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009-07-02黄光云

学理论·下 2009年4期
关键词:开发利用思想政治教育

黄光云

摘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利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资源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涵、特点、分类与开发利用的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意在引起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视、合理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8—0181—02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涵义、特点及种类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涵义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在阶级社会中能被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并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既定目标的各种因素的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切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发和利用的物质、文化和信息的总称。[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既可以采取有组织有计划的、明确的、直接的、外显的方式开展活动,使受教育者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和提高;也可以采取非直接的、不明显的、暗含的方式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以促使其朝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规定的方向发展。因此,从资源呈现的状态和属性上来划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由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组成。据此,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概括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使人们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各种物质、文化和信息的总和,它强调充分依托各种载体和平台,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使他们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具体来说,“可以把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哲学社会科学课以外的对人们思想道德素质产生积极影响的种种要素统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资源。”[2]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点

一是内隐性。与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直接、公开地表明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相比,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通过各种暗示、从众、无意识、情景效应、熏陶、感染和体验等心理活动来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淡化教育的强制性和外来性,从而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

二是广泛性。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布极为广泛,既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存在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布的广泛性,因此它作用的对象也是非常广泛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作用的发挥常常受时间、空间等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其覆盖面有限,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则填补了显性资源开发利用上的不足,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富实效。

三是易接受性。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常常将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放在被动的位置,被动的接受、被动的服从,因此也就带有强制性,教育痕迹明显,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则是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优良的校风、学风等对大学生的情、意方面进行熏陶,使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接受它所隐含的教育信息和教育内容,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

四是作用的持久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教育对象身上发生作用的时间是持久的,影响也是非常牢固、持久的。大学生通过主动实践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所获得的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影响是无意识的、隐蔽的、不易察觉的,它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质变,显出作用的效果,即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思想道德品质。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大学生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个性心理品质,是不会一下子消失的,甚至能持续影响人的一生。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种类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广泛丰富,纷繁多样。具体来讲,又有如下几种分类方式:

从内容上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分为课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课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课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除思想政治理论形势政策课、哲学社会科学课以外的其他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课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对人们思想道德素质产生积极影响的环境因素。

从性质上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分为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两种。物质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是指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意图的建筑、生态环境、空间布局等,它们时时刻刻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产生影响。精神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高校的人文环境、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及师生员工共同的目标追求、价值体系、道德情感等。

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方式上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分为“自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非自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自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表达的内容是教育主体有目的、有意识规划的,但表现的形式却是隐蔽的。“非自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生作用与影响的要素、条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没有意识到,是不知不觉形成的。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

(一)以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为关键,增强教育者开发和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能力

1.更新教育者的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摆脱不合时宜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才能使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直占主导地位,这是正常的;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却受到严重的忽视,一些教育者甚至根本不承认这一方式。这直接导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大量闲置浪费,开发和利用严重不足。因此,要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育人功能,就必须增强教育者的自觉开发和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意识。

(1)树立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观。要自觉地开发和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教育者就必须树立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即要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由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肯定其中一方面否定另一方面的观点和做法都是片面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彻底摒弃过去那种只注重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视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途径,而轻视、忽视、无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观念。教育者要深刻认识到,大学生置身于大学校园中,所接受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理性且正规的那一部分内容,还包括其他各种非正式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而且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生活中所蕴含的丰富而又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2)树立全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高等教育的实践表明,学生知识层次的提高与道德的培养存在高度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决定了高校要摒弃那种将知识传授、思想锻炼、道德培养三者相分离的教育观念,实现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要使高校教学、管理、服务工作者意识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情。高校每一个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都对大学生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高校教职工只有在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育人责任和作用的前提下,才能主动有效地利用自己工作中的现实的或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的作用。专业教师应该在做好专业教学科研的同时,探索专业学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高校的管理者应注意发挥管理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服务人员也应思索增强服务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途径和方法。

