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化教育”的旅途中
2009-06-29沈丽新
沈丽新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越来越多的学者把教育视界投向生命关注——以生命治学问,以生命统摄教育,以生命成全每一个具体、健全的生命。这种新的教育理念进入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后,涌现出一批关于生命化教育思考和履践的优秀书籍。那么,作为私人阅读,读书者会有哪些心灵的起伏和成长,在那些精神文字里面,一线老师们又如何获取新力的挺拔和旧知的感动。在“生命化教育”的旅途,有难言的彷徨,有微漾的悲感,更有超迈的坚定。
阅读《唇舌的授权》(张文质著),内心的怔忡不断袭来。这些年来,行走在教育路上,何曾如此潜心地叩问过自己的内心深处?从来都是信心满满站立在课堂上,站立在孩子们中间。而现在回首,那些自信的背后,蕴含了多少苍白?
懵懂中,希望读过之后会有一点点失落、释然,甚至失望,愿意读过之后会很清晰地感受到它与今日教育现状的代沟。毕竟,是那么久远的“自言自语”了——一个教育学者兼父亲在2001年之前对教育的观察与悲悯。在这个追求与时俱进的时代里,好些年前充满了痛苦的挣扎与犹豫的“呓语”,如今读去,应该会让人觉得有些荒诞才是,如何还能如此真切地触摸到那么多教育现场的痛楚?如何丝毫感受不到那些片段的教育叙事的滞后性?
读此书,很多时候,是无序地、漫无边际地随手翻阅,从书中的任何一页进入,再缓慢地沉潜到那些文字深处。潜入到那些并不曾远离的教育现场,潜入到那些刻骨的伤痛中,似曾相识,感同身受,然后,悲凉地、无奈地叹息。
在那些“没有任何逻辑”的、“散逸不羁的文字”里(黄克剑语)阅读,有时候是不会觉得读懂了什么的。文字间跳跃了太多的不同的教育场景。你似乎捕捉到了什么,却常常又要心生疑窦:是这样理解的么?而在略一迟疑间,又会有新的感悟纷至沓来,扰乱你既有的心得。也常常困惑:到底是为什么,还要这样持续地阅读?
这样沮丧啊,居然,说不出足够完整、明晰的读后感。文中那么多对教育的深情眷注并不能引发你的豪情、激情,相反,是难以自已的悲剧感。那些对教育的期待与向往,依旧是不涉世事的天真?
也试图从书中撷取一些美好的词汇:和谐、感动、不可知、生命崭新而神秘的呈现……理想的教育是这样的么?那如何又要有那么一句“对美好的教育的期待,蕴含着我们对已逝去的更美好的时光的挽留”?美好的教育,它真的只是存在于期待中?那么我十几年来所从事的职业生涯,只是对“美好的教育生活”的终结?因为我们的“终结”,才有了众多无奈的“期待”与“挽留”?
愿意反复读它——《唇舌的授权》。反复读,是需要耐心的。要有足够的耐心经得起自己的追问:我是否也曾是那些灰色场景的主角?我微小的举手投足间是成全了一个孩子的发展还是抹杀了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那么长久的懵懂啊!幸好《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理想》(张文质等著)一书及时出现在我的视野,适时引领日益混沌的我。而走近“生命化教育”之后,我的教育温度,也随之日渐温润。
读《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耐心、信任、自主、热情、宽容、同情、等待、期待、尊重……这些“生命化教育”的关键词日渐走进我的心灵。拒绝简单、苍白甚至浮夸的“爱”字,却在这些“关键词”里,日渐明晰自己在课堂上的言行与对学生的态度。允许他们犯错,体谅他们的过失,宽容他们的任性,体察他们的压力,然后再细致地沟通与交流。相信教育不是简单的令行禁止,不是简单的压制打击,而是漫长的、缓慢的等待与鼓励。对孩子们再温情一点,再多一点微笑,被润泽的,岂止是孩子们的心,也是站在课堂里自己的心灵啊!
“生命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不是可以简单地定义。或许,也正因为不是具体的释义,才有更宽广的外延更深邃的内涵?把孩子的感受放在心头,真正站在儿童立场,才是教师的最佳立场?
其实最倾心的,是它的建议——《教师经常要自我询问的六个重要问题》(《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第83页)。或许会被一些教师忽略?但它却深深镌刻在自己心上,日日用来三省吾身:
·我们是否滥用了授予我们的权力,时常逾越了正义与道德的底线?
·我们是否出于对权力的恐惧或者难以抵挡的功利的诱惑,扭曲了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儿童的心灵,并辜负了孩子们质朴、珍贵的信任?
·我们是否因为同情的匮乏,情感的冷漠,时常有意无意忽视了那些最需要我们注视、关爱与呵护的心灵?
