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芮城县民间庙会及社会功能探析

2009-07-03薛卫荣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功能

薛卫荣

[摘 要] 本文研究介绍了山西芮城民间庙会的盛况及历史发展沿革。认为庙会的社会功能是一种集祀神、娱乐、商贸于一体的活动。芮城县现存的古庙会,迎神赛会、戏曲演出、商品交易活动有其地域特色、丰富多彩。要积极组织好庙会活动,推动庙会文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 民间庙会;迎神赛会;演剧活动;社会功能

庙会在唐代已经存在。庙会亦称“庙市”,是一种集祀神、娱乐、商贸于一体的活动。庙会,河东叫做“上庙”、“朝山”、“迎神赛会”、“庙会”等。庙会原为祭祀佛道神灵和英雄人物而兴起的集会,地点多设在山村、道观、寺院、庙宇之内或附近。神的产生,促使了祭奠活动的产生;而祭奠活动,又促使了庙会文化现象的出现。芮城县原有庙会主要表现为神赛、物资交流会、求儿、还愿的形式,现在大多因战乱庙宇被毁而停止。现存的风陵渡匼河庙会、永乐宫庙会、岭底檀道庙会历史积淀厚重、风格独特,有着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

一、芮城县民间庙会中的迎神赛会活动

迎神赛会是民间信仰习俗,含春祈秋报之意,以仪仗、鼓乐、杂戏方式周游街巷以酬神还愿,以表达民间百姓的祈福喜庆之愿。[1]在庙会之前,社家就排练锣鼓、花鼓、赛马、高跷、旱船、花车、鼓车、戏车等文娱节目。神的车驾,一般在社家停留。待会日,由壮汉轿夫八抬或十六抬抬上上庙,以锣鼓、旗伞、执事牌匾为先导,行人不得挡道,神抵车抬上庙会,即由社首上香、上供,鸣钟击鼓、顶礼膜拜。

风陵渡匼河村每年在泰山神诞日正月二十八开始祭祀庆典,会期五天。传说东汉建武帝年间,黄河泛滥成灾,当地百姓无家可归,流离飘零,困苦不堪。东岳大帝黄飞虎神威显灵,迫使黄河水后退数十里,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村民为此修建了一座泰山神庙,历代祀奉。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二月二这一天“背冰”活动,男子们腰系土布裤衩,有的赤身背铡刀、冰块、石磨,有的肩扛粗大的房檩,手执铜锣,大展阳刚之气。最为奇特的是,匼河人把马披红戴花插令旗,尊称为“神马”,人人见了都下跪叩拜。这天村民们还要给泰山神献宝,俗称“亮宝”。匼河古会,保留了远古社会的遗风,体现了民俗的原始性特征。

岭底乡檀道村后土庙,俗称檀道庙,约建于西汉汉武帝之前。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后土神诞日举行迎神庙会。最精彩的是跑“楼子”,就是跑骡或马。“楼子”是一木框架,用丝绸扎紧,上边固定几个大小不一的镜子以及丝绸做成的花朵和叶子,“楼子”身上戴有许多铜铃。骡马还戴上崭新的花笼头。在铳炮的惊吓声中,它们拼命奔跑,到献台坡前,靠着惯性冲力,瞬间腾空。年轻的后生们此刻紧握笼头,紧抓长鬃,与“楼子”一起从坡下飞到献台上,颇为壮观。

芮城永乐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故乡,《山西通志•古迹考》云:“(永乐宫)在县南百二十里南张村、洞宾故宅,唐即其地建吕公祠,又为观。”[2]相传三月初三是西王母生日,吕洞宾曾与八仙赴王母生日蟠桃宴,吕洞宾巧借金簪,斩妖安民,人们为了纪念他,清代时,便在他的家乡永乐镇设立三月三古庙会。[3]在古会期间,县城内戏剧、杂技也登台演出。

二、芮城县民间庙会中的戏曲演出活动

庙会是一种特殊的集市,庙会最初是信仰与崇拜鬼神的节日,是寺庙的节日,也是信仰者的祈求与还愿的日子。城乡村社定日聚众于寺庙内外举行迎神赛会(俗称庙会),邀班演戏,谓之庙会戏,或称神庙戏。届时庙门大开,锣鼓喧天,香客不绝,摊贩云集,热闹非凡。献戏酬神,借之娱人。[4]庙会期间的演戏酬神活动是一项重要内容。

岭底乡檀道庙内旧时建有对台,惜已拆除。两县的值年社庙会前各请戏班,并将圣母迎回本村行宫祀奉,观看演戏。庙内最主要的是挂灯戏和对台戏。

1、挂灯戏

“挂灯戏”是檀道庙会传统的一大特色。旧时演戏用的是大铁灯,用三根铁绳牵起,挂在台前两边的大梁上。铁灯的灯芯很粗,一次就能倒进植物油四、五十斤,点燃时台上台下一片通亮。十七日夜,两侧东、西戏台上两县的戏班子,都演出自己的拿手好戏。零时整,随着献宫台上一声宏亮的钟声过后,台上唢呐同时高奏,台下锣鼓齐鸣,双方演员一齐出场,直演到天亮。当地人把这通宵达旦的演出称之为“挂灯戏”。

