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的三种恶习
2009-06-29王志国
王志国
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推行实施的基础上,国家教委联合相关部门,又推出体育与健康实行“模块教学”的改革新举措。这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完善,也使得体育教学的诸多相关因素更加协调并日趋合理。但笔者在多次的体育与健康示范课观摩及优质课评比中,发现一些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师,依然固守自己已过时的一些教育教学习惯。面对这些习以为常、又熟视无睹的微小缺憾,需要广大体育教师去发现、咀嚼和反复琢磨,在反思中进一步自我“洗脑”,苦练内功,不断吸收与内化先进的体育教学理论、技术和技能,实现自我跟进与提升。
缺乏钻研,自我“洗脑”不彻底
每次体育教学改革之前,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都会颁发相关指导性学习文件和实施执行的细则,并及时组织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培训。而且强制地执行“不经培训,不能上岗”的特殊规定。但少数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体育教师),“一次培训,受用终身”的思想仍在时时作祟。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与转变,仅仅停留在一次培训的基础上,再无对新知识体系的研究性延伸与发展,这样新的课程理念及相关知识没有在其大脑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前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就会对新吸收知识产生干扰,由于新旧知识始终处于胶着的状态,大脑中对新知识的保留痕迹也会越来越淡化,与此相反原来固有的过时的知识技能体系又会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实际的教学中,表现为思维惯势与行为惯势的自我教育教学习惯就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导致体育课堂教学这一主旋律中时常会出现与现代教学要求极不协调的音符,造成令人遗憾的教学缺失,课堂效果不佳,甚至出现教学上的失败。在参与示范课和优质课的评选中,绝大多数参赛教师的“课案设计”与“说课方案”是符合新课程理念及现代教学规定要求的,然而实际教学中,“课案设计”中的内容却被大打折扣:民主气氛的营造没有了;学生个性的自主发挥没有了;师生互动变成了教师的单向问答式的提问;课案设计上写明教师是辅助者和服务者,实际课堂中又摇身一变为指导者和命令者。
有些教师课堂中也力求自己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派、服务生,但不经意中的某一语言、某一个眼神、某一个手势,又会迸发出命令者的语气,冷酷的指使与指挥者不可侵犯的体态信息,让学生无所适从、不寒而栗,课堂中精心营造出的宽松温暖环境,就会嘎然冰冷,课堂教学瞬间又被拉回到过去的模式中,一幅“劳卫制”军事化体育教学的场景又会生硬的展现。这些不和谐又令人遗憾的体育教学上的缺失,皆缘于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学习不够,贯彻执行不力,缺乏对新知识与技能的钻研精神,疏于体育教学的研讨,从而造成自我知识更新速度徐缓、滞后,表现出对新知识学习、掌握和运用的肤浅和不彻底性。
缺乏竞争,自我表现不积极
一些体育教师总以为年龄已到40岁左右,于是乎便把“人到四十不学艺”俗语常挂在嘴边。对新课改相关知识、技术与技能仅止于一次培训学习理解表层上,不思进取,徘徊观望,缺乏竞争。由于对新课程理解掌握的肤浅,表现在体育教学现实中就是“学生想干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没有能力教的则由学生自主活动”。新课程赋予教师很大的教学发挥空间和自主权,而他们却认为教材上没有什么内容,教材上的内容教完便进入了纯粹的“放羊”教学程序,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教学效果更是无从谈起。一部分教师总以为自己工作将近20年了,功成名就,已属于人事改革中的“过渡人员”,没有人能对他们的工作岗位形成挑战,职称已经到顶,生存收入稳定,无岗位竞争的压力,于是什么事情都“慢慢来”“等等看”,根本无心于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表现在实际教学中,更无新意与创造性的工作可言。
面对体育教学新课程改革,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都要知难而上,敢于迎接新的挑战,加强研究,不断探索,力争做改革大潮的弄潮儿、先锋队。与此同时,要敢于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勇于借鉴并积极地进行尝试与自我表现。只有积极表现才能展示教师自身精练的讲解、优美准确示范的技术功底;积极表现才能真正投身到学生练习之中,参与学生练习,与学生打成一片,教学相长;积极表现才能在活动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或教学上的缺失,从而及时地进行反思与改进。
缺乏监督,自我要求不严格
农村中小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压力相对较大,学校对周边人群的影响和社会知名度,还主要取决于高、中考的达线数和录取人数,学校的学科课程设置及相应的资金投入也主要用于高、中考考试的科目上,对体育教学的关注度与资金投入量微乎其微,体育设施陈旧老化,一部分学校至今连一块能够上体育课的场地都没有。绝大多数学校也仅在非毕业班开设体育课(一年级每周两节,二年级每周一节),毕业班体育课只停留在课程表的纸面上。由于体育被排到次要的学科上,学校对体育教学整个过程很少进行综合性的监督与评价,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督导也只是流于形式,鞭长莫及。少数教师钻了这个空子,马虎地对待教学,不思进取,课堂教学中仅凭个人经验的发挥,练习项目设置也是没有计划的主观臆造、随心所欲。学生体育档案和《体育健康标准》根本没有平时积累,只待临近毕业时大笔一挥,任意涂墨,只求粉饰太平,得过且过。
这种客观上的缺乏监督,直接或间接地误导一部分体育教师心存侥幸心理,抱残守缺,对体育教育教学新课改怀有消极的抵触情绪,总以为自己再努力也引不起他人或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导致过去一些令人指责的不良现象又重现在现实课堂教学中;体育课堂只要不出事,安全有保障,至于学生怎么玩,教师就不管的“放羊式”教学出现;课外体育活动学生出钱教师有偿服务的怪现象也出现。这种降低自我要求、唯利是图的坏现象在某些学校已形成恶性循环,体育教学已形同虚设,走向没落与消亡的边缘,实在令人心悸和后怕。在大力推行课程改革,实施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的今天,极少数体育教师对自己的要求不是促进而是促退,连起码的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规范都走向了偏差,“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生信仰也失去应有的约束力。
中国教育改革成败与否,关键取决于广大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程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也是如此。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呼唤着每位体育教师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审时度势,严于自律。只有严格要求,才能勇于剖析自我,时时进行思想上的自我批评和行为正确与否的自我判断,并针对自己的不足,改进、完善,不断提高;严格要求,才能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上肩负起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抱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时刻心系学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严格要求,才能建立起长效的自我监督机制,一切从丰富自己知识层次和教育教学素养出发,不断探索专业知识、技能的新领域,创新性的开展好教育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河北省玉田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