·我们是否因为生活的重荷,而变得日渐势利、鄙俗,缺乏生活热情,毫无梦想,毫无真善美的信念?
·我们是否因为失去了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而使课堂变得平庸、乏味、毫无激情、毫无创造力?
·我们是否已经不再适应担当教师这一角色,甚至这样的自我询问也被遗忘,或者我们根本就没有这样自我询问的勇气?
将这些问题,一直深深镌刻在心间,每日都用来追问自己、考量自己。
人总是需要被鼓励的。而事实上,现实中人却总是倍感孤独,哪怕是在人群中。思想与情感是痛苦的源泉,这些痛苦并不是矫情,相反却是深刻。少一点思想与情感,生活其实要简单、顺遂得多。当你思考的时候,当你纠葛在自我质疑中的时候,一个美好的团队,它的动力是不可估量的——而“生命化教育”团队就是这样温润如玉的团队,它总是在期待你。因为被期待,让人感受到无限信任与祝福。在这样的期待中,会自觉沐浴在神圣的光泽中,而坚信自己可以成长得更美好。
学校,原该是让所有的学生感觉真正美好的地方。课堂,也该是真正焕发生命色彩的师生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将“生命化教育理念”践行到课堂最出色的教师莫过于山东的孙明霞老师。她创造了人性化的、生命化的课堂,让生命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又是一年芳草绿。这样春意盎然的日子里,传来美妙的消息——孙明霞老师充满了生命气息的著作《用生命润泽生命》终于问世。明霞老师的教育智慧、理想、信念与真情,是最美好的春日气息,她用她的课堂见证了“生命化教育”理念最大的受益者该是坐在教室里的每个孩子的童年和他们一生的学子生涯。
一直遗憾自己不是个用母语教学的教师,或者更直接一点,遗憾自己不是个语文教师。总以为,只有语文教师才能有更多机会与孩子们进行心灵的唱和、灵魂的共鸣、生命的共同成长。常常觉得“小学英语”这门学科的舞台太狭小,它似乎缺乏深度、缺乏生命气息、缺失孩子们自己的声音。这样的遗憾,有时候是为自己的惫懒找借口。而我居然常常放任自己这样消极蔓延,无边无际。
读《用生命润泽生命》,敬意油然而生。明霞老师所担任的学科——初中生物,或许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比小学英语更不受家长、学校和学生看重。为何她的课堂却异样的光彩夺目呢?不是学科差距,读过书稿之后就知道,只是授课教师之间的差距。看待自己所授学科的不同,也就注定了我们课堂的魅力差别有多么不同,我们行走的高度差距有多大。
明霞老师不说“爱”,却真正把孩子们放在心头。于是才有了那么美好的生命化课堂。经过她的探索与实践,她的生命化课堂日渐清晰:
把生物当生物,教给学生“活”的知识——生物课要传授给学生富有生命的知识。“不能空着手进教室”成了明霞老师生物课堂上秉持的信念,坚持利用实物、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把理性的知识与生动的自然界结合起来,孩子们才不会觉得知识是枯燥的。
把课堂当课堂,用生命润泽生命——明霞老师的生物课堂不仅仅包括学科课堂,还由学科延伸到家庭、社会;不仅仅包括知识的传递、技能的培养,还有情感的培养,文化和文明的传承。
把人当作人,关注生命个体的尊严与价值——明霞老师没有因为课时少、不兼班主任而听任自己与学生交流的匮乏,相反为每个学生买来日记本,让学生把对老师讲课的要求、意见随时记录下来,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写下来。这个小小的日记本成为她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把教育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自身生命价值提升的过程。
站在明霞老师充满诗意和生命气息的课堂门口,感受到她与孩子们真挚的生命情缘,真的感动。羡慕那些孩子,他们的少年时代,与这样一个悉心呵护他们成长的好教师美好相遇——那些青春期教育、感恩教育,无不是孩子们刻骨铭心的印象。也羡慕那些孩子们的爸爸妈妈,他们的孩子在成长中,居然有这样一个不是班主任的生物教师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与帮助:当面谈心、书信交流……
生命的美好相遇啊,岂止是明霞老师和她的学生们,更是我这样陌生的教师们。因为她的博客“生命的色彩”知道她,因为她的生命化课堂走近她,因为她秉持的生命化教育理念而一起同行在漫漫教育人生路。
不说追寻明霞老师,她前行的步伐比我早得多快得多,但愿意努力追寻她的生命化课堂。明霞老师希望自己是那个追赶着蝴蝶的人,我则愿意是明霞老师身后的那只蝴蝶,即使在后面,却也能翩翩飞舞,有爱、有梦、有理想,在生命化教育的追寻旅途中……
(工作单位:江苏常熟市石梅小学)
责任编辑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