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

2009-06-26邹燕芳

文教资料 2009年14期
关键词:感恩意识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

邹燕芳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形势下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并对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 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

一、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现状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有学者提出,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1]当前,多数高校贫困生都能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心存感激,并以实际行动予以回报,但也存在着一些的“忘恩”现象;一些贫困大学生受社会或慈善机构资助后,从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受助大学生的冷漠让资助者寒心,一些资助者因此停止资助贫困大学生。近年来,国家与高校不断扩大资助高校贫困生的比例,一些贫困生认为获得国家或学校奖助学金是理所当然的,获得资助后不愿参加义务劳动或志愿者活动,等等。

贫困生作为大学校园里的弱势群体,非常需要国家、社会或学校给予其经济资助,以解其学业的后顾之忧。但是,学校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感恩教育,不断完善他们的自身素质,增强他们回报社会的责任感。

二、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转型期环境复杂,难以形成社会感恩氛围。

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复杂性是由人构成的,人的复杂是情感复杂的反应。人的情感往往受制于道德意识,道德意识使人的非理性情感更加合目的性和规范化。[2]现在的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于社会转型和各种价值观念相互激荡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转型,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等受到来自诸多方面的冲击。这样导致了一些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淡漠、感恩意识缺失、人际关系日益“陌生化”等问题。贫困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不知道感恩,不把感恩当回事,认为别人为他奉献、为他服务是理所当然的,甚至认为施恩的人是别有用心,天上不会掉馅饼,世界上不会有无缘无故的好处。感恩行为得不到正强化,社会感恩氛围难以形成。这对贫困生品德的养成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二)家庭感恩教育力度不够,弱化了感恩教育。

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也许是贫困生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在家庭教育中,许多贫困生父母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和家庭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子女身上。在生活上,父母大包大揽,却从不要求子女感知自己付出的爱,感知家庭的困难、生活的艰辛,也从不要求子女回报。“只要你学习好,就是对我好”,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无形之中弱化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助长了子女的依赖心理和寄生思想。这使原本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成为仅仅父母对子女无私奉献的“单边行动”。久而久之,子女便养成了只知索取不知感恩回报的习性。

(三)学校重视学生升学和就业,忽视感恩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更多关注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在学校教育中,许多学校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关注的往往是分数、升学率,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流于形式,甚至有人讲:“中学教育是考试的工具,大学教育是就业的工具,社会教育是欲望和功利的工具。”在这样的学校教育中,由于过分强调功利性,本应成为德育重要内容的感恩教育被忽略了,“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等本该在基础教育阶段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无疑淡化了回报意味,不能促使贫困生养成感恩意识,成为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

(四)贫困生心理自卑和敏感,内心很难产生感恩。

因物质生活的匮乏,贫困生心理上会产生自卑和不平衡,甚至对社会有一种自然的格格不入。一些贫困生觉得别人帮助自己只是出于同情和怜悯,自己接受帮助也是迫于无奈,内心很难产生感恩的想法。在现代社会,贫困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物质收入的概念,也是一个涵盖了自尊、体面等精神要素层面的概念。贫寒学子既体会着生活的困窘,又感到了沉重的精神压力,他们心理格外敏感,遇到一点点的不公正对待就可能作出强烈的反应。另外,一些资助人本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有的资助人过于热情地干预受助者的个人生活和学习,要求受助者写信或打电话汇报自己的情况;或让受助者在媒体前诉说自己的不幸,以突出他们的高尚和无私;或附加某些苛刻条件,强制受助者做某些事情。这些做法的消极后果是不言而喻的:受助的贫困生认为自己获得了资助,却是以丧失尊严为代价的,施惠者付出了金钱,却获得了社会荣誉,双方属于等价交换,没有必要感谢。

