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视野中的关中民俗面花文化的传承

2009-07-02刘阿平

消费导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文化生态传承发展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中民俗面花文化面临失传的危机,这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文化生态理念的指导下,以保护面花文化的文化生态环境为切入点,从面花文化组织者政府和面花文化参与者即广大人民群众两个方面探讨传承发展面花文化的科学的合理的现实途径。特别是在拓展面花文化群众基础问题上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民俗活动传承发展和文化产业化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关中 面花文化 文化生态 传承 发展

作者简介:刘阿平(1981-),女,汉,政治面貌:党员,学历:硕士,专业:专门史,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经济史,籍贯:陕西宝鸡,毕业学校:陕西师范大学,职称:讲师。

据史料记载,关中民俗面花文化兴起于汉代,直至今天依然在关中大地上展现着其顽强的生命力,在节庆盛典中显示出其强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关中面花文化具有关中人独特的审美情趣、生活观念、生命哲理以及淳朴智慧,它是经过千年历史的洗涤而积淀下来,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结晶。民俗气息浓郁的面花无不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奇思妙想、精湛手工制作出的,透过它们生动夸张的造型、精巧细腻的制作,隐喻其中的中国文化精髓,中华民族精神熠熠生辉。

关中面花文化历史渊源流长,是浓缩了不同时期的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活化石”,是民间土生土长的“雕塑”。因此,它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术学等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

一、面花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困难

目前关中民俗面花文化发展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由于社会变迁,关中农村地区的农耕经济正在弱化,处于自发发展状态的面花文化的生存土壤逐渐被破坏了,它正面临着消亡。以下四方面困难反映出面花文化当前陷于传承困境。

首先,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人们的一些民间传统习俗观念日益淡化。特别是很多礼仪、礼节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习俗便愈来愈简单化、节约化。因此依附于传统习俗的面花文化即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其次,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加之工作生活节奏比较快,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由过去的吃饱型向吃好吃精型转化,面食也不再是最重要的饮食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国一些民俗文化的衰微和保护形势的严峻,很大程度上源于民间生活形态的演变和发展,面花文化当然也不例外。

再次,面花文化传承人年龄老化,但又后继乏人。一些制作面花工艺比较高的能人、巧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有的也已相继过世。传承人老年化问题严重,而中青年艺人出现断层,所以有些绝技难以传承。

最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价值也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虽然面花制作工艺在关中还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在一些农村还相对常见,但是其工艺只能局限在日常的蒸制方法,很难提高到艺术层次,其中的精品也是很少。地方性的弱势文化被现代的主流强势文化淹没了。

二、传统的面花文化的文化生态环境

在农耕时代,面花文化风靡于陕西关中农村长久不衰,它是农耕经济时代的文化奇葩。关中面花文化的独特一定程度上源于关中独特的优越地理环境。它地处秦岭和黄土高原的怀抱之中,号称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物产丰实。风调雨顺,旱涝保收。关中,是天下之中、陕西之中。俗话说,关中关中关在其中。生活在关中的人们,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民风习俗,自繁自衍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面花文化就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地道的关中文化。它从捏制风格来看,精美中透出粗犷、古朴、豪放、深厚,着色上则主要以大红大绿为主色调,艳丽夺目,都是其关中地域特色的体现。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淳朴的民俗传统的神奇大地关中,为面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关中是我国黄河流域,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面花文化起源于祭祀活动,又同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民俗活动紧密相连。在一年四季中每逢四时八节、婚丧嫁娶、祭祀拜祖等都有一些仪礼活动,这些活动代代相沿、重复出现,有着特定的类型模式,形成了各类民间习俗。伴随着这些民俗活动,出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所以说民俗活动是民间文化传承的理想环境。面花文化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附于民俗活动而存在,我们通过生活中正在流传的各种民俗活动可以看出这一点。

例如,关中的华县、澄城县过春节要蒸双鱼、双鸡的坠灯馍、虎馍、枣山和十二生肖造型的面花。彬县正月十五有“追婿看女送”面花的习俗。岐山县民间二月二有送“花花”的风俗。合阳县洽川清明节,娘家给出嫁一年的女儿要送“娃女”面花,端午节则送一对娃娃插花馄饨。八月十五和九九重阳节,长安和渭南地区的面花是“九座糕”。[1]西府扶风、凤翔等地给小孩做满月、过百天,外婆要蒸送“曲联”。在华县、合阳农村,嫁娶之日,有“插花馄饨、高盘馍”等面花。合阳农村给老人祝寿则要做寿桃。[2]

关中民俗面花文化就是在这种地理、人文环境下从古代走向今天,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在现代化的文明冲击下,它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生态环境,濒临失传危机。如何化危为机?实现地方性的民俗文化面花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它的文化生态环境无疑是一种现实途径。

三、构建现代化的面花文化的文化生态环境

民俗文化要在其文化生态环境中才能谈其传承发展。中国民协副主席罗杨认为文化是靠积累与传承而发展的。在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其活态性。怎么才能使其成为活态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传承。传承中又有两个要点:一是传承,二是发展。[3]民俗文化有其传承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包括人类与自然及一定地域的人文环境。而文化生态环境是动态的,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与时俱进,构建现代化的文化生态环境。

