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发达国家大学教育特点与启示
2009-06-26李鹏飞
李鹏飞
摘 要: 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重人性和修身明德观点,着重探讨美国、德国和英国大学授课教学和校园文化的特点,并力求得出几点既能够借鉴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要求的启示。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发达国家 大学教育 特点 启示
发达国家当代大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特别是针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德操的教育是值得中国高校借鉴和学习的。但这些内容如何能够融入植根于东方文化的中国大学教育中呢?本文尝试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重新审视发达国家大学教育的若干特点,从而对中国现存的大学教育进行反思,力求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启发。
一、大学的授课教学
《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儒家认为这里的“性”指的是“人的本性”。这说明,我们研究教育必须从研究人的本性出发,而后顺着人的本性研究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并按照道德的原则(仁、义、礼、智、信)修养自身,最终使受教育者回归人的本性。以下探讨的美、德、英三国的授课教学特点都能够体现这样的“道”。
1.在美国,大学教师强调“教无定法”。可是,他们把大学生的思维特征:自主性、索异性、探求性和创造性研究得很透彻,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始终重视学生的思维特点,鼓励学生全程、互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甚至鼓励学生敢于“不走寻常路”,向学术权威提出质疑、发起挑战。美国的大课一般被分解成多个讨论组,学生间的讨论是主要形式。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出主体的参与意识,帮助自己深入理解讲课内容,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适时测评[1]。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进行必要的指导,既让学生通过参与积极的教学互动获取知识,又常常以鼓励性质为主的评价激励学生。
美国大学的这种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很普遍,它强调唤醒、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探求性和创造性[2]。大学生在这样的教育风格中自然形成了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对自己充满信心,并喜欢表扬和鼓励他人。美国的大学生很清楚,即使他们是“异想天开”,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能得到教师的认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人性本质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和发挥,是“道”的受益者。
2.德国是近代大学理念的发源地。蔡元培先生一生三次到德国游学研修,他认为“游学非西洋不可,且非德国不可”。在德国,大学课程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学生选课条件宽松化:学校对学生选课的限制比较宽松,学生可以在不同系里同时注册,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计划安排,在每学期比较自由地选课。授课方式多样化:德国高等学校的教授可以采用各种灵活的方法完成授课任务,课堂气氛,特别是专业课的气氛,相对来说比较轻松[3]。无论何种授课方式,都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自学研讨团队化:每学期初,教授们传授课程的核心内容和课程方向,且课程一般少有固定教材,多是参考书目,课堂所包含的信息量也非常大。学习科研实践化:受到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提出的三原则影响,德国教育重实践过程、重方法训练、重能力培养。实践既包括在校外企业或机关中实习,也包括在实验室、工地、计算机房,以及在任何一个地方学习科学的工作技术和研究方法[4]。德国的大学授课特点始终体现出对学生在大学阶段思维和成长本性特点的准确把握,符合大学生本性发展的要求。
3.英国的大学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设计的,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和咨询。英国高等教育基本没有统编教材和指定教材,教师会选择最新、最有发展前景、对学生就业最有帮助的内容,进行教学授课。英国大学教学采用多种授课形式,其一是正式授课,与我国大学的授课部分类似。但与我们不同的是,教师更加注重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除了正式授课外,口头演讲、课堂讨论、小组作业等教学形式在英国大学教学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英国的大学,对学生提问给予鼓励,实行导师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通过自己努力找到答案的能力。学生提出问题后必须自己找到答案,而不能直接从书本上或导师那里获取。
二、大学的校园文化
《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就是说,做学问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彰显,做人和做学问都格旧更新,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的道德情操,使人们达到美好的理想境界。发达国家的大学除了重视按照人性本质开展教学外,还特别注重大学的校园文化,这是对学生的情趣、人格和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1.美国的大学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校能与社会紧密结合。学生除了学好书本知识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书本知识的补充。据统计,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每周都要参加各种校外活动,这已成为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5]。校园文化活动种类和形式都很多,其中绝大多数是学生自己组织起来可以满足他们兴趣爱好的文化活动。所有这些活动的特点都是以大学校园为基地,用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学生从不同侧面深入社会、了解社会[6]。这些都大大地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2.德国的大学校园注重朴实无华,自然和谐。德国的大学绝大多数坐落在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环境良好的城市,看重对校园建筑和人文环境景观的建造,追求大学与所在城市之间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如柏林理工大学与所在城市柏林的相互融合,内有森林、湖泊和公园,环境优美,人文气息十分浓厚。海德堡大学、弗莱堡大学都十分重视将校园的自然景色、历史建筑和文化活动与城市共享,讲究融合与开放。以亚琛工业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很多是没有围墙的,学校是开放式的,大学城内有很多古建筑、城市雕塑和博物馆。德国人认为学生是大学的,更是社会的。要通过与城市文化和国家文明融为一体的大学校园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实现大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良性过渡。
3.英国的大学历来重视校园文化对人的熏陶和感染,特别是在其人文精神方面的体现。大学对校园文化的重视要求处理以下几对关系:强调大学毕业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教养比具有高深的学识更为重要;大学应该在科学研究和人文精神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校风、校训是学校无形的精神财产,独具特色的强势学科是学校有形的支撑平台;强调因时而变,与人类文明共进,将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巧妙地结合起来;大学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智慧精英,而且在于培养道德骨干。剑桥和牛津是最为典型的代表,经过建校数百年的历史积淀,校园内充满了浓厚的贵族气息,一代代的大学生在这样的活的大学精神中成长、成才、成功。
三、几点启示
1.结合当代,正确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国以往以儒家教育理念为主导的传统教育强调顺从、等级和集权等。当今我国大学教育虽然强调“以学生为本”,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要么东施效颦,全面强调西方大学的教学方式,不顾本国实际情况,追逐时髦的机械照搬;要么走极端,把“以学生为本”发展成为娇惯、纵容学生。笔者认为应该立足于中国的文化积淀,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伪存真,弄清楚哪些是我们的国情、民情和文化所能接受并得以良性发展的,从而促成当代教育观念和传统教育文化的融合统一。
2.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审视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评价:要避免出现评价的单一化、绝对化、理想化等错误趋势,要全面地、客观地、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系统评价。对考核的理解:不能采取单一的考核模式,要推进、调整考核方式,要着眼于创新型、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重在考核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对实践的反思:高校指导学生开展各类科研试验、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不能走过场。要切实地通过各类实践活动检验学生的思想道德、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文品格。
3.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校园文化是大学灵魂的综合体现,它们都是大学活力的源泉。一个民族的文化教育,决不仅仅在课堂上才能开展。因此要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就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校园环境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特别重视。学校的校园环境,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是一种直观性很强的物质载体,它能够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校园区域的文化氛围[7]。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课外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和切实加大学生课外活动开展的扶持力度,要把高校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与实践作为体现“以学生为本”思想的内容来诠释。在大学这样特定的场所里,与国家文明相交融的大学校园文化应是最生动的德育教材。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杨少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尝试[J].右江医学,1994.
[3]朱元洁.外国高等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闽江学院学报,2003,8.
[4]刘亚荣,史朝.中德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育发展研究,2001,9.
[5]王英.美国教育.吉林教育出版杜,2000,10.
[6]王肃婷.美国文理学院的自由教育哲学浅析.江苏高教,2007,3.
[7]陈红等.浅谈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开放合作式教学[J].江苏高教,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