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程序设计》双语教学实践
2009-06-28刘岩纪冲
刘岩 纪冲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教学中逐步引入了双语教学的模式。但在引入国外先进教学思路和手段的同时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本文针对双语教学的优缺点进行了重点论述,并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后,提出了现阶段进行双语教学的方式方法,为双语教学的顺利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双语教学 教学实践 Java
计算机学科的飞速进步使得人们对紧跟国际学术前沿有着迫切的要求;同时随着全球软件外包业的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中国与外界的交往日趋频繁。在这样的背景和时代特点之下,在计算机学科中进行双语教学的迫切性已不言自明,这样既可以让外语作为工具和基础更好的服务于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又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方向性,更紧跟本学科发展前沿。
一、双语教学的含义和必要性
(一)含义
“双语教学”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含义即是能够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因此双语教学准确地说就是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使学生通过授课语言的运用实现掌握专业知识和第二种语言的双重目的。对于本文论述的Java程序设计教学中主要使用英语作为第二种语言结合汉语进行教学。
(二)必要性
在计算机类的课程中开设双语教学有其必要性,首先我们使用的教材多为英文或原版参考书,为双语教学提供了先决条件;其次,计算机的普及以及可接触到的有关计算机发展最前沿的参考材料,相关的书籍等多为英文,又使双语教学具有迫切性。
二、《Java程序设计》双语教学的现状
《Java程序设计》课程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紧跟国际前沿也就显得格外有意义。在《Java程序设计》采用了双语教学的方式之后问题凸显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原有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使得在双语教学中给部分学生造成了语言障碍,听课时存在误解或根本不理解原文含义,课下看原版教材更加困难重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兴趣。
其次,由于选用英文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被中国学生所适应,无论从编写的习惯和客观的页数上都存在适应问题,而且在短期内不容易解决。
最后,在考试环节上,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无法迅速适应教材难度,考试可能只能是知识的简单重复和堆砌,无法达到有效的信度和效度,使得考试本身失去应有的作用。
三、《Java程序设计》双语教学的实践过程
(一)教材建设
双语教学的推广目的在于和社会需求接轨,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国际化,那么英文教材无疑是好的选择,原版教材使用自如、地道的英语陈述学科知识,对培养学生使用英语思维来学习理解专业知识以及迅速准确记忆专业词汇都有好处。
但在现阶段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原版教材的容量和深度偏大,单以一章为例对于学生来说充斥着难点和重点,增加了把握知识重点的难度,使学生无从下手。
针对以上分析的问题,为更好的进行双语教学,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既能避免原版教材带来的问题,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办法,即结合本校学生的外语基础和特点对原版教材进行改编、缩编,引导学生更有效的掌握知识难点、重点。并且改编后的教材在实验阶段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之从前有所提高,在自学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对学生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性。
(二)课堂教学中的中英文所占比重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如果一味的使用英文,在他们有限的英语水平下会造成学生的学习障碍。经过在课堂教学中的摸索发现采用纯英文的多媒体课件的前提下,以英文、中文1:3的比例授课效果较好,特别是在关键字、关键句中使用英文,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适应双语教学的方式。
(三)考试形式
在考试过程中,针对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我们采用了上机考试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的工具,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在试题内容方面如果以纯英文出题和答题形式出现,又不符合实际,有时会出现学生会做但英文水平有限,写不出英文答案的尴尬情况。经数次实验后发现,卷面中占60%的客观题以英文形式出现,占40%的主观题以中文形式出现较符合学生的特点和现阶段的水平。
学生答案同时允许使用中文和英文,不拘泥于一个标准,答案正确即可得分。
四、结语
综上,双语教学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它是教学发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经之路,只有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探索才能改良和完善双语教学的方法;而且在初步的实践改革中已初见成效,这增强了我们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也必将带来更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王芳芳。论使用原版教材的双语教学[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8
[2]姜宏德。关于双语课程体系建构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3
[3]王菊,孙适。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