“文化生态”是一种文化观,是文化的生态学。这一概念早在20世纪早期就由美国的人类学家朱·德尔图良首先提出,他认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适应自然、人文环境并与其相互作用的结果。此后将文化纳入了生态学视域,关注文化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的和谐有序包含着人、自然、社会这一系统整体的平衡与发展。[4]面花文化的文化生态具有系统性,有其构成要素,现在要组织各种条件,满足其文化生态环境的构成。限于笔者之力,在文中主要论述面花文化的文化生态环境构成要素的两个条件。面花文化传承发展的组织者政府,面花文化参与者即广泛的民间群众基础。[5]

(一)政府在传承发展关中民俗面花文化中处于主导地位,应该强化其组织功能。政府的责任是从宏观上积极引导、提供资金,建立必要的机构,组织协调有关各方力量,为广大民众传承发展面花文化创造必要的条件。为了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文中对政府组织工作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细化。

其一,组织专家学者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分析面花制作的发生、发展以及在当地民俗文化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挖掘面花在岁时节令,婚丧嫁娶,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以及其深刻的寓意,及其面花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提高面花文化的舆论宣传,引起主流媒体的关注。

其二,确定面花制作传承人,并对其进行重点保护。因为面花文化以手工技能传承为特征,这就决定了其传承人是面花文化遗产的载体。没有传承人,面花文化的保护则无从谈起,而没有大量传承人对此文化遗产的喜好与认同,则势必导致后继乏人的困境。 前面提到面花传承人年龄老化问题,政府等有关方面应当迅速积极从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尽一切可能从生活、资金、生活环境等方面,为健在的老艺人创造条件,使之在有生之年为传承技艺贡献余力。

其三,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班和竞赛活动。政府应当在面花自发发展时代终结之际,积极培植面花文化发展的沃土,举办各种形式的工艺竞技赛,搭建平台,展现面花文化魅力。也可以尝试把面花文化推广到校园里,、面花文化的理论知识、制作工艺流程都可以推广,以课堂为平台,传承文明,开启智慧。

其四,倡导原生态的民间文化重新进入现代新农村。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活跃丰富新农村的文化活动不意味传统民俗文化的退出。政府应该宣传返朴归真的文化情怀。

(二)面花文化的参与者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参与面花文化的深度、广度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面花文化的存亡。因为人们创造的生活环境是面花文化延续发展的最佳方式。面花文化只有在被利用的过程中才能不断的发展演变,在活态性的环境中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有的民俗文化被放到博物馆、展览馆,它们反而萎缩的更快,因为将其文物化了。让民俗文化呈活态性发展,就是要使其生活化。对于面花文化来说,让群众广泛参与其中,有两种方式,一种通过民俗活动,在民俗活动中强化它的社会功能和使用功能。另一种通过经济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运用产业化方式发展,让面花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经济化的资本。

其一,民俗活动是面花文化的载体,通过民俗活动传承发展面花文化是在继承发展。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核心是传统。有些民俗活动延续几千年,就是因为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通过民俗活动传承民俗文化依然适用于现代社会。现在国家规定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一些具有丰富民俗活动的传统节日成为法定节日,在一定程度上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利条件。面花文化通过丰富的民俗活动展现其极强的生命力。

其二,关中民俗面花文化也可以走文化产业化发展之路,这是创新发展。任何一种文化遗产的创新的高度决定了其文化保护的高度。文化资源被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就可以成为文化资本,面花文化具有这样的特质。这也使面花文化能够适应现代化,绝处逢生,再现其魅力。

有这样一条新闻“大荔县传统文化遗产花馍闯天下”,可见,关中人民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尝试。观赏性、食用性是关中面花的特征,陕西省大荔县张斌社看准了面花的特性,做了详细考察后进行科学决策,投资100多万元,办起天食食品有限公司,开发蒸馒头的传统技艺,注册了“丰图义仓”和“民间礼花馍”牌商标。根据市场需求,按照农村时令节气,开发出用于传统节日、婚嫁迎娶类等馄饨、寿桃、花糕、12生肖、12肖兽首等30多个既能吃又能看的品种。此外,发明了拥有知识产权的“馒头制品的保鲜储存方法”,常温下花馍保质期达到150天不变质。这成为大荔县把文化遗产面花开发保护与产业化运作结合的新亮点。

四、结语

每一种文化的发展模式不是静止的,也不是简单划一的。随着时代变迁,文化发展模式应该适时而变,所以文化生态环境较之自然生态环境更复杂多变。本文关于关中民俗面花文化的发展,也只是选择了一个学者关注较少的角度对其进行探析。关中民俗面花文化的传承发展模式还有待于继续探索,我们仍需更多的努力。传承发展关中民俗面花文化,就是守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薛麦喜。黄河文化丛书民俗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2]谢迁,张恒,李志虎,谢登喜。陕西省关中地区面花制作的特点与文化蕴涵[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6

[3]罗杨。花在馍上。喜在心头[N]中国艺术报,2009-2-16

[4]江金波。论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发展与新构架》[J]人文地理,2008,4,120

[5]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文化生态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当代美国科幻电影的文化生态解读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谈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