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快乐教育的阳光普照

2009-06-29丁勤政

师道 2009年5期
关键词:斯宾塞分数校园

丁勤政

“快乐教育”这个概念,始自赫伯特·斯宾塞,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

斯宾塞认为,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效果最好。就教育对性格的塑造来说,强迫训练既不符合道德法则,又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痛苦的功课会使人对学习充满厌倦,在恐吓和惩罚中得到知识的人们,日后会不由自主地逃避学习;只有快乐的教育方式会让人们悦纳学习,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思想像一颗永不陨落的太阳,它的光辉照亮了无数的孩子、家庭和校园,引起了欧美各国的普遍重视。他被誉为“美国教育改革的先导”“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一位真正的教育先锋”“教育史上的一座纪念碑”。哈佛大学校长艾利略特评价斯宾塞说:“很少有人像斯宾塞那样,对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人民有着那样大的吸引力。他像闪电一样冲击着美国和英国的学校教育。”

一项对全国多个城市近万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中学生口头用语带有“悲观”色彩,“烦、闷、累”等字眼成为口头禅,“郁闷”一词高居校园流行语榜首。

据《新快报》报道,“活着真累”“活得好没意思”等语在广州小学生中广泛流行。

……

无须作更多的罗列,现在的孩子们不像我们青少年时期那样轻松,那样快乐,每位当老师的都知道,每位当家长的都知道。可是,为什么国家越来越强大,老百姓越来越富裕,孩子们却一代比一代缺少快乐?

原因很简单,教育改革搞了一轮又一轮,素质教育喊了一年又一年,应试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孩子们的天空中仍然笼罩着大片大片的功利阴云,快乐教育的阳光无法普照。

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经常下到学校去,可是,工作重点无非是高考会考统考,工作形式无非是听课评课评卷……我们关注学生是否快乐吗?我们有过问学校教育是否符合快乐教育的原则吗?我们采取过快乐教育的行动吗?

我们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经常与学生谈心,可是,中心话题只有两个,一个是分数,另一个就是纪律——分数的保证。我们有考虑学生的个性需要吗?我们问过学生是否快乐吗?没有,或者是很少。我们想尽办法让学生成为疯狂学习的机器,希望他们除了对学习的爱好,没有任何爱好,希望他们永远呆在教室里,不要走出去——哪怕他们只是想在操场上打打球,在校园里散散步。

我们的家长与孩子交谈,或者是家长之间谈起孩子,第一个话题不是个性特长,也不是心理健康,而是学习成绩:在学校表现怎么样?考了多少分?考了第几名?升学的时候,差一分就多交多少钱……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前途——这话说得不错,但是,如果获得知识的过程并不是健康、快乐、合乎成长规律的过程,孩子们的性格就有可能被扭曲,心灵就有可能变异。在重重压力之下,他们会把知识简单地理解为分数。殊不知,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下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只有这样的知识才能与我们的人生和谐融合。

但是急功近利的学校和家庭往往容易达成攻守同盟,所谓“家校合力”只合力干一件事,那就是提高学习成绩,为此想尽千方百计,甚至不惜剥夺孩子郊游的权利、社交的权利和独立思考的权利。这样一来,孩子们会感到迷惘,感到痛苦,产生对人生的厌弃。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儿科医院与上海教科院普教所曾对全市8个区、2500多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5.85%的孩子有过自杀计划,自杀未遂者达到1.71%,而绝大多数的父母对此是一无所知。

斯宾塞认为,如同营养输入过多过快人体不能吸收一样,知识来得过多过快心智也不能吸收,即使临时记下了,考试一过也会很快忘掉。更糟糕的是,超负荷将知识强加给孩子,会使学习变得越来越令人讨厌,后续学习也越来越难进行下去。

如同万物健康成长需要阳光,孩子们健康成长需要快乐。当阳光照在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要想一想,今天是否让快乐照亮孩子的心房。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路桥区蓬街私立中学)

责任编辑 萧田

猜你喜欢

斯宾塞分数校园
改变
斯宾塞的自我安慰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耶!70岁啦!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奇妙分数与特殊数列自动生成
渴望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