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体道德理性价值及其培养
2009-07-01冉亚辉
一、关于道德理性的争论
关于道德理性,康德与休谟有着几乎完全相反的看法。康德认为:“全部道德概念都先天地坐落在理性之中,并且导源于理性,不但高度的思辨是这样,最普通的理性也是这样。从纯粹理性中汲取道德概念和规律,并加以纯净地表述,以致规定了整个实践的或者纯粹理性知识的范围,也就是规定了纯粹实践理性能力的范围,不仅是单纯思辨上的需要,同时在实践上也是极为重要的。”[1]29在康德看来,道德理性不只是个体实践道德的基础,更是社会道德原则的基石,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律要实践于社会生活必须要个体道德理性的支持,即“规律见之于行动必然需要理性”[1]30。而在休谟看来,道德不是从理性而来的,而是从感觉而来的。他说:“德和恶是被我们单纯地观察和思考任何行为、情绪或品格时引起的快乐和痛苦所区别的。”[2]516“人性中如果没有独立于道德感的某种产生善良行为的动机,任何行为都不能是善良的或在道德上是善的。”[2]519康德强调道德理性的作用,而休谟完全否定了道德理性的存在,代之以道德感。事实上,道德感的背后,仍然是个体的道德价值观,没有道德价值观这个参照体系,个体根本不可能会产生善恶的道德感。休谟重视道德动机和道德感的作用,但对道德理性的简单否定,实际上陷入了对自身体系的否定,同时也否定了道德教育的作用。因为道德教育就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基于道德理性的可教育性,康德认为“良好的教育乃是孕育一切善的根源”[3]。杜威是赞同康德的,在杜威看来,“道德是不容置疑的终极目的领域;理性必须阐明这种终极目的。道德理性必须毫不含糊地表达其道德律令”[4]253。“人类是具有理性才能的道德人,这种理性才能根据欲望、愉快和痛苦的一切经验先验地表现在行为法则之中。除了敏感性以外(与此相关的是,知识与兴趣密切相关),人类具有凸现于对普遍规则的、绝对权威的、知觉的纯粹理性的特性。”[4]254
二、道德理性的构成
道德理性,指社会个体基于自身道德知识、道德价值观、道德逻辑等因素而形成的自成体系的处理个体道德行为的思维和判断体系。它是个体从道德规范、道德学习、道德模仿到道德自律、道德维护、道德选择、道德评判,甚至于道德体系推进发展的核心。道德理性不只是对现有道德体系的学习、接受和模仿,同时也是对现有人类道德价值观的理性思考、批判和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走向发展的重要力量。道德理性决定了个体道德水平高低和个体在社会领域中的成熟度。具有道德理性的个体始终在自我思考和选择、判断。良好的道德理性不能保证个人能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但能够确保个体成为一个遵守社会主流价值、维护社会公德、自我实践道德行为的良好公民。
1.道德知识。没有一定的道德知识难以构建道德理性。正如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所揭示的那样,个体发展中必然经历的第一个阶段是外在强制规范和学习道德知识,在此期间,大量道德知识的学习是使个体由外在强制规范逐步走向内心道德理性的重要原因。道德知识在道德理性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个体通过一系列道德知识的学习,并运用主观思维和逻辑推演逐步将一系列道德知识转变成为自身的道德知识体系,为自身道德行为的选择寻找内心的道德判断标准,在这种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的转换中,个体获得了初步的道德理性。
2.道德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是观点鲜明、带有社会色彩、政治色彩和阶级意识的道德评判体系。道德价值观是道德知识背后的决定因素,决定了道德行为的选择理性和内部规律。如果说道德理性决定了个体道德行为的选择,则道德价值观决定了社会中普遍的道德行为规律。道德价值观既决定了个体道德行为的选择,同时也导致了个体道德理性在发展中对于道德价值观的理性审视和潜在发展。“个体成熟或者说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个体由自发的生理冲动不断接近、认可和维护自己所生活的首属、次属群体所认可的价值标准的过程。”[5]6
3.道德逻辑。罗尔斯认为,作为实践道德能力所必须的要素,个体必须具备理智的判断、思想和推论的能力。道德价值观是相对固定的,道德知识同样也是有限的,在没有具体道德知识明确界定个体的具体行为时,道德逻辑就显得至为重要。道德逻辑决定了个体在道德行为中接受还是拒绝用已有的道德知识解决未知的道德实践和道德难题,也是个体面对道德冲突、道德难题时的自我协调和发展机制。正是道德逻辑在鲜明的价值观与具体的道德知识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为个体的具体道德行为的判断和选择寻求自身的道德价值判断诉求。而道德逻辑在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道德水平和道德行为选择的具体差异,构成了个体道德风格。
4.道德环境。道德环境是道德理性形成的重要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道德知识的构成。良好的道德环境可以构成个体的道德知识,弥补个体对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识,并且能够给予个体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道德成就感,推动个体道德水平的提高,构建良好的道德理性。负面的道德环境可能导致个体对于道德知识的拒绝和对主流价值观的怀疑和批判,导致个体道德理性构建的低水平和方向错误。道德环境对个体道德行为的判断也有重要意义。胡柯认为:“一个行为的道德性不仅在于其自身,不仅存在于它的独特性,还在于它与周围其他事物的统一性,在于它在一种行为模式中所处的地位。”[5]23