2、对台戏

檀道庙内同建两座戏台,庙会时两县各请戏班唱对台戏,由于竞争激烈,两地的值年社往往不惜重金请来高水平的戏班子。近代许多蒲剧名流都曾在此登台献艺。如大名鼎鼎的花脸杨老六(杨登云)、须生董银午、小生筱月来(段连杰)、男名旦角王存才、孙广盛、月里娥(张登云)等。看对台戏,是两地人们十分开心的事,过足了瘾。

永乐宫龙虎殿是一座搭板戏台,其北面台基有意向前伸出,并特设了一种内缩式台阶,台阶垂带之间的坡形踏道用青砖砌成,两侧断砌部分留有槽口,搭上木板就可以唱戏。1995年新编《芮城县志》记载,旅居台湾的芮城大王镇张村人,现为山西旅台同乡会长的李仙洲先生记述自己幼年时在永乐宫看戏的情况:“无极门(龙虎殿)实际上是一座雄伟、高大的戏楼,也是联栋式三间隔的楼台建筑。正面朝北,面对三清殿,戏台后面距地面高约1.8米。……东西两侧戏台,每逢庙会可同时演出,叫做‘打对台。看戏的男人一律站在台下仰头观赏,只有妇孺长者才可以自携板凳坐在后排。”龙虎殿一个戏台不能演“对台戏”,李氏所说:“东西两侧戏台”是临时搭建的。[5]近现代以来,永乐宫献演的有蒲剧、秦腔、豫剧、眉户、提线木偶(线腔)、道情等。清末民初演出的蒲剧戏班有名震数省的杨老六云升班,名角有王存才、孙广盛、曹福海、小九娃、满娃、筱月来、董银午等,所演剧目繁多别致。在当代,芮城县黄河蒲剧团曾多次来此献演。

风陵渡匼河庙会期间,三社村民大兴祭祀活动,期盼神灵保佑,去灾降福,人寿年丰。神庙内外,鼓乐声声,并有戏班来此演戏酬神。

三、芮城县民间庙会文化的社会功能

1、民间庙会文化的娱乐功能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从本质上讲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心理需要而产生的,满足需要就是发挥功能。[6]庙会的文化娱乐活动有很多种,如演戏、游神等。神庙中一般都建有戏台,酬神演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活动,并对蒲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奉神出游是庙会的另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匼河庙会的高潮是抬护东岳大帝黄飞虎神驾上庙,数十名三社精壮强健的后生轮流抬护,一班六人,四人抬两人护。值班抬护者,阔步英发,龙腾虎跃,以显示东岳大帝黄飞虎的赫赫神威。檀道庙会时圣母娘娘上庙,先是仪仗队,几十面龙凤旗和金瓜斧铖执事队,引导着圣母的八抬大轿,在信徒的簇拥中,缓缓前行。锣鼓声声,鞭炮阵阵,人们欢呼雀跃,庙会达到极致。

传统庙会活动是人们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形成了向善爱乡、团结互助的精神,人们期望风调雨顺、家事兴旺,因而庙会活动中的精神价值,对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风气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民间庙会文化的经济贸易功能

段宝林曾说:“庙会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关系到宗教信仰,商业民俗,和文化娱乐等诸方面的因素。”[7]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新中国建立前,芮城县各村镇都建有规模不等的庙宇,主要是为了招徕香客游人布施,但也起到了互通有无、物资交流的作用。在赛会日,商贾摊贩,分行设市、除熟食、京贷、布匹、器用、家俱杂货外,多随农事季节活动,供应生产农具,买卖十分兴隆。比如檀道庙历史悠久,地处芮城、平陆两县交界处,每年参加庙会的来客游人都在三万左右,庙内庙外,人山人海,是进行物资交流的重要场所,善男信女们烧香敬神,许愿还愿时燃放的鞭炮,至庙会结束时,炮屑厚可盈尺。香火、鞭炮、日用品、生产工具在庙会上销售、相当可观。

在新的历史时期,檀道庙会赋予了时代新内容,如:玩狮子、跑旱船、耍龙灯、扭秧歌、书画展等,匼河背冰活动逐渐演变为一种体育竞走形式,三月三蟠桃会,已经开辟了十大专业市场,成为芮城县物资交流、名产展销的大会。传统庙会显现出它新的文化内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庙会活动要进行挖掘和保护,加以有效有益的利用。

[参考文献]

[1] 乔润令.山西民俗与山西人[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224.

[2] 王轩.光绪山西通志[M]册9.古迹考八.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4148.

[3] 李彬.山西民俗大观[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445.

[4] 中国戏曲志编辑部编.中国戏曲志•山西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565.

[5] 侯文正、张亦农、景昆俊.永乐宫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208.

[6] 刘黎光.湘西梅山的祭祀[J].邵阳师专学报,1996,1:45-48.

[7] 李永菊.庙会的文化功能分析[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6:43.

猜你喜欢

社会功能
浅析音乐的美育作用
基层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探析
壮族(布偏)天琴文化的社会功能探微
浅谈爱德华·邦德《李尔》中的“布莱希特式”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当前我国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社会功能分析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以数据新闻获奖作品探析数据新闻特征
浅析维吾尔族乐器独它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