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理想与现实、绚烂与平淡之间

2009-07-01

中国德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人生生活

栏目编辑 赵煦 【故事一】中国山东,有这样一对夫妇。刚刚结婚时,妻子在济宁,丈夫在枣庄;过了若干年,妻子调到了枣庄,丈夫却一纸调令到了菏泽。若干年后,妻子费尽周折,调到了菏泽,但不久,丈夫又被提拔到了省城济南。妻子好不容易调到了济南,可不到一年,丈夫又被调到重庆。于是,她所有的朋友都劝她辞职跟着丈夫。但是,她们一家都一致反对。“你的单位效益这么好,辞职多可惜。再干几年吧,也给孩子多挣一些。”于是,夫妻两个至今依然是牛郎织女。

【故事二】英国某小镇有一个青年人,整日以沿街为小镇的人说唱为生;还有一个华人妇女,远离家人,在这儿打工。他们总是在同一个小餐馆用餐,屡屡相遇。时间长了,彼此已十分熟悉。有一日,华人妇女关切地对那个小伙子说:“不要沿街卖唱了,去做一个正当的职业吧。我介绍你到中国去教书,在那儿,你完全可以拿到比你现在高得多的薪水。”小伙子反问道:“难道我现在从事的不是正当的职业吗?它给我,也给其他人带来欢乐。有什么不好?我何必要远渡重洋,抛弃亲人,抛弃家园,去做我并不喜欢的工作?”

【故事三】有一个美国商人与一个墨西哥渔夫在海边攀谈起来。商人问渔夫一天都在干什么,渔夫说:“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几条鱼,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过得充实又忙碌呢!”商人不以为然,帮他出主意说:“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抓更多的鱼,你就会有钱去买条大一点的船,然后可以抓更多鱼,买更多渔船。到时候你就把鱼直接卖给加工厂。赚了钱后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工厂。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矶,最后到纽约,在那经营你不断扩充的企业。”墨西哥渔夫问:“这花多少时间呢?”“十五到二十年。时机一到,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几亿几亿地赚了!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墨西哥渔夫疑惑地说:“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了吗?”

当我看到这几个小故事的时候,便陷入了一种困惑之中:人的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如果答案是幸福与成功,那幸福和成功又是什么呢?是高官厚禄?是平平常常?是富足奢侈?是安贫乐道?人人都有自己对幸福和成功的理解,但好像大多数人最不认可的成功,就是平平淡淡的人生,这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将故事讲与一些朋友们听,以期从他们的思考和理解中寻求答案。

著名经济学家黄范章夫妻之间是幸福还是不幸福,不在于是不是天天团聚、两地分居。在我们国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前,两地分居的情况多得很,有的一辈子好几十年都是分居的。这种情况国外的人不太理解。分居,还没离婚,不可理解。在国外,你分开一年两年,婚姻就可能破裂。家庭团聚,是很重要的事。但有时,男的忠于自己的事业,觉得自己的事业有奔头,他的事业心和理智就会克制着他的感情,就会把分居问题放在次要地位。例如,1980年,受美国福特基金的资助,中国社科院选派五个人到美国学习两年,我是其中一个。美国那边觉得分居两年,不带家属,不可思议,同意我们带家属,并提供资金。中国方面则要求我们不带家属。当时我们认为自己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到美国去的交流学者,任务很重,我们代表了一个国家,应该真正地去学东西,去多交些朋友,所以都没有带家属。后来,美国哈佛教授Martin Feldstein受中国社科院邀请访问中国。他打电话告诉我说,他想带夫人一快儿来,并且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女儿,按照美国法律,未成年人不能离开父母,需要人照顾,如果孩子不能来,他的爱人也不会来。但当时中国的外事规定,只能本人访问,最多带夫人。于是我写信给院里解释。院里通情达理,同意了。所以,幸福观念是和社会文化背景有关系的。虽然我在哈佛只有两年,但这两年的经历使我的学识有很大长进,对美国社会的了解也更加深入。虽然有短期的家庭别离,但这段经历对我以后的工作、生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幸福的获得也不能是无约束的,它虽然没有法律约束,但有道德约束。

