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优化整合《历史与社会》教学资源

2009-06-28官亚琴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6期
关键词:优化整合历史与社会教学资源

官亚琴

[摘要] 《历史与社会》教学资源的优化能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更适应于学生学习。本文主要论述了以下几点:找准学生思维的出发点,大胆取舍教材;发挥学生无意注意功能,大胆补充外部信息资源;遵循学生逻辑思维特点,大胆重组教学资源;依据学生形象思维特点,大胆改变教学资源的形式。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 教学资源 优化整合

《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其主要特点是基于学科、超越学科、面向世界;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社会生活。着眼于课程实施的资源,它不是以教科书文本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而力求改变过分依赖教科书的局面。它强调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双向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找准学生思维的出发点,大胆取舍教材

间接性是思维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指思维通过其他事物作为媒介实现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也是指思维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未知事物的过程。因此初中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其认知新事物的思维能力就越强。基于以上的考虑,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分析自己的教育对象,他们对哪部分知识更了解,找准他们思维的出发点,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出发,去认知新的知识。

1.根据城乡差异取舍教材资源。比如,农村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对农村的生产生活更为了解,在使用教材文本中的资源时,就可以大胆舍弃学生对城市不甚了解的部分,而充分发挥教材文本中关于农村部分的资源。

2.根据地域差异取舍教材资源。东部沿海学校与西部内陆学校的学生,南方与北方的学生,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大不相同,因此在使用教材资源时,也必须考虑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而对教材资源作相应的取舍。

二、发挥学生无意注意功能,大胆补充外部信息资源

注意是初中生心理活动中对有关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包括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对于有兴趣的活动,学生能集中注意乐意参加,置身于活动之中,甚至达到忘我的境地。相反,对于没有兴趣的活动,学生很难集中注意,有的表现出漫不经心,也有的甚至毫无顾忌地拒绝。这正是学生的无意注意在起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补充外部信息资源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注意程度,并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所补充的外部材料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来自于生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搜取资源,因所使用材料来自学生自身的经历或身边耳闻目睹的事,有亲切感,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2.与时代并行。列举的材料所反应的事实,应尽量是当今时代所发生的事。这样便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同时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也即引进学科最前沿成果。

3.针对性。补充的材料所反应的事实还应是比较典型的,能引起大家普遍关注的。这样更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4、地方性。本地与外地的材料,尽量取本地的;国内与国外的材料尽量取国内的。因为本地的或是本国的材料学生更熟悉,是建立在学生思维出发点基础之上的。

三、遵循学生逻辑思维特点,大胆重组教学资源

逻辑思维是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所进行的思维。它讲究严密的逻辑性,以严密的结构、层次分明的表达受到人们的青睐,便于人们理解。

1.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结构来组合教学资源。比如,《社会生活的规则》一至三课内容,从形式上看较散,学生难以理清思路。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大胆地重组。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规则“是什么”,教材内容包括“关于规则的故事”。其次,利用教材中已有材料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教材内容包括“生活离不开规则”、“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再次,很自然地过渡到“怎么办”,教材内容包括“第二课在规则中自由成长”、“第三课在生活中运用规则”。这样,以规则专题的形式,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把教材内容重新组合起来,而不是分“课”教学,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到“规则”的学习中去。

2.按“大前题”——“小前题”——“结论”三段论的思维结构来组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比如,在讲消费问题时,先确定大前题“每个人都是消费者”,教材内容包括“生活从哪里开始”。再确定小前题“合理的消费方式”,教材内容包括“合理的购物方式”、“时尚与未来”,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该怎样正确消费”。

3.按“材料”——“结论”的归纳思维方式或“结论”“材料”的演绎思维方式来组合教学资源。比如,在教学《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这一单元时,在学习了各个区域的典型案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论。然后再指导学生用这一结论去分析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使教学内容得到了延伸和拓展。

四、依据学生形象思维特点,大胆改变教学资源的形式

具体形象思维是凭借事物的形象或表象所进行的思维。思维的任务和分析综合的过程是用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的。对“呆板”的“死”的文本材料,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形式上的改造,赋之以新的“生命活力”,必然更有利于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去思考。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利用电脑的功能,把教材上的文本资料制作成动态的表格或漫画等,有时还可以适当地加上一些与材料内容形式相符的音乐。这样能使材料更直观、更简洁,让学生能更直接、更方便地认识材料、体验材料。比如,牛奶的生产“旅程”(人教版七年级下)六幅画面简明再现了牛奶的生产“旅程”,笔者在教学中把这六幅画面利用电脑技术制作成动态的画面,学生兴趣大大提高,很快就体会到“生产决定消费”这一观点。

2.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引进一些音像资料,包括学生自己拍摄的生活剪影等。比如,在《社会舞台中的角色》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曾征得一位学生的同意,选取了他妈妈生日时拍摄下来的录像的一部分,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这段录像既有生动画面,又有优美的音乐,更主要的是里面还有自己的同班同学,学生们兴奋极了。很多学生当时就表示,等父母生日时,自己也要好好地为他们庆祝一下。在这过程中让学生懂得在家里如何扮演好子女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基础教育新师资培训指导:初中历史与社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优化整合历史与社会教学资源
优化资源整合促进小学生阅读感悟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课导入艺术探讨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与实践
浅析幼儿美术游戏与教学优化整合
谈课堂教学中的 “预设” 与 “生成”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优化整合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