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践思维方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运用
2009-07-02侯海燕
侯海燕
摘要:哲学思维方式是人对哲学问题的理解、把握和评价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的实践思维方式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站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节点上,对中国共产党具体运用实践思维方式而形成的建设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方式加以论述,无疑对于促进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哲学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建设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8—0019—02
一、 哲学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
黑格尔说“哲学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1] 。哲学思维方式,实际上是哲学家对哲学问题的理解、把握和评价方式。哲学家对哲学的思维方式不同,他对相关哲学问题的提问方式、理解方式、评价方式就不同。任何真正的哲学无不是一定的哲学家用他独特的哲学思维方式,理解和把握存在(不管他把存在理解为一种什么样的存在)的理论成果。[2] 哲学思维方式,属于哲学理论的内在的思维逻辑,表现着哲学对待事物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模式以及处理事物的方法。哲学思维方式有根本思维方式、基本思维方式和具体思维方式之分。马克思之前的整个近代哲学,从哲学思维的根本思维方式来说,经历了朴素辩证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思辨思维方式等几个阶段。马克思在对传统哲学的批判继承中,创立了唯物史观,确立了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以实践为中介说明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从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出发寻求人类解放的道路。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哲学思维所应把握的存在,由于它是受实践规定的属人世界中的属人存在,所以它是在实践中生成、发展的实践的存在。实践是生成人的世界的一切矛盾的总根源。这表明,属人世界始终是受人的实践规定和制约的,在实践中不断地产生和解决属人矛盾而存在和发展的。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社会不是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理解的,作为自然生命存在的人的共同体;不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理解的,作为人性和兽性绝对对立的、抽象的人的集合体;也不是思辩思维方式理解的,受绝对观念规律支配和制约的人的社会发展,或主观唯心论者从主观方面理解的,受人的意志、动机决定的人的社会运动。
由于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首要地位和决定作用,马克思哲学也称实践哲学,马克思哲学的思维方式也即实践的思维方式。所谓实践思维方式 ,即从实践理解一切相关哲学问题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是它能够超越先前的一切旧哲学的思维方式的关键所在。可以说,以实践为本质和内核的哲学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伟大变革的理论实质和真正意义。“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特征和精神实质。”[3]
二、 实践思维方式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运用
时代的发展是以实践的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任何思维方式也总是植根于一定历史时代的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土壤中,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实践的产物,总是历史的、具体的。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和实践方式的改变、实践水平的提高,必然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社会实践的规模和水平决定着人们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的科学化程度。恩格斯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4]任何哲学思维方式的存在与发展,都根据一定的时代课题的改变及其解决方式的转换而改变。正像任何一种哲学思维方式都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态一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十年实践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方法论指导、坚持实践思维方式的三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坚持实践思维方式的典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实质,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具体说来,可以把这三十年的实践这一根本思维方式表现为建设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方式。
(一) 建设思维方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彻底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坚持运用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通过对“两个凡是”的批判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使我党重新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工作重心的转移,从而开创了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的第一次飞跃,创生了以和平建设为主题的建设思维方式。
邓小平建设思维方式有着极为丰富的理论内涵。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既是邓小平建设思维方式的理论基调,也是其得以在全党确立并指导改革开放新实践的前提。对于什么是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5]在这里,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了起来,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目的,而团结一致向前看则是这两者在思维方式和思想路线上的根本诉求和最终归属。其次,百年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质上是对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根本否定,是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应当体现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为此,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这两个基本点,前者是建设的根本动力,后者是确保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根本保障。只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算成功。再次,在“三个有利于”下,放大胆子,加快步伐。邓小平对中国建设的发展和出路问题始终带有强烈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为使中国尽快摆脱贫困落后和实现民族振兴,邓小平以“三个面向 ”气度,提出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下,放开手脚,大着胆子走的工作思路。他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6]针对社会发展中诸多抽象的社会主义观和机械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邓小平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进行了有力的回击,通过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猫论”、“不争论”等思维观点,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的认识问题,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保证。可以说,在邓小平建设思维方式的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得以完全展开,而邓小平建设思维方式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建设实践中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建设思维方式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二)创新思维方式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源泉和动力。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与我们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分不开的 ”。[7]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创新同样是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应有之意。江泽民在《论“三个代表 ”》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就是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 ”。[8]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同新时期中国社会的创新要求结合起来,便产生了创新哲学这一新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该时代精神反映到哲学思维方式的层次,便升华为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基本范式和根本原则的创新思维方式。作为新世纪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哲学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方式实质是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在开拓创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最新发展形态。
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以创新思维方式为实质和内核的创新哲学。创新哲学及其思维方式秉承了建设哲学的实践内核,作为邓小平建设思维方式在新时代环境下的持续演变,创新思维方式必须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新知识、研究新问题、应用新方法,以不断丰富和完善创新哲学的理论建构。首先,要接受新知识。知识是思维的元素,是推动思维方式进步的强大动力。新时期创新思维方式必须以知识的不断创新、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和传播为首要前提。其次,要研究新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上,必将涌现出许多新的情况,以创新的姿态,不断研究新问题、解决新情况,是进一步摆脱传统思维方式束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认识的必然要求。在不断研究新问题的过程中,势必伴随着新旧思维方式的激烈冲突,从而推动人们创新原有的思维定势,实现思维方式的推陈出新。最后,要应用新方法。创新的实质就是以反常规的方式去观察和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程序,也就是不断应用新方法。只有不断尝试和应用新方法,才能不断打破旧有思维方式的陈规束缚,从而不断地解决新问题,实现思维方式的破旧创新。
从建设思维方式到创新思维方式,展现了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在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两种具体的历史形态,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哲学思维方式及其哲学思想的理论特质,同时又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时代精神以及不一般的哲学追求。现阶段,只要我们坚持实践思维方式的不断创新与改革开放的良性循环,就一定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上取得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小逻辑[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8.
[2][3]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465.
[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3:364.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372.
[7][8]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46、75.
(责任编辑/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