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
2009-06-29张晓红
张晓红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在实践中做了如下探索。
创设多彩的教学导入环境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多彩的教学导入环境,能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如教读课文《心中的鹰》,这篇课文从文题中可看出与“鹰”有关,课文的导入可选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鹰击长空”的画面切入,或者选取草原上的雄鹰展翅翱翔的镜头。让学生在欣赏到宽阔的江面上或广袤的草原上鹰的雄姿的信息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到课文中的“鹰”。而教读杨朔的《荔枝蜜》则播放出唐诗《过华清宫》绝句的字幕及画面:“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名作,它辛辣地鞭挞了唐玄宗和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荔枝是极难保鲜的,杨贵妃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不惜让人快马加鞭,从千里之外的广东进贡荔枝,以致马都累死了,由此可见荔枝的美味可口,而著名作家杨朔不但感受到荔枝的美味可口,更感受到荔枝蜜的美味可口,通过播放诗词、字幕、华清宫的画面,配上教师的讲解等信息,无疑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题。
创设形象的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环境
创设形象的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环境,是通过多媒体播放字幕、画面、电影片断等信息形式,展示出作者的形象(照片、画像),播放作者生平的文字、剪辑作者生活的画面(写作背景),使学生对作者的形象和所处的时代、生活情景有更直观的认识,特别是离学生所处时代久远的更值得播放,因为学生难以想象出当时社会生活情景。如教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首先播放郭老的照片,让学生从照片中,认识到一个头戴眼镜,显得文质彬彬的大文豪的形象。再配上字幕和讲解:“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接着播放郭沫若忧思的画面,再配上解释:“这首诗写于1921年10月。1919年5月4日,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在全国铺天盖地地展开……”从这些信息中,学生看到2幅不同的信息照片,从字幕中了解到作者的简介和写作背景,为学好课文做好准备。而对《乡愁》的作者,先播出相片后,再播出字幕,字幕背景为大海,字幕为:“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学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的重要内容……《乡愁》这首诗是他众多乡愁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流传最广的。”从这些信息中,让学生不仅认识了作者,更了解了作者的情思。
创设直观的课文感受环境
创设直观的课文感受环境,是通过多媒体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播放一个或一组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的信息图片,使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与选用的信息图片的直观反映相结合,促使学生在直观的画面中,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内容、人物的思想情感,通过图面更直接地引起共鸣。如教读课文《天净沙•秋思》,这是篇散文中的小令,选用一个图片,从这个图画中可看到一个身穿古服疲惫不堪的异乡游子,骑着一匹同样疲惫不堪的瘦马,在秋天的黄昏中,夕阳西沉的时分,独自走在古道上。稍远一些,在小桥流水的近旁,有稀落的几家村舍,已升起炊烟,几只刚刚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幅凄清的画面,全面地绘出课文叙述的情景,突出主人公的乡愁,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断肠人在天涯”这个主旨句的深刻含义。而《陈涉世家》则是根据课文内容选取了一组的画面:“辍耕长叹”“驻扎大泽乡”“陈吴商量”“扶苏谏故”“赵燕爱卒”“鱼腹中书”“篝火狐鸣”“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攻打陈县”“陈胜为王”等,一组画依次播出,播出了课文主要情节的画面,从陈胜的志向,到起义的准备、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直观的画面中感受到我国第一次农民起义的轰轰烈烈的场面。
创设融会贯通的知识迁移环境
创设融会贯通的知识迁移环境,是利用多媒体播放延伸阅读的有关资料、图片、文字及思考题等信息,使学生从文字、图片中感悟对思考题所思考问题的理解。如《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学习这篇课文主要学习说明方法,待讲授完该篇课文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海水燃烧》这篇类似课文的文章进行分析。为了更有情趣,首先播放世界地图,使学生清楚孟加拉湾的位置,再播放剪辑的有关孟加拉湾风光的画面,使学生看到美丽的海湾,然后教师提问:这美丽海湾的水会燃烧着吗?随即播放《海水燃烧》全文,待学生听完全文后,给出思考题:海水燃烧的原因是什么?文章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这一奇特现象?这些片段是教师事先剪辑组合制成的一个软件,使这些环节连续进行,使学生对文章的背景、内容和所分析的问题都有所了解,产生兴趣,才能把所掌握的知识说明方法等迁移用来分析类似的文章。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