人生,应该有所追求。没有追求,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整天都是喝酒或者混日子,既不想为社会做点事,也不想为自己做点事,人生就很暗淡、空虚。我很欣赏一句话,它对我一辈子影响都很大: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我一直把它作为我的座右铭。我自己也深有体会。有时,机遇很重要。但机遇来了,如果你没准备,你就无法把握机遇。要有准备,你就要有所追求。而且,追求也要持之以恒。这样,机会来了,你就能抓得住了。

香港教育局德育及公民教育组总课程发展主任 张永雄 人生活得开心满足与否,视乎我们看事物的观点与角度。很多时候,人们都会过于着眼去看自己欠缺的东西,例如:别人拥有的名贵房车、华丽的房子、高薪厚职、悦目仪容等等,而忽略去为自己现在拥有的东西心存感恩,例如:健康的身体、家人的关怀与朋友的支持等。

有些人总是常常感到不快乐,大多的原因是基于他们将目光停留于物质的丰足与否。深思一下,除了物质本身带给人们愉悦的感觉,更是透过拥有那样东西,旁人会对你投以羡慕的眼光或更殷勤的对待,从而产生一种优越感,使人快乐。好像穿着潮流服饰,你会因一身时兴的打扮,取得别人的欣赏而兴奋莫明。但当潮流一过,即使穿上相同的衣服,却得不到如前的满足。因此,若人们的眼光只留于表面的物质,满足与快乐是不会持久的。反之,若我们的快乐是建立于一些非物质的东西,如:个人高尚的情操、和睦的人际关系等,可为我们的人生带来更大、更持久的满足感。

年轻时,人们会为改善生活而忙碌打拼,在事业上追求更上一层楼。但有趣的是,日以继夜的工作能使人拥有更多的物质享受和生活保障。与此同时,却又会因多姿多彩、忙得喘不过气的生活而感到困倦,教人转过头来向往昔日的平淡。诚然,人生的喜悦的确在乎“简单就是美”。当人生阅历随年月的累积,便能更透彻体会到美满的人生就是归于平淡,教人更懂得用平和的心境去欣赏生命,在微不足道的事情上得到幸福的感觉,如虽然只是清茶淡饭,却能乐于天伦饭聚,与家人体贴的沟通。

当人愈年长,所肩负的责任愈多,担子也愈重。此时,“责任的完成”也是人生一大快事,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尤如寻获至宝。以上种种的生活体验与人生领会,在年轻时或许未能感受得到。倘若人生路走长一点,便会真正尝到当中的甜、酸、苦、辣,自然会对人生的追求想得更准,更懂得享受平凡简朴的生活。

曾经与一位法国朋友闲谈,席间他好奇地问为何香港人的生活如此紧张和忙碌,每天总是早出晚归,日夜埋首工作。相对友人的生活,在工作上,他只求满足生活的基本所需,宁愿少赚些,多花点时间做自己喜爱的事,博览群书,周游列国。物质上的生活,他可能真的不及我们富裕,但他却较我们有更大的生活空间,追寻自己的理想。上述例子,确值得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物质生活的富足”远远比不上“内在生命的丰盛”来得更可贵。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姜宏波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的终极追求是幸福,幸福作为主观感受,因人、因地、因事而不同。我们无权干涉每个人追求“什么”的自由,但尽管追求不同,秉承价值理念不同,还是有一个共同的谁都绕不过去的“什么”——科学、智慧、艺术。在工业化、信息化的今天,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当下,它应成为不同信仰、不同宗教、不同群体的共同人生追求。这也是实现终极追求,达到幸福彼岸的最佳路径。科学的实质是发现规律、坚持真理;智慧是指分析、解决问题及发明创造的能力;艺术则指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本质。“人生追求什么”和“怎样追求”只能先从科学角度理解生活现象,并智慧地取舍,艺术地享受。

