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市产业发展文献综述
2009-06-30刘昆明
刘昆明
摘要:中心城市产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心城市形成及功能方面的研究,其次,在此基础上,对中心城市产业体系相关研究详作分析,最后,对中心城市产业体系研究发展趋势稍作展望。
关键词:中心城市;产业体系;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4-0155-02
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发生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我国也未能幸免,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但是危机之外我们也要看到机遇,这次经济危机给了我国一个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升级的绝佳机会,如何在危机中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已经成为国内关注的热点。经济发展并不单单指经济总量上的增长,还应该包括产业从低级向高级不断优化的过程,产业的发展和运行情况将最终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甚至是走向。因此,研究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必须要以对其产业的研究为基础,然而我国产业转移、优化和升级都要以中心城市为基础开展,中心城市强大的产业聚集、扩散和创新功能也是的中心城市产业的发展决定了我国产业发展的方向,所以对中心城市产业体系的研究对于我国的产业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1中心城市形成及功能方面的研究
克鲁格曼(Krugman)开创的新地理经济学已经成为中心城市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于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新地理经济学主要是从“自组织”方面来解释,Krugman比较了第一特征、 第二特征在城市的地址决定中的作用。Fujita and Krugman研究了在什么情况下经济会发展成只有一个中心。Brakman and Garretsen总结了新经济地理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发展。
在中心城市产业功能方面,Krugman研究了创新和集聚与城市分布的关系,他们主要从规模经济和纯市场的角度来解释。Lovely、Rosenthal、Sharma研究了信息、集聚效应与美国出口商总部选址的影响,他们研究表明,如果信息难以获得,则出口商倾向于集聚。Matouschek、Robert -Nicoud研究了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选址的影响。Ciccone研究了欧洲的产业集聚问题。Strumsky等研究了城市规模对发明的影响。
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在《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内涵的基本界定》一文中结合影响中心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和促进因素,从经济和区域两方面提出了中心城市的涵义,同时总结了中心城市同一般城市相在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科技、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有较大优势的特征。吴顺发、程和侠总结了中心城市具有强大的聚集功能、扩散功能和创新功能。江西发改委课题组在《江西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研究》中结合江西现状重点分析了江西中心城市是辐射带动作用。而董洁芳、邓椿则在对各阶段中心城市进行研究之后得出城市圈形成初期,中心城市聚集作用最为显著;中期聚集与扩散作用并重;后期,扩散与创新作用为主,聚集为辅。
2 中心城市产业体系相关研究
2.1 产业结构演进的研究
国外的产业演进理论最早是由威廉?配第(William Petter)和克拉克(J.M.Clark)提出的,他们通过对三次产业人均收入和劳动力人数的分析发现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人们称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威廉?配第(William Petter)在《政治算术》中指出产业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性,商业可以获得最多的收入,其次是制造业而农业的相对收入最少。但是配第并没有分析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
美国的库兹涅茨在《各国的经济增长》中依据57个国家有关产值中的部门份额的原始资料,得出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人均国民收入是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这一结论称为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决定论。
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将经济成长的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一是传统社会,二是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三是“起飞”阶段,四是向成熟挺进阶段,五是高额大众消费阶段,六是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斯托还指出,在任何一个经济成长阶段的众多部门中,总有一定的、对国民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和带头作用的主导部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于此同时中心城市产业体系发展问题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我国学者关于产业体系的研究也开始与这个时期。
苏东水在《产业经济学》一书中将产业演进的进程分为7个阶段,并且总结了各个阶段的特征和主导产业,同时他认为产业演进按这7个阶段由低向高发展,任何阶段都是不能逾越的。
李慧中、王海文从服务业产值、单位和从业人员行业分布的角度,运用区位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基于长三角的实践和经验对服务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做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在整个产业体系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是在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却随着工业化水平的变化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地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越是势头强劲,但是与之相反分配性的服务业发展则出现减速的趋势。
何熊、陈攀在《武汉与我国三大经济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比较分析》中运用区位商和资金利税率偏离度对比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等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分析武汉同其它中心城市之间的差距,得出武汉产业结构老化,金融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等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并根据这些制约因素制定了武汉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和产业结构的选择。另外鲁奇、张超阳;彭道伦、李乾德、于海洪等分别对河南和重庆等的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指出了各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政策性的建议。
隆少秋总结了目前我国城市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规律,主要包括:产业经济全球化、现代化,产业经济“入世”化,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并存,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轻重工业并存,资源、劳动密集型工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并存,“三、二、一”取代“一、二、三”的产业结构以及绿色生产力取代灰色生产力。
2.2关于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
产业融合是伴随着技术革命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目前由于各个学者对于产业融合研究的视角有所不同,使得产业融合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这些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是美国的Greenstein和Khanna,他们从产业变动的视角将产业融合为为了适应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并将产业融合分为替代性融合和互补性融合两类。
Alfonso和Salvatore对电子产业进行的研究表明产业融合一般要经过技术融合、产品与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三阶段,最后才能完成产业融合的全过程。
产业融合有利于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论基础,我国学者马健通过对信息产业融合的研究,运用模仿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揭示产业融合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他认为产业融合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与转换,主要是通过产业内的各企业之间和各产业之间的模仿扩散过程实现的。
胡汉辉、刑华通过对美国和中国信息产业的研究,指出产业融合的三种形式即: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周振华研究了产业融合同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他认为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产业融合催生了许多新产品和新服务;开辟了新的市场;增强了产业竞争性和新市场结构的塑造;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就业的增加和人力资本的发展,进而导致产业发展基础、产业之间关联、产业结构演变、产业组织形态及区域布局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整个经济运行情况产生重大的影响。
马健、葛扬、吴福象等通过研究指出产业融合对服务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产业融合通过融合部门对相关产业的溢出以及产业融合对服务业外部化、专业化的促进作用两个方面。产业融合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其功能则主要体现在对产品市场结构性变化以及企业经营行为的转变等方面。
3 中心城市产业体系研究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和国际上对于中心城市产业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产业体系的研究上,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此外城市低碳经济、都市型工业也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研究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有与之匹配的现代化服务业的支持,现代化服务业为先进制造业提供高端的生产要素。反过来,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也取决于先进制造业对其的需求。
宋文玉阐述了现代产业体系是服务业和制造业良性互动的产业体系,现代化服务业不仅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提供金融支持、融集民间资本,为制造业的创新提供智力服务,还可以提高制造业企业的整体管理能力,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提升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而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也大大推动了服务业的创新。
辛章平、张银太(2008)依据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低碳城市这一概念,他们指出低碳城市的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产业结构以及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生产模式和发展模式,而实现低碳城市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康蓉、杨海真、王峰通(2009)过对崇明低碳经济实践的研究,总结出适合在当地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并提出了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保证技术创新和设立低碳经济示范区等一系列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
都市型工业是为了适应我国城市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提出的新的概念。曹芳萍、秦涛(2007)总结了纽约,巴黎等国际性中心城市工业发展模式,发现大城市制造业衰落是一种必然,但是制造业并不会完全的消失而是以都市工业的形式存在。服装、印刷和食品饮料是都市型工业中重要的功能性产业。城市中心聚集高附加值的服务性产业而制造业则向郊区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