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构成探析

2009-06-29张文龙

消费导刊 2009年17期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就业高职院校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职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指出了高职大学生在就业竞争力上的不足与优势,说明了高职院校在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的责任,在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高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成和作用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就业 就业竞争力

作者简介:张文龙(1978-),男,河南桐柏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管理学。

一、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十年,高职大学生在校人数已达千万,高等职业教育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解决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同时还决定着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

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的就业,取决于其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这就对学校提出了要求,如何使毕业生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哪?然而同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大学生学历层次比较低,知识底子薄,在就业市场中其就业竞争力相对就比较薄弱。因此,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构成,无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是确立高职院校的办学地位,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现在有不少专家学者都对就业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并且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但是不论什么样的说法,都认为就业竞争力就是选择和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其包涵着多项综合能力,在对就业竞争力具体所包涵的能力方面,不同的专家学者却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在国内学者中有的学者[1]认为就业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另外,还有的学者[2]认为影响就业的因素包括:敬业精神、事业心和责任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能、吃苦耐劳和工作实干的精神、能说会做,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从这里可以看出,两者虽然说法不一,但是内容上都有相近的地方,只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美国学者Howard(1995)认为就业竞争力是指雇员具有劳动力市场和雇主所需要和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的能力。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FEE)(1998)把就业竞争力解释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即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3]。由此可以看出,学者们所侧重的方面不一样,就会得出不太一样的结论。

以上是一些学者对一般意义上的就业竞争力的研究,本文所研究的是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一般来说他们在就业前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可以说绝大部分来自于学校的培养。通过对高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各指标构成进行分析、探讨,来反映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面对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及社会需求应该采取的调整方针。

三、高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成

(一)高职大学生的就业优、劣势分析

首先,也是最直接看出的就是学历比较低。与相同同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相比较,高职大学生的专科文凭在就业市场中明显属于“弱势文凭”。虽然说现在用人单位招聘人才不再像以前那样只看重文凭,但是学历的高低对于找一份好的工作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筹码。在学历层次方面,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就处在了比较不利的地位。

第二,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不同层次的学校,其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会有一定的差距,而理论知识的扎实与否会在以后的工作竞争中慢慢突显出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相比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大学生要短一些,没有机会更加系统系统的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另外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的素质、设施条件、以及学习环境都要比高职院校好。因此高职大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处于劣势。

第三,在实际动手能力方面,高职毕业生具有明显的优势。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培养高级一线管理应用人才,所以高职院校会在学生的实训实践方面花比较多的时间。学生在职前就会接受大量的职业技能训练,有更多的实践的机会,并获得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些都成为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中的有力优势。

第四,在学习的自觉性与学习能力和效率方面,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明显的不足。学习是一项漫长、艰苦的劳动,对智力和体力都是一个考验,当然还需要勤奋。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高职大学生的基础要差一些,学习成绩没有太明显的优势,总体的程度要低一些,最终学习效率要低,体现在学习能力上自然就处于劣势。

第五,也是人们谈的比较多的,就是学校的品牌。品牌效应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有时甚至会影响很远。现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好的用人单位都喜欢用本科、重点院校的毕业生,观念上他们认为这些院校的毕业生素质比较高;不太愿意用高职院校的学生。即使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但是这种“品牌”效应无疑会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处于就业的劣势。

以上是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做了简单的分析,通过研究高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优劣,来更好的探究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究竟是什么样的,该如何去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便更有针对性的来开展高职大学生就业工作,促进高职教育的更好发展。

(二)就业竞争力的构成

国外不同的教育研究机构通过自己的研究、跟踪、调查,对就业竞争力的构成给出了自己的分类方法,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ASTD,1990)将就业所需要的能力特征分为5个类别: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影响能力[4]。而瑞士联邦工业大学高等教育中心研究小组[5]曾就大学毕业生获得职业成功的问题作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和试验工作,得到并归纳出使大学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5个要素:a.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b.人际关系技巧;c.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d.有效的工作方法;e.敏锐的、广阔的视野。可以看出两个研究机构所给出的结论差异还是比较大的,这可能与他们的研究对像,环境和所持的立场不同有关,但是在有的方面内涵上还是一致的,比如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虽然说法不一,但是本质上都是交往方面的反映。

