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改革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建议和做法

2009-06-30李文宝

现代教育探索 2009年9期
关键词:古汉语断句愚公

李文宝

初中文言文教学,一直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是学生对知识掌握难,教师对课文把握难以及试题难。出现这些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教学方面有问题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一、翻译

这作为学习文言文的一种辅助手段,当然是必要的;但用之过多,效果可能适得其反。而我们现在的情况恰恰是翻译太多。凡是教文言文,必从翻译入手,考试也必考翻译。这就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一篇文言文,只要能翻译了,也就学到手了。流弊所及,甚至出现了学生抛开了文言原作、专记白话译文的怪现象。这种舍本逐末的学习方法,究竟能否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怎能不令人怀疑呢!其实,初一、初二最好不要搞翻译,翻译的训练应放在初三、初四进行。那时,由于学生古汉语言材料的逐步积累和现人汉语表达能力的提高,着重进行翻译的训练,是可以收到水到渠成之效的。过去学文言文,从来不搞翻译,也很少讲语法,只是熟读背诵而已。但是几十篇文章读下来,读多了,读熟了,很多文言词句都能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那就不仅能看懂浅近的文言文,也可能用文言写几句文章了。可见翻译并非学习文言文的“不二法门”;要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不是非用翻译不可的。

二、语文分析

教文言文,适当讲一些文言文的规律,进行一些语言分析,是完全必要的。但一定要分量适当,讲究实效。

由于古今汉语在词汇上差异较大而在句法上差异不大,因此语言分析的重点应放在古汉语词义的学习上。而学习古汉语词义,如果离开了具体的文章,孤立地记忆,是很难持久的,要引导学生从古今语言的变异上,去寻求语言的规律性,必须有一个前题,那就是学生先要占有一定的数量的语言材料。而现实的情况是学生只是可怜巴巴地读了那么几篇文章,多半又读得诘屈聱牙,似懂非懂,加之现代汉语又没有学好,就凭着这么一个薄弱的底子,去进行什么语言分析,岂不是空中架桥、沙漠建塔么?吴晗同志谈怎样学古文,认为“只有多读多背”,主张“背熟五十篇文章”,确是经验之谈,值得我们重视。

由于过于强调翻译和语言分析,再加上思想内容方面的批判、继承,用去了学生不少时间和精力,结果必然是挤掉了读书。晋朝的陶渊明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是反其道而行之:“求甚解不好读书”。叭其“好读书”,故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颇能得”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之乐;而我们一味地要学生“求甚解”,又是翻译,又是分析,到头来弄得学生反而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此中教训,难道不该很好总结一下吗?

我认为,对整个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有一个通盘的计划。教法上,初一、初二着重在熟读和背诵,以丰富学生对古汉语的感性知识,增加词汇和句式的积累,并通过熟读培养“语感”——这种对古汉语的语感,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必要条件,而它的培养,除了熟读以外,别无它途。到初三、初四,可多学一些规律,但必须仍以熟读文章为主。

要改革教法。要坚决废止教师逐句串讲,逐句翻译的教法,而留有充分的余地让学生自习,并在自习的基础上读读讲讲。学生自己讲,只要求述其大意,重点在讲清词义,而不要求作全文翻译。这就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熟记词语和熟读课文上来。教师提问,着重在启发学生细心读书,以提高学生自学的质量。如教《愚公移山》,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提问:“愚公多大年纪?”有的学生答“九十岁”,有的答“九十不到”。后者答对了,因为他们自习时注意了“年且九十的“且”字。”教师顺便点拨一下,学生对这个“且”字印象就很深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一字不敬的读书习惯。

三、为学生学习古汉语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

学生平时除上文言文课以外,其余时间是从不接触文言文的,更没有这方面的语言实践,这就是他们学习文言文特别难于见效的原因。这就象英语教学一样.光靠记单词,背语法,而对口语却不讲不练,那么这个人的英语水平无论何时也深入不下去。比如《刻舟记》就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甲问:舟长几许?高几许?乙答: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种回答,在学生熟读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对培养古汉语语感极有好处。

四、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以取代翻译

1.断句

这是阅读文言文的一项基本功,也是检验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是“童子之师”的起码职责(韩愈《师说》),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可是初一初二的学生接触过的文言文甚少,一下子就要他们给一篇从未读过的文言文断句,是有困难的,教师可自编一些文字浅显的,尽可能把学生学到过的某些文言词语、句式编写进去,让学生在断句的练习中能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下面是一位教师教《愚公移山》以后,自编了一段文字,令学生断句。

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于窗下。生甲辍读而叹曰:“愚公真愚人也!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已死矣,安能自亨其,利乎?”生乙曰:“君之言谬矣。推愚公移山之意,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故以利乙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惠;苟以利人之心观之,则愚公实大智大勇之人也。”生甲亡以应,嘿然而思。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远矣。设吾十二亿中国人人人皆智叟也,各恃小慧以营私利,则其事必不成;设吾十二亿中国人人人皆愚公也,则山可移,海可填,何事而不可为邪?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I吾当铭诸座右。”

大多数学生对完成这样的作业并不感到困难。而且因为这里的词语、句式都在已学的文章中遇到过,旧词句、新环境,容易触类旁通,所以兴趣很浓。

2.其他形式的练习如解释带点的字,相同的文言实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等。

五、文以载道,做到知识和思想教育双丰收

由于古文名篇都有较深的思想性和哲理性,所以学习古文必须把思想教育作为一个重点来对待。比如《弈喻》一篇,阅读提示中就有:主旨在警戒主观臆断、骄傲自大、强不知以为知的人。这是学习古文时常常忽略的事,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在学习前后不断重复,强化记忆,二是多背一些古文,学生只要能记诵,文章的道理就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

六、学习文言文也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文言文的学习与其他知识一样,既不能满堂灌,也不能撒手不管,教师的作用就是点拨,一篇文章看下来,学生能明白大概意思的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只不过在一很小部分字词上,学生掌握得差一点,所以教师的作用只是解决这一小部分问题,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中需要点拨的只有最后一句:“何陋之有,”靠教师的点拨,学生只要从意思上,句法上理解了这句话,那么这篇文章也就尽收眼底了。

(山东省高密市夏庄镇官庄中学)

猜你喜欢

古汉语断句愚公
最北冻土带上的“愚公”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高等师范院校古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标话词汇限定成分的后置
妙用标点巧断句
谈古汉语主语隐去对韩国语教学的启示
论“以”在古汉语中的介词功用
愚公移山
断句难不难
文言实词在断句时的标志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