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现实意义
2009-06-29赵凤春
赵凤春
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改进数学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本质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有机组合,图、文、声、形、像并茂,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具有丰富的感受性和新颖性,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这样的情境来导入:“烈日炎炎,口渴难忍,猪八戒找来一个大西瓜解渴。悟空说:‘咱们4人平分,每人吃1/4吧。八戒很贪吃,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来的,应该多吃一点吧,我至少要吃1/6或1/7吧。其余3人听了哈哈大笑。小朋友,你知道大家为什么取笑八戒吗?”这样适时提出问题,自然就能创设出最佳的学习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利用多媒体课件可向学生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一重点,先在电脑上画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若干份,然后通过动画过程把这若干份交替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将不易表述、学生又难以理解的内容清晰、
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
在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时,笔者将教材中的气球图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场景,在屏幕上演示2个气球合在一起的全过程。通过启发提问,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就是把几和几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由于制作的CAI鲜艳,动感强,画面清晰,学生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的加法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因此,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将数学学科知识还原于学生生活实际
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教学“认识时间”时,笔者运用课件中很多的情景图,一幅上学的图,在图左边有钟表,上面是具体的时间;还有放学图;星期天起床时间,吃饭时间,出去玩的时间,回家的时间,吃中午饭时间,看电视时间等,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习的知识,准确地说出每件事情的时间,从而进行广泛的应用。学生在应用中学会本节课的所有知识。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提出教学要求和问题,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然后进行讨论、总结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学到知识,又锻炼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总之,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有利于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束城镇张南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