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知行合一”多维认知教学模式研究
2009-06-28宋钊
宋 钊
[摘要]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以提升学生设计能力为核心,其前提是学生获得认知。“知行合一”多维认知教学模式,是把多种认知模式转化为具体教学内容,运用多途径、多层次及多手段的教学形式,来启发学生对设计的认识,这有助于学生的设计能力获得提升,有利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 知行合一 艺术设计专业 多维认知教学模式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课程,多以设计实践的方式开展教学,通过学生设计实践与体验设计过程来提升设计与创新能力,而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对课程相关理论的理解程度及相应设计要求的认知程度往往能够决定其设计作品的质量与价值,这使得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以启发创新、引导设计为目标的理论教学与以设计体验为手段的实践过程彼此密切相连,体现出“知”与“行”不可分割的认知规律。艺术设计教学的这个规律恰恰符合了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反映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的认知特点。
而目前,许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针对于教学中的设计实践环节,教师往往比较注重学生对设计形式的表达,忽视了由课程性质决定的技术、技能及文化方面的理论教学,导致学生的设计作品往往只是做到了新颖好看,而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许多高校依然采取着“听”与“讲”的传统教学方式,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听得索然乏味,这使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不能有效支持设计实践,对此,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受教学认知环境有限,教学认知手段单一等不足因素的影响,使学生不能将“知”与“行”有效的互为因果、互为启发,从而导致学生设计创新的有效性不足,教学效果自然也不尽如人意。对此,本文侧重通过对“多维认知教学模式”的研究及构建,来丰富与增进学生的认知途径,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课程理论的认识,以期提升其设计能力。
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开展“多维认知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运用多种认知途径,来解决学生搜集、掌握并获得知识并最终促进创新与设计过程的认知教学模式,对此的出发点,主要是基于艺术设计虽然强调创新与设计在其专业中的核心地位,但无论是设计过程中的创新,还是具有创新价值的设计都需要以认知为前提,否则,设计将变得不切实际,创新也无从谈起。而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把“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与“多维认知教学模式”加以结合,也就是把多种认知模式转化为具体的课程内容,把多维途径、多层次及多种手段的教学形式作用于学生设计过程的各个环节,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启发学生,使学生找到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案。
一、“知”空间的多维性与资源平台的智圆“行”方
“知”空间多维性指的是,教学活动将不拘泥在教室——这一个限定的空间中,而是根据课程性质的具体要求来安排授课场所。“智圆行方”原指知识要广博周备,行事方正不苟。从认知教学的角度,引申为只有运用各异的认知平台,寻求适合的认知资源来引导学生,学生的实践操作才可能是正确的,其知识结构也才能够完善。如根据《印刷工艺》课程的特点要求学生对印刷流程、过程有所认识,于是最理想的授课场所自然是印刷厂厂房内,学生通过视觉体验和亲自参与,获得最为直观的认识,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认知,发展设计认识;“知”空间的多维还可以体现于以学生认知行为的需要来安排授课场所,例如,在课程《展示设计》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对展示材料认识局限的特点,教学可安排在售卖场所及材料市场中展开,在售卖场所学生看到了已转化为设计作品的材料,了解到了材料运用及材料属性转化的规律;在材料市场中,学生开阔了对于材料认知的广度,这如同置身于汇集各种材料的“图书馆”中,从而从广度上扩展了学生对于材料的认识,这对学生的设计创新及思维扩展将能起到极大地帮助。此外,图书阅览空间、网络空间、展览空间、公共环境空间、多媒体空间等都有可能成为开展教学的授课地点。空间认知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最为直观的“知”的平台,学生通过现场体验的“行”所获得的认知,其深刻程度远大于教室里教师对于情景的描述。
二、“知”法的多样与问题解决的“行”之有效
“知行合一”多维认知教学,强调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互通与共融,而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设计环节,采纳不同的认知方法则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也使教学过程变得丰富而有趣,如在设计命题环节可采取虚拟课题自定、竞赛课题、商业实战课题、模拟情境课题等方法;创意环节可依据头脑风暴法、发散思维法、逆向思维法等方法。多样的方法保证了学生认知过程遵循科学与规范的原则,也促进了问题的解决,提高了认知过程的效率和认知的效果。学生在寻求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在认识自身,这本质上是对自我的认知,以此发掘自己潜在的优势,这符合了艺术设计综合性强的专业特点。
