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009-06-25

科教导刊 2009年29期
关键词:素养语言能力

林 湫

摘要随着传统语文教育向语文教育科学化转型,语文教育界对语言知识的观念和教学实践已经发生很大改变。过去语言知识在语文教育中的显赫地位风光不再。本文就为何出现“淡化”语言知识的现象及这种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修辞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知识开始遭遇“淡化”,2001年开始实施的语文课程改革,更是将语言知识由“前台”推到“幕后”。与原先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相比,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表述上有了一个明显的区别,删除了原有的“基础知识”项目,而且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等。但是本人认为,这种 “淡化”语言知识的观念是片面而不切实际的。它不仅不适用于现在的新课标,而且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非常不利。因为,语文素养包括语言文字理解水平和运用能力,作品的鉴赏能力,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语言知识的积累。同时,语文教学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语体知识无时无处不被使用与生活和工作。

而教育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写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构成“语文”的要素就是语言,如果离开了语言,“工具”不能称其为工具,“人文”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课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可见,语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它也是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更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坚实的后盾。那么,为什么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语文教育界对语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产生质疑,并且有意识的淡化。这由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首先,语文学科是一门有基础和氛围熏陶的学科。这里的基础指的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一定的语感。而氛围熏陶指的就是学生本来就生活在母语环境中,所以对于文本里的语言对话及含义会有直觉的领悟。因此,很少会去注意语言及语法知识的运用。

其次,语文学科不像物理、化学等学科,有专门的学科知识体系来支撑。它注重对作品的品味,对情感的熏陶,对价值观的提升。因此,语言知识就处于尴尬的板块。

但是,作为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语言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应该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语文教学应该是培养有思想会表达的人,而不是发声的工具。而语言知识的积累是提高语言能力的基础,无论是口头的说,还是笔头的写,无非是调动大脑中已储存的语言知识,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而成的。因此,语言知识还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当然,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语文教学中之所以需要的语言知识,更多的是为了发展能力的实际需要。而不是纯粹的为了学知识而教知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知识更应该显现为一种动态的过程。这样的知识以记忆的形式贮存在大脑中,但“随时可以按照认知主体的意志进行调用、改组和重新建构”,从而形成语言能力。所以,我们要适当分析教学中哪些语言知识板块,那些教学行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入手:

(1)注重修辞教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修辞学告诉我们: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切方法、手段皆归于修辞活动。《现代汉语修辞学》认为,修辞是一种更有效的提高语言信息的表义手段。而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素养,使之不断的广化,深化和美化。因此,在我们语文教学中还是应注重修辞教学这个语言知识板块。修辞行为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语文教师可以从文本的语境中去捕获词语的应用。将文学欣赏和语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教学中应该强调作品的语言分析,这种分析应注重语用效果的分析,而不是一般性的介绍汉语知识。从文学的角度入手讲授语言,学生感觉到的是具体语境中的语言现象,从上下文的关系和表达效果上来分析遣词造句和修辞方式的运用规律。使语言的运用和内容的表达紧密结合起来,可以引人入胜的领略语言赋予文学的魅力。让学生看到的是立体的活生生的民主语言以及它赋予民族文学的风貌和神韵,从而促使学生体会语言的表现力,体会汉字,汉语与中国文学各种文体特征的关系,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到“知所以然”的层面。认识语言的变化以及语言水平对表达思想感情的影响,使学生对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的意义和途径有切身的体会,将语言知识,写作表达的技巧内化为语言素质,提高驾御语言的能力。如高中的唐诗宋词板块,在鉴赏的同时品味语言之美,力求让学生既能意会又能言传。

(2)注重写作教学,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这里突出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体现了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留心皆语文的理念,传承“学”与“用”相统一的语文教学传统,明确“学”的目的在于“应用”。而高考中占重要分值的作文最能考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是,现在许多教师却只重阅读教学而不重写作教学。

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而阅读教学中的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是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方法。做为语文教师在提倡学生广泛阅读书籍积累语言的同时要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

首先,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同时要强化文本意识,使学生熟知各种文体特点,有针对性地训练各种文体的写法,使其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其次,教师可以创设良好的写作氛围。如,写作前指定几位学生演练小品,而后在课堂上表演,从而把学生拉入特定的情境中去,以激发倾吐欲望,实现作文的教学高效。最后,在作文修改方式上可以做稍微的改变,如又原来的教师单独批改可以调整为多样的批改方式。可以采取同桌互改,或者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体评论修改。而教师针对修改结果做理论上的指导。并对学生的妙言锦句,精彩立意拿出来让其他学生学习、借鉴。 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的运用能力。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淡化以至事实上排斥语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都有损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发展。所以,我们还是应该注重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而在此基础上更强化运用,最后实现语言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提高。

猜你喜欢

素养语言能力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