在我看来,科学、智慧具体地反映在人生追求上即如何取舍,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到身、心、灵统一,这无疑是在践行人生艺术。具体说来应该是这样的:1.分析原因——人生追求失意时要分清是社会原因、体制原因还是自身原因。如果改变不了社会、体制,就改变自己;改变不了本性就改变性格;改变不了性格就改变心情。2.与人相处——生产的社会化、全球化迫切要求人们学会与人相处:把朋友当敌人是下策、把朋友当朋友是中策、把敌人当朋友是上策。3.身、心、灵统一。身:有形外表,心:包括知(理解)、情(注重协调)、意(抉择),灵指一种超越身、心之上的,人类特有的性情和精神。人类的身体结构大体相似,心智也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唯独灵的境界是每个人都不同的。一个人的灵若有正确原则引导(科学、智慧、艺术),那么就算生活困苦,一样可以很快乐(或幸福);反之灵若迷失了方向,就算身、心方面再丰裕,也会觉得人生无意义。灵是左右生命的关键。

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 牛文明 人生的追求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三个故事中主人公的追求各不相同但又都有其合理之处,这不禁又让我们陷入一个思想困境之中:究竟该如何来看待人生追求的差异与多元?

“人身上充满着矛盾的规定,任何一种肯定的规定,似乎都有其否定的方面。”用这句话来观照人们对于追求的理解是再恰当不过了。在我们为故事一中“牛郎织女”报以同情的时候,或许故事的主人公正在享受着对未来退休生活的美好期盼。当年轻的陈涉发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慨叹时,或许他的同伴充满了鄙夷,但他自己心中充满了力量,他的追求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我们往往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用自己对自己人生追求的理解去揣度、评价别人的追求。

对于人生追求理解的各种分歧,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各国不同的文化传统对人生追求的评判有重要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对于人生追求不同的认知,故事二中的华人可能就受到中国传统观念“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影响,不能够完全理解英国青年人的所作所为。另一方面,各自不同的人生际遇会对人生追求产生巨大影响,比如家庭出身不同,人生追求会有所不同;经历了汶川地震的幸存者对“追求”的理解与地震之前会有很多明显的不同。

人生追求更多的是一种个人主观感受,不同的人会提出各自的见解。人们曾经笼而统之地说“幸福是人生的终极追求”,这并不能真正消除人们之间各种关于追求理解的分歧,因为幸福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人们在对“追求”理解上的分歧,我们应该平和看待,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选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不必拘泥于前人的认识与世人的看法,这正是生活的魅力。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李旻 庄子所追求的是“无为”,柏拉图所追求的是“理想国”,希特勒所追求的是“征服世界”,雷锋所追求的是“服务社会”,那么你我,每天忙碌奔波,究竟是在追求什么?有人所追求的是功成名就,大红大紫;有人追求的是工作顺利,家庭和睦;还有人追求的是默默无闻,平平凡凡;甚至还有人追求的仅仅是此时愉悦,此刻欢畅……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人生的追求肯定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非常赞成哈佛大学教师本沙哈尔的观点: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即人所苦苦追寻的就是幸福,就是由快乐和意义结合而成的幸福。当然,这个“幸福”包含很多元素:健康、思想、事业、自由、爱情、家庭、财富、社会地位等等,这么多的元素是否都在自己的追寻之中,是否所有的选项都能得满分,是否所有的人都能穷其所有,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漫漫人生路,拥有多少幸福的元素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生活的这个过程。在我看来,每天若有一杯清茶,一曲柔乐,一抹幽香,一本好书,就已心满意足,若能“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更会感恩于世。但是在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中,这样的闲适并非人人可得,更多的人觉得自己似忙非忙,庸庸碌碌却身心疲倦,不堪重负,只在于他们的追寻脱离了自己的意愿,因此,身累,心更累。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里,百舸争流,人际复杂,拥有一份单纯的心境,保持一个豁达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进而,确立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再努力地去追求,便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方式里,享受每一天、每一环节里的点点滴滴。这样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快乐的人,一个幸福的人。

