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及其创新
2009-06-29崔苗苗
崔苗苗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广大语文教师以前所未有的热情,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努力实践着语文课改的新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关键。随着课改的深入,每一位教师都要有崭新的教学观念,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然而,教师在教学中最大的困惑是课改中的教学理念将怎样变为切实可行的教学行为。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在新课程实施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要求。本文就当前语文教学及其创新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反思。
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当前,面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实施,就要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便迎刃而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组织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传授学生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实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以德治校”。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改要求教师能适应各种类型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拥有足够的知识底蕴,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种种新问题的挑战。
教师要注意角色的变化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由权威者向激发者、辅导者、培养者转变教师是学生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使之逐渐形成新能力,就要求教师放下权威,放下师长的架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实现生命的超越。
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未来教育需要“专家型”的教师,而不是“教书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新课程的实施,将为语文教师向研究型转变提供积极的学习机会。
新课程要求的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
新课程更需要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社区也向学校开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助,重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
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强调发现学习、
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要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读懂的问题,教师不需要讲解;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领悟,让学生试讲;学生有问题可随时发问,有不同见解要随时发表;学生实在不懂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评、导或精湛的讲解。
创新必须把握和处理好的关系
1)正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2)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关系。3)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语文教学质量。4)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在合作中发展、创新。
现代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语文教育现代化,但强调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并不等于就要割裂传统。改革是要抛弃以往一切不合理的东西,绝不是全盘地“自我否定”。比如今天提高口语交际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其实古人早就提出“不学诗,无以言”,并把它列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功能之一。对于传统教学中的经验,要重视继承和改造,如背诵是积累语言材料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在小学阶段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好文章很有好处,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但背诵也要得法,不能回到私塾时代不给学生任何指点,让他们摇头晃脑,一味地死记硬背许多不知其意的东西,这样做是与当今教育目标相违背的。小学语文教学要不断改革,要不断创新,改革需要循序渐进,不要轻易否定过去的一些经验,要总结过去的做法,哪些是好经验,哪些已不符合当代要求。要改革那些不符合当代要求的思想、方法,对于一些问题的处理要有辩证观点。语文教学改革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优秀语文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为使21世纪能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在教学中要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掀开创新教育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怀德第一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