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写作能力与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核心能力培养
2009-07-02许宪国
许宪国
摘要:应用写作能力作为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与人交流、信息处理和与人合作等任务,应纳入高职院校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体系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应用写作课程真正发挥学生职业素质核心能力培养的作用。
关键词:应用写作;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8—0156—02
应用写作能力是现代职业工作必需的基本能力之一,是人们用书面语言来综合表述思想、观点,进行职业工作交流与沟通的一种能力,是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写作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通过向学生系统地讲授应用写作的基础知识和文体写作知识,使学生掌握应用写作技巧,提高应用写作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工作的需要,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只是把应用写作作为专业能力的补充来看待,应用写作课程成为为专业需要服务的附庸,失去了作为学生职业素质核心能力培养的独立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对职业素质核心能力理解的偏差。
一、对职业素质核心能力的理解
职业素质核心能力是从事职业工作所需要的、能适应岗位变换和技术发展的核心能力。比如,在人的职业能力中,“解决问题能力”被绝大多数专家学者看作是人的一种核心能力,或叫关键能力。“核心能力”提出以来,已引起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和关注,各个国家特别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德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对核心能力所涉及的一些要素和内涵已有系统研究和阐述,并归纳出了各具特色的核心能力结构体系。[1]对于中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而言,也要打破专业能力视野的局限,对职业核心能力做进一步的探讨。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对我国职业技能培训作出了三个层面的划分:第一层面为专业特定技能;第二层面为行业通用技能;第三层面为所有行业都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我国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称为“八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二、应用写作课程对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
应用写作作为书面语言的信息传达,承担了与人交流、信息处理和与人合作等任务。因此,应用写作能力应纳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范畴,并作为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课程得到相应的重视。
1.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而且这种写作训练同时也是语言和逻辑思维的训练,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口头的交流与沟通能力也具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使口头语言表达更加准确、简洁、逻辑严密。良好的书面和口头表达对职业工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培养高职学生应用写作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工作的成功率。无论是自己创业还是进入公司企业工作,较强的应用写作能力都是必须的基本能力之一。自己创业需要独立地处理各种公司或企业的对内、对外的文件,如果不能熟练使用规范的应用文书,对事业的发展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要通过招聘进入公司或企业工作,应用写作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要求求职者面试时写简单的书面分析,其通过应用写作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和语言的逻辑有效程度成为对应聘者评价的重要依据。
3.良好的应用写作能力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形成较强职业竞争心理具有重要意义。具备较强的语言逻辑及语言表达能力,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自信心,形成主动、进取的心理素质。
三、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应用写作课程,但应用写作的教学大都沿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学生缺少相应的训练,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能力培养必须打破现有的教学模式,突破理论多于实践、讲授多于训练的传统教学思路。应用能力培养应改变老师一言堂的形式,以训练为主,学生学习的重点不在于掌握理论知识,而是某项具体工作的完成能力,也就是按照工作项目的方式,围绕某一具体工作所需的实际操作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以项目训练为主,讲授为辅,将教学和训练结合。[2]比如,就学生日后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经济调查,在基本讲解经济调查报告的基础上,让学生具体完成一个调查的全过程,最后形成一份调查报告。也就是说,教学方式应以训练为中心,使老师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训练的引导者,学生由听讲者变成实际操作者,学生通过实际的动手过程掌握相应的知识和能力。
应用写作能力训练作为职业素质核心能力培养的一部分,应改变作为孤立的单一课程或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辅助课程的性质,纳入高职院校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体系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应用写作课程真正发挥学生职业素质核心能力培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金波.职业人才“解决问题能力”培训与测试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3).
[2]耿云巧.“应用写作”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21).
(责任编辑/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