(3)树立环境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环境因其对人思想道德作用的间接性使其备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青睐。学校环境,包括校园内的物质空间环境和校园精神环境,特别是校园文化及舆论等精神生活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整洁、优美、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能激起学生的美感,使学生感到心旷神怡,能起到陶冶学生性情的作用。学校良好的校风、学风、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蕴涵于其中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对学生有着很强的感染、同化作用。因此,教育者一定要树立环境育人的观念,并注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环境中,以便使环境真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真是借助高校的教育资源和可资运用的一切有效载体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间接影响和渗透的。所以,只有树立环境育人观,才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2.提高教育者的能力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能力和素质。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主体,只有教育者积极主动并富有成效地去开发校园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才能得以充分开发和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赖以发挥作用的客观物质条件再好,如果教育者自身的观念陈旧、理论素质低下,或掌握的知识过于老化,对于信息技术知之甚少,也会使这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无用武之地。因此,必须引导教师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帮助教师不断加强开发和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培养一支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3.完善教育者的人格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职业的最好诠释和基本要求。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也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中受到熏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而且其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个性品质会产生无形的感染和熏陶作用,这种影响甚至会伴随学生一生。教师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教师的知识、能力、道德品质、治学态度、生活方式、言行举止等都会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一方面,教师要自觉提高“师表”意识、“育人”意识,加强师德修养,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大师德建设力度,规范师德评价体系,并强化师德实践,推动教师师德素养的提升。

(二)以开发载体为关键,拓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开发和利用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通向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桥梁,选择并运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能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除了抓好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这一中心环节外,还要善于开发新的载体来推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开发和利用专业课程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各种专业课的内容中,有着广泛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具体说来,人文学科是以人文关怀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性;自然学科是通过展现科学的探索过程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艺术学科则是通过审美体验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这些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由于这种教育自然而然,天长地久,具有水滴石穿的功效,所以只要专业课教师认真发掘各门课程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结合该课程的具体特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开发和利用校园物质环境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物质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学校的物质环境并非是毫无生命和感情色彩的客观存在物,而是教育理念的物化,蕴涵着精神因素,会悄然无息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因此,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物质环境也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及各种教学设施、人文景观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3]因此,高校在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上要把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浓郁人文氛围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审美享受,获得奋发向上的动力。

3.开发和利用校园文化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育人的最显著特点,也是它的最优越之处,即它是渗透式、陶冶式、隐蔽式的“无意识”教育,这一特点使得它成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以强有力的感染作用和陶冶作用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影响,起到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强化向心力的积极效应。一要创造良好的校风,形成积极的文化氛围。校风具有导向功能、陶冶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和社会化功能。一所学校的校风,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培养而逐步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优良校风被巩固和坚持下来就会形成学校的传统,成为学校办学的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对师生产生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校风建设,最主要的就是要加强学校领导的风、教师的风和学生的风三个方面的建设。二要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开发和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定要重视对校园活动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校园文化活动能对大学生施加一种心理刺激,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受教育者充满参与的成就感,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学校应针对大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广泛开展各种活动,并寓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的洗礼和道德的升华。

4.开发和利用网络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互联网以其强大的交互功能在今天成为最重要、最快捷、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大众传媒方式,备受大学生的青睐,并使大学生成为与网络接触最紧密的群体。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自主性、交互性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一旦以网络为平台,与网络的天然优势相结合,就必定会注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因子,以一种崭新的不同于传统教育资源的模式,即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资源的模式出现,因而对受教育者更有影响力。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增加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站、网页和软件开发的投入,在网上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在网站建设中要注意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技术的潜力,使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科学化、现代化,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另外,也可以在网络上开展知识性、娱乐性和参与性较强的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寓教于乐,吸引广大大学生积极参与,使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受到思想的洗礼。

5.开发和利用规章制度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规章制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将规章制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和载体,是基于高校施教的规定性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而产生的。制度本身具有教育意义,其作为一种规范体系,除了具有管理功能外,同时也在无形中具有传导道德规范、促进行为养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校园管理制度、宿舍管理制度、社团活动制度以及校园内独特的风俗礼仪等,既对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做出了规定,也为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基本的规范。它不仅可以规范约束大学生的行为,而且蕴涵于其中的价值导向也在无形中让学生明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开发和利用学校规章制度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方面要坚持民主化原则,提高制度建设的民主化程度。在制定各项制度的过程中,要遵循民主化原则,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讨论、制定和落实的实践中来。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从学生思想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制度和规范,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本主义校园制度文化。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冬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

[2]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56.

[3]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2.

(责任编辑/彭巍)

猜你喜欢

开发利用思想政治教育
画与理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