三、“知”识的关联与设计启发的鱼贯雁“行”
高校教学体系课程一般遵循延续性、系统性的规律而设置,艺术设计专业也遵循了这种规律,课程由易到难、由基础性至专业性的阶梯形态进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以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来启发学生,将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以POP设计课程为例,根据POP广告的不同类型分类,POP设计依托的基础课程也有所不同,如手绘POP教学以构成基础、装饰基础、字体设计、编排设计等课程为前序支撑课程;POP橱窗设计则主要是以材料基础、立体构成、展示设计等课程为支撑,因此在POP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不同的已修课程理论为起点,如可以把POP广告视为构成基础、装饰基础、字体设计、编排设计等基础课程的具体应用,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海报设计、展示设计、包装设计等专业课程在商业领域中的具体延伸,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实验路径及研究方法,从而发展设计过程。而这个过程也促进了艺术设计的多门课程由概念化向应用性的递进,使已修课程中的理论得以实践。
而现实的情况是,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到为学生讲授课程本身的理论,忽视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连续性与递进特征,这使理论教学显得枯燥、乏味,也使学生对于课程理论知识感觉晦涩和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将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与讲授课程的内容予以关联,这种鱼贯雁“行”式的教学方式,将能够帮助学生寻找到有利于理解的参照,也能体现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四、“知”无不言的沟通与设计引导的“行”针步线
设计过程通常也是设计者行针步线的过程,因此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设立语言沟通教学环节,利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表达,能促进学生对于设计整体的合理布控及设计细节的周密考虑。对此,我们有这样的经验:用语言表述事件时,语言表述得越明确,我们的思维越清晰、认识也越深刻,因此语言可以成为认知过程的一个有利工具,而这种认知程度越是透彻,设计师也就越接近创新。这有利于设计师整理思路,促进设计进程,也符合人学习与创新行为的普遍规律和特点。
观点表述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它既可以是对话的过程,也可以是观点阐述,或是观点的反驳。这其中学生经历了创新、坚持与让步等心理过程,无形中提升了对课题思考的专注度,也促进了创意方案的完成。
而在现实中,利用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作工具,准确再现某种艺术形式或表达人内心真实感受的做法,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沟通认知过程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特别是怎样把这种经过思考而得到的感受,言简意赅地表述出来。为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交谈、提问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同时为了利于认知过程深入,教师要注意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思考的教学氛围,无论采用交谈方式还是提问方式都要在平等和舒缓的气氛中进行。
五、获“知”的解析与设计进展的择善而“行”
学以致用是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目标,它是抽象的设计理论知识向设计能力转化的具体转化,也是由“知”到“行”的实现过程,在其中合理的解析与恰当的选择,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因为解析能够帮助学生读取信息资源,利用“解”而知晓答案;运用“析”而看清事物的本质,这就使获取的信息资源提升到获知的层面之上,使客观的信息资料转变成主观的经验资源,于是认知也随之实现。而选择是根据主体的经验资源,以及对目标的预期所做出的判断。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学生利用认知与经验而展开的创意与设计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次的选择过程,这包括了对方法的选择,也涵盖了对形式及物体的选择。在这其中选择是建立于解析基础上的,解析越深入,选择才越是得当,设计也才能体现其价值。
六、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知行合一”多维认知教学模式的研究,符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认知与学习发展规律,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将促使学生以商业需求为前提开展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创新设计,从而让设计作品既具有市场应用价值,又能够展现出由设计者的思维创新而带来的奇思妙想,这显然有助于学生设计水准的提升,并使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所提倡的应用性与创新性得以实现,因此具有积极与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一)[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
[2]宋钊.借鉴于实验艺术的POP设计教学创新研究[J].装饰,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