三、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通过家庭教育来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天下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而且,越是贫困的家庭,父母养育子女就越艰辛,父母在子女身上倾注的心血就越多,父母所承担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就越大。特别是在子女考上大学以后,他们面临着更大的经济负担,“可怜天下父母心”在这些贫困生父母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深刻。因此,作为子女,贫困生应更加体谅、帮助和关爱自己的父母。作为父母,有责任教育孩子学会感恩,认识到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求他们勤俭节约,力所能及地参加生产劳动,义无返顾地承担起一定的家庭责任。同时,身为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从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开始,进而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周围的世界,乃至关心全人类。这不仅是一种礼仪,而且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更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

(二)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高校作为贫困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教育环节,加强贫困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感恩教育,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有着举足轻重的基础性作用。

首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高校要不断发掘教材中蕴藏的感恩思想,将对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自身道德修养的培养贯穿于知识传授的全过程,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之中;引导贫困生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和成长历程进行思考,澄清与抵制各种消极、错误的道德意识。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主题教育活动。高校可通过开展发表贫困生感恩宣言、写感恩家书、举办感恩演讲及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举办感恩图片征集展览、感恩征文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引导贫困生真正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家庭、朋友、教师和社会给予他们的关爱,并且真诚、自然、亲切地将感恩之心表达出来。最后,将感恩教育融入到贫困生的社会实践中。应鼓励贫困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义工活动、社团组织、参加勤工助学、青年志愿者活动等。贫困生积极参与其中,个人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并能在实践中增强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而且贫困生在实践中认同和接受社会性规则,树立自立意识、自强意识和责任观念。由此,贫困生会真正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鼓励和无私帮助,从而懂得理解、尊重和同情他人。

(三)通过社会教育来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社会舆论宣传教育不够是社会感恩氛围缺乏的深层因素。当今社会处于转轨换型时期,这些年来公共舆论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感恩文化方面的宣传教育不够,因此造成当前社会环境下感恩意识缺失。社会上能否形成人与人之间良好的感恩氛围,对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在社会上,可加强社会感恩楷模的宣传,让舆论教导人。让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社会上热心慈善事业的有识之士等楷模永驻校园,给贫困生树立榜样,让每一个正在成长的贫困生生活在知恩图报的氛围之中。

(四)通过自我教育来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对世界人生有怎样的认识,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那就不可能感恩。[3]感恩的前提是识恩、知恩,所以,感恩教育应首先让贫困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贫困生只有自己认识到个人的成长之路离不开社会和他人的帮助,才能形成正确的感恩意识。首先,培养贫困生适度的感恩愿望。不必因为他人施恩于自己而时时处处思索报恩,把报恩变成个人的终生负累,而要做到努力在平时,坚持在平常,奋斗在平凡,关键时刻看品格,生死关头经考验,危难之中见真情。其次,要有正确的感恩方式。感恩,不是市场的等价交易,不是不分是非的感谢,而是要在力所能及和社会法律道德许可的范围内报恩。要教育贫困生不能因为报恩而付出自己终身的幸福,更不能因为对某些人的感恩而损害他人或社会公众的利益。知恩图报既可以在力所能及和必要的时候报答施恩者,又可以转而由人及人,报答和帮助社会公众。这对于施恩者而言,无疑就是最大的报答。最后,要有平和的施恩心态。俗话说:“帮你是情,不帮你是理。”要让贫困生明白,能帮助自己,是基于其美好心灵及其力所能及,而对于不能帮助自己的人,则要体谅别人的难处,哪怕是故意不施以援手的,也要从人的道德水平差异的角度予以宽容和谅解,而不能因求助不得而记恨于心。

总之,社会、学校和家庭要齐心协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要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丰富,从认知、情感和实践三个层次,使贫困生树立起正确的感恩观、高尚的感恩情,并以实际行动来感恩,促进自己、他人、社会的共同进步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瑞春,程倩.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7,(5):73.

[2]兰军瑞.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中州学刊,2006,(3):134.

[3]渠东玲.高校大学生感恩心理的缺失与教育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8,(9):84.

猜你喜欢

感恩意识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
浅谈幼儿实施感恩教育的几种途径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