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课”教师如何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灵困境

2009-06-28管金标

消费导刊 2009年16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教师

[摘 要]高校贫困生不同程度存在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会直接影响其求学、人际交往、就业等诸多方面。因此,作为“两课”教师应根据贫困大学生的自卑、焦虑、偏执、虚荣等心理特点及时做好疏导工作,从而使其自立和自强。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特点疏导 “两课”教师

作者简介:管金标,1971年11月出生,男,汉族,广西博白人,讲师,办公室副主任,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

根据《中国贫困大学生研究报告》:在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也增加较快,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并呈逐年迅速上升趋势。据官方公布的数字,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在5%10%,人数大概在160万。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会形成贫困大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急需疏导和调节。而大学“两课”教师作为和大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无疑在疏导和调节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方面具有其它人员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分析

从经济条件、地区差异、社会风气等方面客观地看待贫困生的心态,可分为乐观型、焦虑型、自卑型和敏感型。由于贫困生对生活事件的认识、评价、解释和信念的不同,因而他们有的有心理障碍,有的没有。贫困生也有自己的心理优势,培养自尊、自强的意识;调整认识,重构自我,提高自身的能力;学校和社会应扩大和完善贫困生的支持网络,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下面仅就贫困大学生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概要分析:

(一)自卑心理较重。一份首都高校贫困大学生状况调查资料表明,有60%的贫困生因贫困而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42.2%的贫困生不愿在因特网或其他媒体上公开求助,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相对于城市学生而言,农村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为他们承受的变化更多。这些变化来自四个方面:环境不适应,农村和城市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农村学生对很多现代化的东西,譬如手机、电脑甚至饭卡,都不会用;学习不适应,农村教育多是“死读书”,而大学强调素质教育,一些贫困生在学习方法上一时难以转变;文化不适应,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很多习惯,包括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都与城市文化规则格格不入;心理不适应,很多贫困大学生有不平衡心理,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他们表面上显得自强,甚至很自负,但事实上内心脆弱而自卑。

(二)心理忍耐力低,容易走向极端,甚至犯罪。调查发现,贫苦是困扰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为何不出生在豪门”,面对高档物质享受的无奈,他们发出如此的感慨。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同样是大学生,八十年代也不乏贫困者,但为什么他们能坦然面对,并引之为向上的动力,而今天的你们却造成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呢?作个横向比较似乎可以得出结论,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是地地道道的缺衣少吃,而今天的大学生却明显带有相对贫困的性质。客观的讲,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容易忍耐,公平的说,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构成更为复杂的心理压力。但今昔之间大学生对待贫苦的心理承受力为何如此悬殊呢?我们或许可以从当前的双向选择中得到启迪:前途未卜,苦海无涯。呈现在八十年代大学生面前的是一幅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旺盛需求和礼遇对待的美好画面,因此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因而贫困也就能坦然面对了。然而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教育改革的风暴无可避免地波及到大学生身上,自费上学,双向选择,这对于贫困大学生无疑是雪上加霜,金钱问题是大学生活的主要矛盾,毕业之后的贫困依然未有穷期,正是这种悲观没落的消极心态,严重降低了大学生的心理忍耐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还承受着来自同辈群体的压力。家庭富裕的同学出手大方,交游广泛,而贫困的大学生生活拮据,既要学习,又要为生计奔波,没有经济实力和精力进行更多人际交往,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于是,贫困学生容易在心理上产生防卫反应,出现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另外,贫困生在社会上也由于“寒酸”而备受歧视、奚落和嘲笑。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对“金钱至上”的社会文化表现出从蔑视到敌视的态度。致公党北京市对北京市某法院审理的100个大学生犯罪案例的调研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犯罪率较高,且大学生犯罪者多数是法盲。该结果已经作为政协提案的形式提交,市政协已对此提案进行立案。从在校大学生犯罪统计结果看,家庭贫困的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据了解,贫困使一些大学生失去心理平衡,力图以违法手段摆脱困境。毕业以后还贷及就业压力,使得这些贫困大学生始终轻松不起来,从而导致犯罪与消沉、自暴自弃乃至堕落(有的女大学生因贫困而做三陪或二奶,成为暴发户们的玩物)。尤其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有一部分贫困生因家庭经济的过度拮据、生活的困苦无助以及心理上的焦虑抑郁,而对未来迷茫悲观,感到前途无望,由此进一步引发了他们对社会及当前改革的态度看法、社会适应等一系列问题。一项研究表明:近20%的贫困生因为贫困和贫富悬殊巨大,而对社会持悲观、否定甚至极端的观点。

