定义的几点认识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完美打造全球化数据平台
全球化陷阱
经济全球化面临4个重大挑战
木门企业全球化采购之痛
论全球化视野下劳动者转职就业力的提升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