5.个体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排序。个体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排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道德行为的规律和风格。如果个体认为平等高于自由,则在道德行为选择上更重视个体权利的平等,对自身自由的诉求相对降低。同时,个体对社会正义、良知等概念的理解和自我建构的标准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道德行为的选择,正如同样面对乞丐,有人认为值得同情,要给予帮助,而有人认为乞丐可耻,拒绝给予帮助。这实际上是个体对核心价值的认识区别导致了个体道德理性的差异。
三、道德理性的作用
1.个体道德行为的决定因素。道德理性是个体选择道德行为的决定因素,是个体自身道德行为的核心评价体系、解释体系和决策体系。个体的道德行为,是对个体道德理性的直接反映和投射。在个体道德行为的选择中,道德理性是复杂的,有时令人难以理解,但其背后都是个体客观理性的结果。实际上,通过社会道德行为的选择规律,能够获知社会个体的普遍道德理性。个体道德理性与价值观的明显区别是前者复杂多变,而后者大致恒定。
2.社会秩序的稳定器。个体道德理性是相对稳定的,这种相对稳定性是保证社会秩序稳定的主要力量。由于法律惩戒的存在和社会公共舆论的作用,社会可以大致判断出差异较大的社会个体道德选择的规律,据此制定标准的法律,通过其背后的道德精神获得公众道德理性以确保主流社会的道德性,对于社会来说这是道德理性的重要价值。正是基于个体道德理性的稳定性,社会确保了个体道德选择行为的可预期性,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和发展打下基础。
3.人类道德发展的内部源泉。个体对于道德的理性认识和逻辑判断,推动了正义、平等、民主、自由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式发展。道德理性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价值构成,推动了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发展。道德理性永远无法自我消除的道德批判性保证了人类道德水平的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个体道德理性对自身道德行为和对主流社会的批判使得个体道德理性汇集成为集体道德理性,最终推动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
4.最重要的个体道德自我构建因素。个体可以通过道德理性的思考和批判获得新的道德知识,甚至于重新修正自身的道德价值观。在个体发展的后期,道德理性是个体道德最重要的自我构建因素。如果个体构建了良好的道德理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该个体的外在社会道德教育进程就归于结束,自我构建成为道德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这个阶段,道德理性已成为个体道德知识的源泉,不再需要外界的简单灌输。
道德理性是个体道德行为选择的核心,是决定个体道德水平和道德发展自我构建的基点。道德理性不只是推动着个体道德水平的发展,同时潜在地推动着人类社会道德的发展。较高的道德理性是个体接受高水平道德教育的体现。对于个体健康道德理性的培育和指引,必然是道德教育中的核心问题。
对个体进行道德理性的培养,第一,要教授其系统的道德知识,但在教授道德知识时必须注意方式方法,过于呆板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导致个体产生逆反心理。第二,要善于创设多种道德情境,给予个体丰富的道德情感体验。第三,要对个体进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主流价值观的教育既确保了个体道德价值的方向,同时也确保了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自我维护与发展。 第四,实施案例教学,创设两难道德情境,使个体在案例和情境中进行道德的自我澄清和自我推演,理解自身的价值选择规律和自我核心价值的定位,提高道德逻辑推理能力。第五,要创设良好的、正面的道德环境,同时有计划、稳妥地使个体接触一些负面的社会行为,获得一定的道德免疫能力,增强道德思考和道德自律能力。
参考文献:
[1]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16.
[3]钟启泉.西方德育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9.
[4]杜威. 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孙彩平.道德教育的伦理谱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冉亚辉,西南大学教育学院2008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和教育管理的研究。重庆,400715】
责任编辑/赵 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