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抗震精神
2009-07-01钱逊
钱 逊
到今年五月,汶川地震发生刚好一年。这场灾难惊天动地,虽然造成了物质财富的巨大损失,但是面对灾难焕发的抗震精神震撼人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2009年,面对全球经济危机,发扬2008年抗震精神,将给我们以增强信心、克服困难、战胜危机的力量,助我们乘胜前进。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2008 年我们都曾为救灾的人和事深深地感动过,但不一定已经理解了;停留在感动中,随着时间逝去,感动也会逐渐淡忘。所以,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总结,深刻地理解它;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自觉地发扬它,并且在今后的生活中发展它。
这里谨就个人所想到的,提出两点,与大家分享。
危难兴邦。中国人在空前的灾难面前,没有灰心丧气,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乐观、坚强。中国人历来把灾难困苦看作激励、磨练意志,助己成长的机遇。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必须在艰难困苦中磨练,方能坚定意志,增长才干,承担大任。“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正是这样的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危难而不倒,战胜一切灾祸而屹立于东方。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愈是在危难时刻,这样的精神愈得到充分的表现。记得有一位台湾青年学生,那年冬天来北京访学。问到他的感受时,他说,最深的感受就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在四季常青的台湾,松柏后凋的品格自然不易为人所知。自然如此,人道亦然;天道人道,其揆一也。
二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上至国家最高领导,下至普通百姓——教师、民警、公务员,以及百万子弟兵、千万志愿者和受灾民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里显示的不是单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而是民族的精神,全国全民的力量!
如此万众一心,源泉、基础何在?有人说这是源于对生命的重视和珍惜。抢救生命的确是第一位的,然而只这一点远不足以反映抗震精神的深刻内涵。我们看到,多少教师用自己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视死如归;多少战士甘冒死亡危险,义无反顾;多少人顾不上抢救自己的亲人,坚守岗位,救出他人而失去了亲人;多少志愿者自发奔赴灾区;多少人捐献,捐钱捐物献血……这里表现的是超越对个人小我物质生命的珍惜,把群体大我、灾民的生死放在第一位,以天下为己任,为救灾不惜“成仁”“取义”的崇高精神追求。这是对生命意义最好的诠释,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浩然正气的集中体现。
与抗震主流精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范美忠的表现。范美忠说在危难情况下求生是每个人的本能;既然是本能,那也是每个人平等的权利,所以他逃生没有错。范美忠也是珍惜生命的,但是他珍惜的只是他个体的生命。这里我们看到对生命意义的两种不同理解。如果每个人都像范美忠一样,中华民族恐怕早就被沟沟坎坎绊倒,早就被历史的黄沙掩盖了。
发愤而作,愈挫愈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发扬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定能克服困难,无往而不胜。
【钱逊,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84】
责任编辑/刘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