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

2009-06-29孙玲娟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13期
关键词:名句文言成语

孙玲娟

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应“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初中教材中入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是传世不衰的名家名篇。对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中学生来说,如何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在鉴赏中感受文本的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就成了十分重要的问题。

笔者从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形成积淀、提高审美等方面,就如何学习文言文谈几点体会和感受。

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由于文言文与学生的知识水平、日常语言习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利用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需要、兴趣、思想、情感等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导语的设计可以有几个角度,比如在导入时可以引用故事或传说引出课文。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家喻户晓,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就会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或者以成语名句引出课文,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水落石出”等。再比如,可以运用多媒体、情境导入等很多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课文的兴趣。

学法指导,提升能力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良好的方法更能为学生清除道路。”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笔者首先指导学生要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比如翻译要做到信、达、雅的原则,也可以具体分为10个小的方法,留、删、补、换、调、选、意、缩、扩等关于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关于方法,并不需要生搬硬套,而是要根据实际灵活运用,符合语感即可。其次要引导学生注重对重点文言词语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养成积累语文材料的好习惯。因为学习文言文,文言词语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于阅读种种的书。”新课标也要求初中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所以,学习文言文,务必使学生掌握文言词语的一些规律性用法和特殊的意义,然后把这种能力迁移到文言文学习中。也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及一些特殊句式特点,才可以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达到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的效果。

达尔文也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摸到了索取知识的门径,拿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终身受益。

强化诵读,形成积淀

教师在指导朗读时,按照读准、读懂、读美的原则进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朗读指导,比如教会学生节奏划分的方法,最后达到能够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还可采取配乐听读,特别对那些短小优美的抒情小品,更是适宜。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聆听此铭,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令人美不胜收。让学生从大量诵读的基础上,增强对文章的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品读经典,提高审美

新课程标准建议新教材“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要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材中的文言文,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沉淀,对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非常难得的“教科书”。学习时,首先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经典名句和成语。文言文中有很多经典的名句和成语,名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醉翁之意不在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成语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等。以精炼的语言透视出中国古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蕴含着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句句闪烁着先哲光芒思想的佳句,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了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品质。其他富有哲理的文言佳句比比皆是,让学生熟读背诵,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让学生通过阅读去领悟古人的生活哲学,了解古贤人的思想;让学生“用古人的话诉说自己”,“古为今用”,学习古人高尚的道德情操。

总之,我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课外文言短文阅读和积累,不断汲取古文化的精髓,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实现新课程目标下的育人的新观念。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名句文言成语
那些你“只知其一”的千古名句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拼成语
《论语》中的名句(二)
《论语》中的名句(四)
《论语》中的名句(三)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