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8例分析

2009-07-01黄东云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09年10期
关键词:妇科手术治疗方法下肢深静脉血栓

黄东云

【摘要】目的:探讨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理、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8例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流缓慢和静脉壁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术后减少止血药物的应用可有效预防术后DVT的发生,广谱抗生素治疗和抗凝治疗是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妇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71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044-01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凝结,是妇科手术常见、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妇科腹部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达到7%~45%[1]。由于静脉血栓形成后可引起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前者严重可危及病人生命,后者长期影响病人生活质量。近年来研究发现,妇科肿瘤术后,特别是恶性肿瘤术后DVT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由于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致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亦升高。故对于妇科盆腔术后DVT的预防和治疗应给予高度重视。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保护患者生命安全,减少致残,避免医疗纠纷等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现总结了我院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7例的诊疗情况,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均为因妇科疾病来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年龄最小36岁,最大68岁,平均52.6岁。体重45~72kg,平均57.2kg;其中子宫颈癌8例,子宫内膜癌6例,卵巢癌2例,子宫平滑肌瘤合并宫腺肌病2例。全部病例均为经腹手术。术前阴道出血时间超过1个月6例,其中应用止血药5例。术前输血7例,术中输血5例,术后输血6例。18例患者术后均应用酚磺乙胺酸针剂3.0g,静脉滴注,1次/d,2~3d。发病时间为术后3~18d。合并切口裂开l例,行Ⅱ期缝合。

1.2临床表现18例患者均有下肢疼痛、肿胀、增粗、皮肤苍白等表现。术后持续发热(体温37.4~38.1℃),外周血白细胞数偏高(12.8~15.3×109/L),腓肠肌握痛试验阳性均发生在左下肢。同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13.04±1.32)s,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19.67±8.20)s,凝血酶时间(TT)(14.60±3.23)s,纤维蛋白原(Fbg)(3.35±1.37)g/L。术前合并高血压6例,糖尿病及高血压5例,动脉硬化3例,肥胖4例(超过标准体重20%)。

1.3诊断除临床症状、体征外,主要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提示左髂外静脉、股静脉起始部血栓形成)和静脉血管造影确诊。本组患者行彩色超声检查15例,行静脉血管造影3例。

1.4治疗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及广谱抗生素治疗。在无抗凝禁忌证前提下行抗凝治疗14例,包括:(1)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予速碧林0.4ml,1次/d,脐周皮下注射,疗程7d,后3d加口服华法林6mg,1次/d,3d后改为口服3mg,1次/d,使凝血时间维持在正常值的15倍。(2)普通抗凝治疗,予肝素6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m1中静脉滴注5~7d,同时检查PT,一般维持在18~21s,不超过30s,停用肝素前3d加用华法林。(3)溶栓治疗,予尿激酶20万U加入5%葡萄糖250m1于患肢足背静脉滴入,1次/d,7~14d为1个疗程[2]。同时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1加入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中静脉滴注,1次/d,10d为1个疗程;口服肠溶阿斯匹林50mg,3次/d。另2例发病48h行左股静脉切开取栓术,术后继续抗凝溶栓治疗。

1.5结果18例均治愈,未发生肺、脑栓塞等并发症,静脉复通,左下肢局部水肿消退。抗凝治疗后实验室检查结果为:PT(17.62±7.08)s,APTT(34.04±10.50)s,TT(26.54±24.35)s,Fbg(2.21±0.86)g/L。

2讨论

2.1发生原因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主要有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流缓慢和静脉壁损伤。很多研究表明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是DVT的高危人群。本组8例发生DVT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血液固性增高。本组7例术前长期应用止血药,术后18例均应用止血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恶性肿瘤细胞本身可以表达细胞促凝活性,即组织因子、促凝蛋白及因子V受体过多,激活凝血过程。肿瘤细胞也可以表达和分泌一些与纤溶抑制有关的蛋白,如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U-PA)、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纤溶酶原抑制剂PAl等。(2)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本组患者发生血栓时,血小板多高于正常值,提示患者处于高凝状态。老年人血液黏稠度高,加之术前禁食,术中及术后常输入库存血,库存血所含细胞碎片较多,黏稠度高,有利于血栓形成。(3)发生感染。本组18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2例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裂开,7例患者术前阴道出血时间超过1个月,己存在潜在感染,导致术后发生感染,损伤静脉血管内皮,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再加上手术创伤,手术时间较长,极易导致下肢及盆腔深静脉血栓形成。(4)其他因素导致血流缓慢。手术采用硬麻外麻醉,麻醉平面以下静脉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减慢,加上术后卧床时间长,活动少,更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2预防措施为预防术后发生DVT,术后应尽量减少止血药物的应用。对有潜在感染者,术前应加强抗感染治疗,术后注意抗生素的选择,用药时间应较常规治疗长。对术前检查或术后发现血小板计数较高的高凝血状态患者,术后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低分子肝素2~3 d,作预防性抗凝治疗,术前、术中应适当增加晶体液输入量,以改善机体脱水状态。并采取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加速的措施,尽可能减少术中对髂内、外静脉的压迫;尽可能缩短麻醉及手术时间,减少对盆腔脏器的损伤。术后为改善下肢血液循环,鼓励患者尽早活动,尽早离床。不能离床的患者应按摩下肢,手法由远向近心方向按摩或使用袖带脉冲加压,直至患者可离床活动。术后肠胀气可增加腹压,加重腹膜后静脉受压,故应加强术后管理,防止过度腹胀。术中、术后尽可能避免两下肢静脉穿刺,避免输入对血管有刺激或损伤的药物。对贫血或术中失血多的患者,尽量输入新鲜血或成分输血。

2.3治疗方法DVT的一般处理包括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针对性治疗有手术、溶栓及抗凝治疗。静脉切开取栓术适用于发病48h内的患者;溶栓治疗包括经外周静脉给药和经导管直接给药。经外周静脉溶栓加抗凝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是针对髂股静脉及腘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治疗措施,但持续长时间的溶栓治疗常常导致广泛出血,其发生率高出抗凝治疗一倍之多[3]。有报道采用速避凝抗凝加尿激酶溶栓治疗取得满意效果,但是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阴道残端出血[4-5]。因此,对术后患者实施溶栓治疗需持谨慎态度,必须在严密监测凝血功能的条件下进行,防止溶栓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吕新生.实用临床普通外科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68:1.

[2]王鸿利,王学峰.血栓病临床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423-424.

[3]刘泽霖.静脉血栓栓塞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4)一防治方案[J].血栓与止血学,2002,8(4):189.

[4]徐成康,梅卓贤.妇科肿瘤手术及介入化学治疗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J].新医学,2002,33(4):217-218.

[5]许学云.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病21例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12(5):493.

(收稿日期:2009.04.01)

猜你喜欢

妇科手术治疗方法下肢深静脉血栓
可吸收医用膜预防妇科术后盆腔粘连的疗效分析
老年髋部骨折中运用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分析
骨科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加味桃红四物汤口服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钙用量的临床观察
心理咨询方法的国内适用性问题发现
品管圈在妇科手术患者健康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万迈舒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