对于现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并被学校提供的就业竞争力特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第一,知识掌握。这包括高校所提供的公共基础知识和以及所对应的专业知识。这里包括两个基本要素:a.基础知识的掌握;b.专业知识的掌握。这是因为基础课能为学生获得良好的专业技能提供保障,同时是其以后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专业课的学习能为学生提供未来工作以及再学习深造所必须的基本知识。第二,特殊知识的掌握应用。也即是将掌握的基本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这里选取了两个要素:a.英语应用水平;b.计算机应用水平。我们知道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知识发挥到以后的社会工作中去。而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面试的时候着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在中国特别是英语和计算机基本应用两项,也就是英语的听说能力和应用计算机软件办公的能力。然而,越来越低的计算机和外语过级率成了影响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第三,工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涵的范围就很广泛了,包括顺利开展工作所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这些能力将在毕业生以后工作的过程中影响其工作绩效。虽然这些能力大部分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慢慢积累,但是若在工作之前若能达到一定的程度显然就会更具有竞争力。这主要包括:a.分析解决问题能力;b.书面表达能力;c.语言表达能力;d人际关系;e.创新精神。

第四,工作精神。它是毕业生在从事相关工作时所具备的一种素质,它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个人对工作的适应性如何、能否很好的融入工作环境以及事业的发展方向等等。而大学校园在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以及精神方面是一个主要的场所,这也是高校除了培养学生的技能之外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它至少包括:a.个人的修养;b.艰苦奋斗;c.团队合作精神;d.创新精神;e.创业精神。第五,身心素质。这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所应具备的最基本要求,现在社会发展加快,工作竞争加剧,人们会感到压力很大,特别是对于从事社会高层和中层管理、技术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工作中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没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将无法胜任其工作。它包括:a.健康的心理;b.健康的身体。综合上文的论述,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是由知识掌握、特殊知识应用、工作能力、工作精神以及身心素质这五个要素决定,这五个要素程度的高低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成正相关关系。

(三)就业竞争力的内部探讨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一般认为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介于工程型和技能型之间的人才,这类人才既要有比技能型人才更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比工程型人才更强的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做了细分,是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大学生应该掌握较高的操作技能,有比较强的动手能力,但不是技工。即便是一些设备操作性比较强的专业,其人才的培养主要也是面向智力要求较高的高技术设备(如数控设备的操作等),而不是动作技能为主的技工。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用人单位的用工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同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的需求矛盾也很突出。社会化大生产使得分工越来越细,要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多部门人员的协同配合。因此,沟通、协调能力如何以及有没有团队精神就成了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考核的重点,而具有积极奋斗精神和充沛精力的工作者更能为用人单位所青睐,更加重视除了硬件知识外的能力。因而,工作能力、工作精神及身心素质是就业单位更加重视的方面。而作为人才培养机构,高校在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若过分强调从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对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反而产生不利影响。高校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除了知识教育外,应该加强其他四个方面的培养。

四、结论

激烈的就业竞争从表面上看是毕业生与招聘单位之间的博弈,但是其本源却是高职院校培养机制运作的效果比较。与同专业本科毕业生相比较,高职毕业面临着着更大的压力,本文不仅探讨了竞争力的多个主要特征构成,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就业竞争力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将显著地影响到培养的学生能否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能否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以及学生在将来职业生涯中的发展。大学生在择业中表现出的问题在择业期间是很难得到解决的,它是渗透在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能力素质的培养、职业兴趣的形成和职业生涯教育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挖掘是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杨少春。高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探讨。职业指导[J],2006,4:52-53

[2]班正昌。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高职教育[J],2006,(6):46-48

[3]DFEE(1998),The Learning Age:arenaissance for a New Britain [R]http:/ /WWW. lifelongleaming.co.uk/ greenpaper

[4]Gibb,A,Creatingconducive environrents for Learning and entrepreneurship [J]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June 2002:135-148

[5]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 InternationalLabor Meeting Reports[M] Switzerland ATA, 2004: 10-11

猜你喜欢

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就业高职院校
河南省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分析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