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探究

2009-07-02王越芬

学理论·下 2009年4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措施

王越芬 罗 影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实现这一历史任务,迫切需要千千万万科技文化素质高的农民。目前,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农民接受教育的年限较短,专业技能水平相对落后,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相比有很大差距。为此,必须通过加大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改革农村教育体系,营造农村浓厚的科普文化氛围,发挥农业科技能手和致富能手的示范带动作用等措施,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社会主义新农村;措施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8—0038—02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而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在农民的诸多素质之中,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起着主导作用,它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艰苦努力下,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虽然呈逐年提高的趋势,但是就整体而言,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加大力度,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党和政府一直把农村作为普及教育和扫盲的重点。新中国成立之前,农民的文盲率在80%左右;1990年文盲半文盲率在20%左右;1998年已经降低到10%左右,基本普及小学教育。但是,总体来说,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相比,亟待提高。

首先,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9.1%,远低于城市人口65.4%的水平。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8年,与城市居民同比相差3年。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仅占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1%,文盲半文盲占6%。[1]72万个行政村村干部中大部分是初中文化程度,甚至还有文盲、半文盲。可见,当前我国农民受教育的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亟需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

其次,农民技能水平落后。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0.4%,比城市居民比例3.1%低近7倍。从接受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程度分析,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占0.13%,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数仅占农村劳动力的4.6%。而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2]绝大多数农民依靠传统经验和长辈们言传身教来进行生产和获得技术,生产仍主要以传统的耕作、养殖和人畜力为主,难以接受先进的农业技术成果,给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带来了许多困难。

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加大投入,实施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保障。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多种渠道并存的农民教育投入体系。在一定意义上,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实质上是农村教育问题,而根本上是对农民教育的投入问题。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性教育投资并向农村教育倾斜的力度,同时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农民教育资金投入,改善农民教育办学条件,尽量减轻农民接受教育的经济负担,大力扶持农民教育。一是搞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书本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支教”力度,制定城市中小学教师定期到农村中小学支教的制度,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投入力度。积极依托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兴办体现地方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是探索建立培训直补制度。由于农民传统意识和经济状况以及农业产业的弱质性的限制,使农民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带有公益事业的性质,需要政府有专门的资金保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因此,财政补助资金可以采用培训券形式直接补助给受训农民,从而激发农民接受培训的主动性。对农民培训资金,要确保及时足额到位,并实行项目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二)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系

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实质上是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定位,构筑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融合,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相衔接的适合多元化产业结构发展的农村教育新体系,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历史需要。一是基础教育要体现“三农性”。农村学生是未来农村经济建设的劳动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是培养农村人才的重点群体。各地的基础教育要从实际出发,既为升学服务又为经济发展服务,发挥基础教育的资源优势,加大对农村学生涉农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力度。农村普通学校应将职业教育课程纳入法定的必修课之中,用以传授农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科学种田、科学经营农村的本领,培养他们适应农村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热爱农村,改变读书为升学的旧观念,毕业后成为农村留得住、用得着的人才。二是职业教育要突出“本土性”。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各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域经济特点,市场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在设置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设置体现乡土特色和本地经济特点的专业和课程。依据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多元经济发展的要求,发展各种层次、各种类别的农村职业教育。[3]三是高等农业教育要体现“实效性”。 要积极发展具有“实效性”的通向农村的高等教育体系尤其是高等农业教育体系。该体系要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服务的方向,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地为农村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实用人才。并时刻与农村保持沟通,实行官方、民间和高校并举,建立高校参与的农村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农村科技推广,推动新农村建设。

(三)营造农村浓厚的科普文化氛围

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相互合作,努力营造出“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依靠科技致富奔小康的氛围。一是加大农村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通讯设施的建设力度。根据我国农村地区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住处不畅和农业区域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的作用,大力推广远程教育。通过在电台和电视台定期开办农业知识讲座、加大农村农业科技网建设、开通农业科技电话咨询、制作农村VCD光盘等手段,传播农民急需的知识、技术和市场信息。二是加强图书馆和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以书报阅览场所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配备一些绝大多数农民都能读懂的通俗文化科技书籍和报纸、期刊等读物,组织农民群众开展读书读报活动,使其成为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时事政治、党的方针政策和学习科技知识的重要渠道。以达到开阔视野、活跃思想、沟通信息、提高生产生活能力的目的。三是积极组织农业、畜牧、林业、卫生、文艺等部门深入农村,采取实用技术培训、科普讲座、科普文艺演出、科普咨询、科普长廊宣传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便于农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和农业科技知识的熏陶。

(四)发挥农业科技能手和致富能手的示范带动作用

农业科技能手和致富能手是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大潮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相比较而言,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较高,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当地农民,说服力和感召力很强。因此,要大力发展种养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在农民中培养现代农业的经营者,在政策、经济、技术、信息等方面对农村的土专家、种植养殖能手、农民企业家、经纪人等实用人才给予重点倾斜。[4]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培训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方面的传、帮、带作用,把更多的普通农民培养成技术能手和致富能手,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总之,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一项覆盖面广的社会性工作,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各部门、各行业密切配合,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和措施,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8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史可富,王晓君.被征地农民市民化的素质障碍及成人教育的应对[J].继续教育研究,2007,(4).

[3]徐道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07,(16).

[4]王淑芬,张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近在眉睫[J].乡音,2007,(7).

(责任编辑/石银)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措施
耕牛和农民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农民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
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