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中文学的分量

2009-07-01

华文文学 2009年1期
关键词:海外华人华文呼唤

王 坤

如今的文学期刊杂志上,批评文章里恐怕是难以看到这样的题目了。理由很简单,如此看重文学分量的年代已经过去,也许还可以说一去不复返了。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至今仍然有着这么一群人:每到一地,必文以记之,诗以歌之,以文会友,其乐融融;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轨迹,无不流淌于笔尖纸上;高歌低吟之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和全力宏扬,有如源头活水般绵绵不绝地弥散于字里行间……他们就是海外华文作家,其中颇具特色的叶芳小姐,刚刚献出新作《太平洋的呼唤》(香港大世界出版公司2008年9月版)。

海外华人作家对文学的执着特别令人感动。没有在国外生活经历的人,可能无法感同身受地体会西方社会的生存竞争与生活压力。然而,在《太平洋的呼唤》中,却丝毫不见那种紧张的、快节奏的生活现实;激烈的、冷酷的生存竞争。非但如此,你从中所体会、感受到的,却总是青春的阳光、诗意,美好的愿景,纯良的人性。究其原由,应该是文学在作者的生命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分量。作者对文学的执着,也许只是外人眼中的执着,对她本人而言,那是她所认定的价值追求,或者,那是她的本性使然。在作者的笔下,那些实实在在的生活竞争与压力,都被诗意化了,她个人的价值追求随之得以实现;尤为珍贵的是,蕴藉于其中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也随着价值的实现而不断地得到充盈,发散开来。文学与人类的关系,在这里可以得到典型的个案说明。

因此,循着价值追求与实现这个角度,就可以理解《太平洋的呼唤》中,何以有着相当的篇幅记载作者参与的文学活动和相关的人物访谈了。其中十一篇专记,叙述了夏威夷华文作家协会在海内外的文学活动;十篇访谈,涉及到海外著名的华文作家、诗人,以及全力支持海外华文作家的社会贤达。这些文章全是珍贵的历史资料,记录、表达了海外华文作家对故乡、对祖国、对中华文化的拳拳之心,款款深情。

在《太平洋的呼唤》中,弘扬中华文化、认同多元文化的思路,有如一条主线,统领全部文字。读者尤其可以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拥有东方文化教育背景的骄傲:风度优雅、“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的高贵女主人公,必是“东方传统教育在夏威夷土地上结成的优良果实”(《咖啡飘香》)。作为海外华人一分子,因亲历与他者文化的差异,作者对中华文化特征的概括,更是眼光犀利:坚韧的生命力、强固的凝聚力、宽广的包容力和深远的影响力(《迎接中华文化新纪元》)。

同时,循着诗化人生的思路,读者可以在《太平洋的呼唤》中感受到诗化的世界:《我在清水湾电视城的日子》,固然有求职的不易,供职的艰辛,但更令人永难忘怀的,还是美好的人情、人性,无论大腕的还是小人物的。滔天巨浪之中,冲浪少年的坚毅,会使得大海“一寸一寸地让出了地盘……在潮起潮落的韵律间,两叶冲浪板随着大海的脉搏浮沉”(《太平洋的呼唤——夏威夷海龟湾希尔顿渡假酒店观浪记》)。多么美丽的景象、多么美丽的诗意!

作者的文笔,尤其具有女性特有的美感和细腻,于字斟句酌之间,将诗意化引入一层新境界:“熬了一夜的月亮塌拉着半张脸,等着太阳来接班”(《霓虹灯下的梦》)。“我站在埃菲尔铁塔上极目远望,用双眼速写第一幅花都美景”; “秋阳把树叶染成一片片从浅黄到深红的色谱”(《欧洲风情画》);“大大小小的海子、瀑布、钙化池将水的形态及色泽演绎得淋漓尽致”(《瑶池仙境九寨沟》)。阅读这样的文字,心情都被诗意化了。

作者的诗歌特别注意继承格律诗的形式并化用古人的诗意:

纳西土司的官宅前/依旧天雨流芳/

小桥流水环绕的/已是中外酒店(《丽江印象》)

作者虽然通过文学追求诗意人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对现实的无原则诗意化。反之,作为具有他者文化背景的海外华人,观察现实的角度往往更容易令人意识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微型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菲菲的视角,细腻地向读者展示了中外酒文化的不同(《千杯不醉》)、时间观念和距离观念的区别(《信不信由你》)、生育观念的落差(《菲菲的尴尬一天》)……

读者还可以从《太平洋的呼唤》中,看到青春的活泼与顽皮:在夏威夷大学读书的时候,期末复习备考期间,别人喝了咖啡,精神振奋,而她喝了咖啡,却“呵欠连连,眼皮下坠……真不知是哪根筋和别人不同”(《咖啡飘香》)。读书至此,总会令人不禁莞尔的。

(责任编辑:燕世超)

猜你喜欢

海外华人华文呼唤
呼唤生命
无声呼唤
与你相伴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家文化的认同与海外华人的生存和适应
全球视野中的新流动:“华侨华人研究”重思
近代以来海外华人慈善活动析论
杭州特产
本 期 导 读
呼唤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