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拓审美想象 点燃审美情感

2009-06-29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13期
关键词:小珊迪散文美的

洪 薇

在现代教育中,在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审美教育占有特殊的地位。审美教育所带来的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和规律而有秩序的社会韵律,是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语文美育的实质就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遵循美的规律,通过各种美的形态所进行的师生和谐的语文教育活动。而其中的散文则是一切文体中最自由最活泼的一种文体,是自有文明以来生命力最盛、最长久的一种文学样式。那么,在小学阶段,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美的素质呢?

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有人说开讲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视为教学“定调”,更有“善于始者,成功已半”的说法。“入境动情”的开讲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赞可夫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积极的情感活动是学生认知活动的能源动机。

教学中教师适时地采用设疑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审美愉悦,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然后再对那些抒情性很浓的散文佳品,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利用动情的肺腑之言,将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奠定感情基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与之情调相适应的音乐制造气氛渲染情境,让学生感知教材。这种“未入其文,先动其情”的导入方式,必将使教学别开生面,事半功倍。

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就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品析词句,开拓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

对于那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深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词以一字为工”。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作赏析、揣摩,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很有品析价值的课文,文中有很多语句都非常优美,而且生动传神,如“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早晨……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品味这些优美的词句,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小兴安岭自然的美,还感受到这种传神的词语所带来的语言的美。

现在小学生阅读易犯的毛病是不求甚解、浏览情节,对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总是一掠而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通过对美的形象的感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去领悟它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

抓住矛盾,促进学生的审美思考

抓住矛盾促使学生思考是使学生获得审美感悟,升华审美理解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要使“读书无疑者”能“有疑”,有疑才生问,有问才积极思考,沿波讨源。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麻雀》一文时,在讲到小麻雀被猫咬伤后,“求生与求死的心情都流露在这两只眼睛里”时,他抓住“求生”与“求死”这一对矛盾,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回顾小麻雀伤上加伤的遭遇,分析当时的痛苦情状和企求摆脱痛苦的心情,使学生明白:小麻雀一再遭到不幸,它求生与求死都是为了摆脱痛苦。作者在这里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听凭命运摆布的弱小者的悲惨遭遇,“求生”与“求死”这一对矛盾在被侮辱、被损害的弱小者的遭遇上得到了统一。这时,学生深深地领悟到文中写的是自然界的小麻雀,比喻的是人类社会的弱小者。

找到“空白”,进行“填空”和“对话”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中存在着“隐含的读者”,读者的接受要受到文本内在的“召唤结构”的制约。“召唤结构”是指文本中的空白呼唤读者去完成文本的未尽之意。伊瑟尔说:“我们只能想见文中没有的部分。文中写出的部分给我们知识,但只有没有写出的部分才能给我们想见事物的机会;的确,没有未定点,没有文中的空白,我们就不可能发挥想象。”这段话给阅读教学这样的启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补充、想象作品中的“空白”处,这样既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又能促使学生去领悟形象之间、形象与现实生活之间、形象与所包含的意义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文本的思想意蕴。

《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小珊迪》这些课文曾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小学生,在这些文章中就存在着许多“空白”,需要仔细体味。教师利用这些空白,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补充,往往会丰富课文的内涵,使学生更深刻地读懂文章的主题。笔者曾听一位教师教学《小珊迪》,她的课堂出现了一个亮点,正是运用了“空白”填补的方法。她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请学生想象一下小珊迪被马车轧了以后,在血泊中寻找散落在地的硬币的情景。与此同时,再请学生假设一下,如果小珊迪不退还那13个便士,那么他既可以用它们买吃的,和弟弟一起饱餐一顿;也可以用它们给自己买双鞋、买件棉衣,免得自己“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还要在寒冬里为卖火柴而四处奔波……通过这样的“空白”填补,学生便更深刻地感受到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品质,他的可怜、他的诚实深深地感染了他们,打动了他们幼小的心灵。

配乐朗读,提升审美情操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曾多次尝试以音乐作为媒体进行散文教学,效果是明显的。比如《一株紫丁香》《纸船和风筝》等都可以预先剪辑一些经典的轻音乐,作为披文入情的触发点,要求学生用心去听,把握音乐旋律的感情基调,进而选择一段旋律作为课文文段的配乐朗读的音乐。这样做,其目的是希望通过音乐的感染力来唤醒学生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对节奏、旋律、音响等听觉表现进行分解和综合等心智加工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散文教学中,笔者能有意识地把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诗歌、雕塑、戏曲、电视音乐片等)和语文教学有机融合,拓宽审美信息量的传递通道,加大审美信息容量,使审美信息的传递达到最优化,从而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收这些信息,适应学生的审美需要。

倡导散文审美式阅读教学,旨在吸收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优秀经验的同时,追求语文教学的艺术化,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探讨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语文教改之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解读、感悟那一篇篇充盈着作家丰富情感的文章。在努力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让散文教学多一些审美情感,让语文课堂成为激荡、抒发学生情感的海洋。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小珊迪散文美的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小珊迪》教学设计
《小珊迪》教学设计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自主阅读 整体感悟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