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进课堂的老师
2009-06-29蔡呈腾
蔡呈腾
在学生眼中,C老师年轻,虽其貌不扬,但上课丰采盈人,精力充沛,在课堂之上不管是一举手一投足,还是一提声一降调,自有其引人入胜的地方,所以深得学生的喜爱。
在学生眼中,C老师有些慵懒,你看他进课堂从来都是空手而来的。在许多学生的印象中,教师的工作都要有课前的精心准备,才有上课的丰富多彩,所以一般教师进课堂时,都会抱着一大堆的资料而来。不过C老师上课还算是丰富多彩的,可就是上课不带课本、备课本,与学生传统印象中的好老师形象不符。
关于C老师能否算作一位称职的教师,学生之中曾掀起一阵大争论,而且争论的范围愈显蔓延的趋势,最后“惊动”了C老师。
争论围绕着C老师是否能称作一位好教师而展开。班级里形成的对立两派相持着。
批“C”派的学生认为,虽然他们都很喜欢C老师上课,但喜欢并不代表能无视C老师的缺点的存在。他们振振有词:你们有没有发现,C老师上课从来不带资料入课堂,你能保证C老师在上课时不漏掉什么内容吗?你再看,C老师在课堂中,虽然随时能从自己的记忆中“拿”出一道试题,但他的试题数据都是现编的,有些数据难免存在科学性不足的问题。由此可能猜测,C老师在上课之前根本就没有好好备课,这是对我们同学不负责任的表现。
挺“C”派的学生针锋相对地责问: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好教师?举个例子来说,一位老师上课之前准备非常充分,但是我们都不喜欢他的课堂,你说他能否称作一位好教师?从工作态度上看,他确实应该是,但是从工作效果上看呢?难道对我们同学来说,老师的课堂“让我们愿意学,喜欢学”不是最重要的吗?你们看C老师,每一节课都充分激情,一进入他的课堂,好像我们每位同学身上的细胞都在燃烧,精神振奋。而最重要的是,C老师虽不带资料入课堂,但自他口中迸出的“故事”“试题”“资料”都能恰到好处地出现在适当的位置,每次都让我们非常欣喜。我们都觉得C老师的课堂非常严谨、风趣、充实,根本没有时间“浪费”的现象。由此观之,C老师哪怕真的没有好好备课,也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老师了,这样的老师,就应该得到我们应有的尊敬。
批“C”派和挺“C”派的争论最终也没有定论。
其实在批“C”派学生心里,他们也知道,C老师确实挺有能耐的,只是这种工作态度让他们不放心。
班级里老是有这种没完没了的争论也不是个办法。还是班长提议,说争论是由C老师空手进课堂引起的。如果C老师进课堂时带了一些复习资料,哪怕他在课堂上从不翻阅这些资料,争论也就不存在了。我们去问问C老师为什么不带资料入课堂,问题不就解决了。
C老师面对学生的疑惑也很惊讶,想不到一个自认为不是问题的小问题,竟成为学生争论的焦点,甚至有“不争到底不罢休”的势头。
面对学生的疑问,C老师首先坦诚,自己并非天才,记忆力也不太好,但每一节课之所以不带资料入课堂,一方面是由于这些资料在课堂上没有多大用处,课堂上能够用到的资料早已烂熟于胸。当然这种“烂熟于胸”并非有如天才般的过目不忘的能力,而是经过了无数次的学习、思考后,对于课堂中应该出现的材料已经非常熟稔了。
再说自己每一节课并非不备课,相反,自己对于每一节课的备课时间是不可计量的。如为了某一节课的某个细节,可能在等公交的无聊里,在公交上的拥挤里,在入校门的问候声里,在办公桌旁的喝茶里……这些都是备课的时间。而对于资料的应用问题,C老师坦言,现在的形势日新月异,如果没有好的背景材料,没有新的情境,没有创新性的试题,你们能够接纳这样一位教师吗?所以,在上课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他都要大量地阅读相关教学资料,做大量的试题,把其中适合课堂的资料与试题挑选出来,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成为自成体系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机部分。经过这样深思熟虑的课堂教学设计,还需要带什么参考资料吗?
C老师说,自己的这种风格可能在外人看来有些“另类”,但绝对是“正道”。他说自己小时候看电视上的相声演员,非常羡慕,因为他们出口成章,且能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窃以为他们都有那种不需准备就能如此的能力。后来慢慢了解后,才发现每一位相声演员在演出前,都要花几十倍几百倍的时间去准备那短短几分钟的演出,这充分说明准备的必要性。
C老师说,为了每节课45分钟的“演出”,他也在花几倍的时间在准备着:什么样的方式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这个教学目标该如何达到,需要用什么教学资源,什么时候请什么学生来回答问题,什么时候需要一个实例进一步说明……他都有一定的安排。而从整体上看,这是一个系统,有内在的逻辑性。而除非课堂出现意外,那时就要看教师本人的应变能力了。
C老师还说,其实做每一件事都是如此,为了那正式的几分钟 “演出”,在这之前都需要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才有可能成功。所以,我们在看每一件事时,除了要看成功的光鲜,更要尽可能真实地了解光鲜背后的艰辛,这样才能完整而客观地认识整件事。
……
自那以后,对C老师的争论也就告一段落。
但这件事本身带给C老师的,不仅仅是解决了学生的疑问。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