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分析及完善建议
2009-07-03张拽燕
张拽燕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分析,对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全提出建议: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调整商业金融在农村金融中的市场定位;积极创新和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保险制度和贷款抵押担保机制;健全农产品期货市场,完善风险规避机制。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
[关键词] 农村金融;信贷;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上形成了以正规金融机构为基础,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组织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其中,正规金融是受中央银行和银监会监管的金融组织,主要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合作基金会、担保机构和保险公司。非正规金融是指游离于中央银行或银监会监管之外的民间金融组织,主要泛指存在于个体、家庭、企业之间,在官方正规的金融体系外进行的金融交易活动,包括民间借贷、民间互助会、地下钱庄、地下投资公司等。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分析
1、农村信贷服务机构的能力逐渐减弱
首先,作为政策性银行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涉农贷款范围有限,融资渠道不稳定,融资成本较高,加之粮棉部门缺乏还贷能力而拖欠贷款,其财源日渐捉襟见肘。其次,1999年至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业务调整和重组,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基本取消了县一级分支机构和放款权,加深了农村金融资金供给不足的程度。最后,农村信用社融资功能大打折扣。提供的小额农户贷款,难以满足现代农业日益增加的金融需求。
2、农业保险难以适应农业的快速发展
从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办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农业保险到目前为止,我国农业保险经历了先发展后萎缩的过程。1982年到1993年,由于政府对农业保险实行财政补贴政策,农业保险出现快速增长,保费收入年均递增127%。而在1994年农业保险市场化后,由于农业保险固有的赔付率高、回报率低等问题,使得商业保险公司纷纷对农业保险业务采取限制规模的措施以控制亏损,呈现出保费收入逐年大幅下降、险种逐渐减少、机构萎缩、承保深度不断降低的局面。农业保险的缺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企业的风险评估,成为“惜贷”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不仅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的状况,而且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进程。
3、规避风险机制不健全
农产品期货从理论上来说具有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功能,能够转移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稳定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但是我国目前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并未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广大农户面对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第一,交易品种少,主要集中在大豆和小麦。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和影响范围十分有限;第二,交易的主体多为散户投资者,投资目的主要是通过价格变动获得投机收益,而非通过套期保值规避风险,没有发挥期货市场稳定价格的功能;第三,农民参与意识和条件很薄弱。一方面我国农民对期货交易还很陌生,不会运用期货交易机制帮助自己锁定价格。另一方面,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户通过期货交易规避风险的意愿不高。
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
1、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是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有效结合的支农方式。第一,以现有业务为主,在充分发挥其在粮食流通领域的信贷支持作用的同时,向粮食生产、加工领域延伸,最终扩大到整个粮食产业链。第二,立足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政策性金融运作的经验,在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实现农业可持续、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作用。第三,立足于满足农村扶贫资金需求及公共产品资金需求,发挥引导、示范、激励商业银行投资“三农”以及扶持农村信用社规范发展方面的功能。
2、调整商业金融在农村金融中的市场定位
资本的天然属性是要获得利润,要求商业金融承担我国扶农支农的重任是不现实的,但是这样并非意味着商业金融在农村信贷市场中就无所作为。第一,政府可以通过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运用利益机制引导商业性金融组织自愿服务于农村金融市场;第二,政府也可要求商业银行将存款增长按一定比例用于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对支持政府农业政策的商业银行贷款给予利差补贴;第三,定位于“服务三农、商业运作”的中国农业银行,应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大力发展新金融产品,满足客户的多层次、多元化金融需求。第四,发挥邮储银行在农村的网点优势,解决邮政储蓄资金部分回馈农村使用的问题。
3、积极创新和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第一,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并加以严格执行。第二,要从完善法律、制度、政策入手,在规范民间金融合规经营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民营的小额信贷银行、合作银行、私人银行等多种形式的农村民间金融健康发展。第三,要通过积极鼓励城市各类银行的金融网点向农村延伸,鼓励外资银行开展农村金融业务,使农村金融主体逐步实现多元化,满足‘三农“多层次的融资需求。
4、建立保险制度和贷款抵押担保机制
一是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或者委托政策性银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增加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可以大大降低保费额度,以低廉的保费吸引更多农民投保,缓解目前“商业化运作,农民买不起;农民买的起,保险公司赔不起”的两难局面;二是积极探索新型农业保险模式。保险公司可以开办贷款担保业务,或者,由借款人(农户或企业)合资组建担保公司合作社,使得当发生风险损失时,各类农村金融机构能得到应有的补偿。三是完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建立农业保险巨灾补偿机制、设立巨灾风险基金和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保障,以应对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农业保险公司的赔付危机问题。
5、健全农产品期货市场,完善风险规避机制
首先,积极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交易主体,引导农户利用农产品期货的积极性。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农业产业化程度很低,小规模生产单位的农户主观上没有参与期货市场的意愿、客观上没有参与期货市场的能力。因此,目前应大力普及农产品期货交易知识,鼓励国有农产品企业和有条件的农产品生产大户参与到期货市场当中。其次,在进一步完善现有品种的基础上,增加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扩大市场规模。依照国际经验,期货市场规模一般是现货市场的20—30倍。我国小麦、稻谷生产世界第一、玉米生产世界第二、大豆生产世界第四,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的潜力非常大。应该适时开发并尽快推出大宗商品期货品种,以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从而扩大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交易规模。
[参考文献]
[1] 李爱霞.农村金融退化问题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7,(5).
[2] 周立.农村金融市场四大问题及其演化逻辑.财贸经济,2007,(2).
[3] 康书生.外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及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6,(7).
[4] 韩俊.中国农村金融调查.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