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对消费方式的再思考
2009-06-29李忠桥
[摘 要]自以需求为中心的国民收入决定论被凯恩斯确立以来,超前消费一直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认为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大力量,然而这种美国式无限度的超前消费却在2008年引发了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人们对超前消费产生了严重质疑,普遍觉得应当对消费方式进行重新思考和选择。本文在分析超前消费对金融危机影响和人们对过度节俭消费方式自发选择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当建立的新的消费方式。
[关键词]金融危机 消费方式 超前消费
作者简介:李忠桥,1982年6月生,男,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
自凯恩斯提出需求对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重要性以来,以需求为中心的国民收入决定论就被确立了起来,超前消费同时也被认为是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纷纷以鼓励超前消费的方式来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不少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在内)也纷纷效仿,试图以这种方式来获得经济的起飞。然而不幸的是2008年的一场凶猛的金融危机打破了人们企图继续超前消费的美梦,超前消费并不是经济发展的永动力,人们不得不在新的条件下重新思考对消费方式的选择。
一、金融危机超前消费的恶果
2006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问题不断暴露,并于2007年夏天爆发了次贷危机,2008年3月以来次贷危机很快向债务危机和全面信贷危机转变,特别是 2008年9月中旬以来,美国次贷危机不断升级并蔓延,已经演化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全球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全球范围内的股市狂跌、财产缩水、企业倒闭、失业剧增等金融危机典型特征大面积出现,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引起了全球经济的大衰退。
美国的金融危机由美国房地产市场崩溃导致,从表面看,“逻辑缺失”、“技术缺陷”、“监管缺位”等原因应当为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崩溃负责,但在实体和基础层面,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崩溃反映的则是美国人民的消费能力已经不足以支撑其消费欲望。美国是一个提倡超前消费的国家,他们通过发行大量的消费信贷来满足国民的消费欲望,其实际消费需求的趋势增长率每年高达3.5%,而实际可支配个人收入增长平均仅为3.2%。由于消费增长高于收入增长,美国的储蓄率一路下降,从1984年的10.08%下降到2004年的1.8%,2005年以来则降低到零以下。2007年,美国的储蓄率为-1.7%,而家庭部门负债率飞涨至可支配个人收人的133%。[1]长时间的超前消费让美国入不敷出,20多年来一直依赖外国资金生活。任何经济失衡只要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就要被纠正,这是不可改变的经济规律。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成了对超前消费的最好惩罚。
二、过度节俭消费的回归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世界范围内出现工厂倒闭、失业增加、家庭的收入减少等情况,人们普遍感到焦虑,并产生了心理压力,他们没有实力和信心进行超前消费。为了生存安全很多家庭不得不选择回到理性消费的轨道上来,以前的那种超前消费的方式收到了严重的打击。由于对危机的恐惧和未来形势的不确定性,很多人开始过清贫的生活,消费方式的选择上已经从超前消费转向全面节俭消费,尽量减少开支,以便维持自己的长期生存发展以及自身在心理上的安全。人们自发地选择从超前消费向过度节俭消费回归。
然而从超前消费转向全面节俭消费其实是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样并不能对自己的经济状况和生存安全带来实质上的改观,反而会加重金融危机的破坏性,延长其持续时间,增加了危机的变数。因为消费是刺激生产的重要因素,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没有生产就会导致工厂倒闭,失业就会加剧,这样会造成经济恶性循环,很显然全面节省开支对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三、应当建立的消费方式
(一)崇尚节俭。过度节俭的消费方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利,但是适度节俭却是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后盾和保障。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提倡节俭的记载。《尚书·大禹谟》中指出:“克勤与民,克俭于家”,这或许是最早见于史籍中提倡‘勤与‘俭的论述。《左传》中也讲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孔子的消费思想一向被认为是崇俭的,如《论语》中“礼与其奢也,宁俭”。 而将去奢崇俭推向极端的当属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崇尚节俭是古人流传下来之宝贵的非物质财富,在经济落后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认为需要通过节俭来积累财富,但是在物质生活相当富足的今天更需要提倡这种消费方式。因为节约消费不仅可以避免地球上有限资源的不必要浪费,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我国各个地区虽然也不同程度的受到波及,但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受金融危机破坏程度要低很多,这与我国国民崇尚节俭、注重储备的消费方式有很大关系。虽然崇尚节俭的消费方式在某种层面上造成了我国储蓄多、消费少,经济发展的内需不足等问题,但国库充足、家庭储蓄充足仍然是中国经济长足、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所谓量入为出是指根据自己的实际收入状况决定支出状况。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消费与收入是成正比的。从人们的消费模式到生活模式,实际上,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图景应该是消费、储蓄、投资、创造性的生产在动态中保持一种相对平衡,即生态循环型的生活模式,我们消费多少,应该首先取决于我们创造多少。适度消费是指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它包括不抑制消费和不超前消费两层意思,就是使消费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量入为出,既不滞后,又不超前。超前消费具有盲目性,也容易助长攀比之风和浪费现象,于己于国都不利。滞后消费会过于节俭,既不利于自己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推动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因而,我们提倡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总之,“崇尚节俭”和“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消费方式既是我国自古以来的美德,也是维持现代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这样的消费方式才是值得坚持与推崇的。
四、 结语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们超前的消费方式敲响了警钟,人们怀揣对超前消费的严重质疑,把消费方式从超前消费转向了过度节俭消费。然而这两个不同极端的消费方式都不是社会经济得以长久健康发展的正确选择,为了走出金融危机,为了能维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我们必须选择“崇尚节俭”和“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消费方式。相信在这种消费方式的指引下,我们一定能走出金融危机的困境,让社会经济回到健康的轨道上来。
注释
[1]高辉清,熊亦智,胡少维。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8,(11)
参考文献
[1]张理。传统消费观念今述[J]商业文化,1999,(5)
[2]郭芳。忧患意识与传统消费观念[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1,(1)
[3]秦锐。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思考[J]科技智囊,2008,(12)
[4]何德旭,郑联盛。美国新一轮金融危机解析[J]理论前沿,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