生命短暂,逝者如斯。我们可以常常反思,我做的事情,对我有意义吗?它们给我带来乐趣了吗?我的内心,是否真正鼓励我这般努力?我是不是应该改变目前的生活?早日全面地认识自己,接受自己,面对现实,找准定位,确定清晰的目标,做一个忙碌却不庸碌,平凡却不庸俗,简约却不乏味的人。只要你认为自己所追求的可以让自己拥有由心底而发的满足与快乐,那么万事皆可。你可以标新立异、打破陈规,也可以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可以淡泊名利、平静如水,也可以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这些都不过是人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状态而已,只要你喜欢,又是在不违背道德的情况下,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在追求。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中学副校长 吴房添 十多年前,苏州市职教专家何介雄老师告诉我人生幸福和成功的标准有三点:一是有一定的事业基础;二是有一个稳定的家庭;三是有一群知心朋友。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后,有记者问他的母亲是否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时,他的母亲说:更为另一个儿子、罗斯福的哥哥感到骄傲,因为他种马铃薯养活一家人。显然,卖唱人、渔夫有养活一家人的职业,有稳定的家庭,有一群听他唱歌或买他的鱼的人,所以应该属于成功和幸福的人。而山东夫妻属于不稳定的家庭,没有达到一项成功和幸福的标准,是否幸福和成功就由他们自己去说啦。

抗“非典”英雄钟南山院士说:“很多人四十岁前用命挣钱,四十岁后用钱买命。”中国人以勤劳闻名于世,西班牙、俄罗斯等国人都“害怕”中国人争“饭碗”。我在绥芬河市听到的一个说法是,近年来嫁到中国来的俄罗斯姑娘减少了,原因是她们认为“中国人太滑头”。换言之,在她们眼里,会挣钱的中国人并不是成功的人。有钱不等于幸福。西方人有第三次分配,征收高额的遗产税,所以西方人很少为后代留下遗产,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一向很“潇洒”;而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家族观念重,用起钱来总是畏手畏脚,与西方人的幸福和成功观念更不一样。不过,我想说的是,幸福和成功是个人的体验,一切以自己的感觉、感悟和感受为依归,底线是不伤害别人、不危害社会。

浙江省永康市民主小学教师 陈华美 人的一生,有很多可以追求的东西,为了它们我们注定一生奔跑追逐,路上有人看透命运的玄机坦然接受它带来的灾难苦痛,也有人开拓道路拔掉荆棘,急于奔向目的地,更多的人在路上稍事片刻问自己:为什么活着?到底要追求什么?

综观三个故事,每个人都在追求家人团聚、平平安安的幸福生活。但,每个人因价值观、生命观的不同,所追求的方式、过程也不同。故事一的妻子也希望能和丈夫在一起幸福生活,于是随着丈夫的工作调动而不停地换到丈夫工作的城市,但每次都是天不遂人意,最终因她自己的抉择没能夫唱妇随。为了丰厚的退休金放弃了和丈夫团聚的机会,两难之下妻子还是选择了向现实低头。英国青年的幸福其实很简单,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因为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他知道自己要追求的是什么。其实华人妇女远赴重洋,独在异国他乡,也是为了追求她想要的生活,只是她选择了与英国青年不同的方式。为了家庭能够过上优越的物质生活,放弃和家人团聚独自在外打拼,这是她认为可以为亲人带来幸福的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故事三很有意思,一个富人追求了那么多之后又回到了原点——穷人的生活。于是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它真的必须用金钱才能够买到吗?

我们不能在没有目标的生活中活着。而这个目标,可以是工作,可以是理想,可以是金钱,可以是孩子,可以是老人……但是,唯一不可能的,就是自己。卡耐基说:决定我们幸福与不幸,快乐与否,不在乎我们是谁,我们在什么地方,我们有什么,我们在做什么,而在于我们怎么想。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现有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方式,影响了我们对幸福的感受。但是,为什么我们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呢?

人生永远不停地变动着,珍惜你所拥有的每一样东西,你就会发现,幸福简单的让人无法相信,你追求的就在你身边。

责任编辑/赵 煦

猜你喜欢

人生生活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
独一无二的你
黑白人生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