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课堂教学中引导的艺术

2009-06-25王晓鸥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尖端生长素酵母菌

王晓鸥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教改的热点。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独具匠心的引导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若能在课堂上善于循循善诱,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发展能力。笔者在多年来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的艺术,收益匪浅,略有心得。

一、 在问答中引导学生介入

美国的一位学者曾说过:在可能的时候,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课堂民主气氛的影响,去引导学生亲身介入。这种民主气氛的创造可以通过问答的形式实现。教师的这种作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从生活情境带入到知识情境,从知识的浅近情境带入到知识的深远情境,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引导,用问答等形式来引导学生亲身介入,步步深入。如在讲“生长素的发现”这一问题时,可以通过生长素的发现史创设这样一组问题情境。

实验(一)

现象:将燕麦种在暗处,胚芽鞘包着胚芽出土,并向上直立生长。

现象:如果使用单侧光照射,幼苗会弯向光源生长。(这种现象叫植物的向光性)

对比得出:植物体具有向光性。

设疑: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

引导:向光性的产生是否与某个部位有关?

实验(二)

现象:如果使用单侧光照射带胚芽鞘尖端的燕麦幼苗,幼苗会弯向光源生长。

现象:除掉燕麦幼苗胚芽鞘的尖端,再给予单侧光照射,几天后,就发现胚芽鞘既没有生长也没有弯向光源。

引导:植物的向光性与什么部位有关?

学生答: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

引导:这是为什么呢?是否胚芽鞘的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此物质与植物的向光性有关?

实验(三)

现象:如果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现象:如果把胚芽鞘的尖端放在琼脂切块上,一段时间后移去尖端,再把这种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也发生了生长和弯曲的现象。

对比得出: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它可以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

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过鉴定,定名为吲哚乙酸。由于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

通过对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出如下结论。

1.胚芽鞘的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向下极性运输,促进下部生长。

2.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多,向光一侧少,背光一侧生长快,导致弯向光源生长。

这样通过观察现象,逐步分析,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层层递近,使得学生的思维的活动向纵深处发展,最终得出了结论。由于结论是由学生自己参与得出,印象深刻且能灵活运用。对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有重要的意义。

二、 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自悟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识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因疑而学,则会促使其向“无疑”努力,以解决心中之疑。因此,教师可以先设疑,让学生展开讨论,待其还难以解决之时,便因势利导。鼓励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而自悟。如在教学中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习题:酵母菌无氧呼吸才产生酒精,为什么利用酵母菌酿酒时却要先往发酵罐中通入氧气?为什么酵母菌菌株使用多年,风味仍不改变?对此教师提出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此问题。根据课上所学的知识,学生最后都能得出结论:在酿酒时,一开始通入氧气,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大量能量用于繁殖,使其数量大量增加。密闭后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风味不减的原因是由于酵母菌菌株的繁殖方式为无性生殖(出芽生殖),遗传物质保持稳定。再如:在进行DNA结构和功能的教学时,介绍刑侦上常用的犯罪嫌疑人的DNA比对实验内容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1)DNA比对实验的原理是什么?(2)为什么用DNA而不采用蛋白质或其他的物质进行比对?(3)这种方法能否用于亲子鉴定?等等。在讨论中学生要想得出结论,必须得有DNA 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基础知识。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能力,同时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自学、阅读、思考、释疑,可以达到“不教”是为了“教”的目的。

三、 在比较中引导学生鉴别

对比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对比能认识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生物学中有很多知识通过比较能更好地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教师应善于将这些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确定异同,领悟深远。如在讲到物质进出细胞膜的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列表进行比较。

还有,讲完第六章《遗传和变异》后,可以把本章涉及到的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四种育种方式做一下比较,找出四种育种方式的原理、各自的特点、培育方法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可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对比分析,使学生辨析异同,探求规律,不但可使学生温固知新,而且还可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思维、归纳概括和求异思维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在实验中探索,在失败中提高……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由“包办、代替”转为引导,可以使学生摆脱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维、动口讨论、动手操作,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一个接受教师指导和自我发现相结合的过程。

(责任编辑孙晓雯)

猜你喜欢

尖端生长素酵母菌
为什么酵母菌既能做面包也能酿酒?
为什么向日葵能够不停地向着太阳转
论班主任的“两端”教化艺术
牛粪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碳源代谢分析
揭示独脚金内酯抑制PIN依赖性的生长素转运渠化(2020.7.18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Finding Another Earth
条纹先生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开放性实验探究和改进
酵母菌感染,怎样才能不误诊?
“魔力”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