(三)虚荣心理。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贫困和寒酸感到羞愧,在行为方式上出现与自己条件不相符,甚至是相反的举动,极力“包装”自己,这种自欺欺人的心理,往往会导致其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痛苦。

(四)偏执心理。由于贫困带来的挫折感,使贫困生对他人都存在着一种戒备心理。看问题容易以偏概全,以点概面,认为同学和老师只看自己的不足之处,而忽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会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这种错误认知,使他们表现出较强的狭隘心理,遇事不理智。

(五)焦虑心理。贫困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多、更高的期望,他们希望通过发奋成才来彻底改变自己、家庭的贫困境遇和现实命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现实问题是难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拼搏得到解决;同时他们每年还要应付对贫困生来说高昂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加之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竞争剧烈,一些社会的不公平导致了贫困生发展机遇的不平等性,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这样容易产生对个人生存和未来生活危机的持续焦虑心理。表现为行为的无所适从、无法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

(六)沮丧心理。由于自卑和焦虑,贫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封闭和沮丧心理,进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在学生和生活中情绪低落,意志消沉,遇到一些小小的挫折就感到困难重重,过度否定自我,过分夸大自身不利因素,从而丧失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二、“两课”教师应积极做好贫困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困难,它实际上是社会贫困阶层的生活状况相伴随的“贫困文化”现象遗传到青少年身上的综合性反映。因此,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也不应该采取单一性的方式。从高校的角度,首先应充分认识到贫困大学生的社会人格和心理发展是具有可塑性的,其次应认识到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决不应仅仅限于心理咨询,而应该形成一个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思想道德教育和经济帮助体系在内的综合性的教育环境。作为“两课”教师来说,更应是高校贫困生心理疏导的最主要的人选。笔者认为,“两课”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一)尊重、关爱与平等拉近心与心距离、打开心灵窗户。尊重与关爱学生是做好“两课”教师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尊严、人格和基本权力,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尊重学生的情绪、情感。关爱就是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成长,只有这样才能营造思想政治教育中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两课”教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落实者,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人才培养意识,从思想上乐于、方法上善于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真正了解学生之所思,做好学生之所盼,赢得学生之所信。因此,在与学生相处中,要待贫困生似亲人,尽力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待贫困生似朋友,经常与他们交流,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在他们痛苦时给予帮助,在他们彷徨时指点迷津,关心他们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另外,对贫困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甚至不良行为等不横加干涉,而是耐心观察、分析引导,让贫困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与我进行心灵沟通,从而达到了及时了解、正确处理问题的目的。

(二)利用各种机会使贫困生树立自信心。客观勇敢地面对现实,恰当全面地认识自我,是贫困大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前提和基础。“两课”教师要教育贫困学生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既要认识自我的外在因素,也要认识自己的内心,既要看到自己的外在劣势,也要看到自己的优势,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努力发挥自身的潜能,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洞察社会和人生,以积极、能动的态度来驾驭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三)教育贫困生树立健康的人格。人格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灵魂和精神。在对贫困学生进行教育时,“两课”教师不要带任何偏见,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在生活上给予资助和关心,在学习上多以鼓励和帮助。扶贫先扶志。除了物质帮助外,“两课”教师更要关心贫困生的精神世界,应当尊重他们的隐私,注意采取适当的工作方式,使他们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然、放松的环境中,并且全面、健康地发展。

(四)起到“标耙”的作用,使贫困生充分宣泄自己的不满、烦恼、感觉等。贫困学生由于处在生活的逆境中,容易引起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出现各种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障碍。学校“两课”教师和心理咨询工作者应对贫困学生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毫无顾忌的倾诉烦恼、发泄烦闷情绪,积极促进他们发展健康的心理。

(五)利用各种场合,甚至有意创设一些情境培养贫困生的耐挫力。加强对贫困生承受困难和挫折能力的训练承受困难和挫折能力的训练,培养他们百折不挠、勇敢顽强的刚毅品质,塑造他们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坚毅意志,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这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两课”教师要使贫困生认识到,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只有在困境中磨难自己,努力发掘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奋进,才能改变逆境。

总之,“两课”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给贫困生以特别的关怀。贫困生也要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要正视贫困现实,自尊、自信、自立,把经济贫困导致的压力转化为学生动力,通过有效的自我调试来塑造、完善自我,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和正常的心理对待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张社争。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6,(2)

[2]宋术学。关于加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5)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教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师赞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和EAP模式下的关困助学新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