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误区及教育对策
2009-06-25张玉新
张玉新
[摘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探讨了新时期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种种误区,并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个方面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以期望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误区;教育对策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心理和行为过程,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交流活动。美国著名企业家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只有15%是靠他的专业知识,而85%是靠他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可见,人际交往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北京市一项对5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只有56.6%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良好,能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27.8%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一般,交往中存在一定问题;3.4%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低下,存在严重障碍。究其原因,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误区,因而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误区十分必要。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误区
1、自我为中心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缺乏兄弟姐妹的竞争,很容易形成惟我独尊的心理优势,逐步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强调评价标准的自我性,即我认为是什么就是什么。注重自己目的的实现,即我想获得什么利益,就应该获得什么利益。习惯于站在自我的立场处理问题,忽略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遇事多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总希望别人和周围环境顺着自己,而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深入了解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常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造成自身人际交往事倍功半,人际关系紧张。
2、求量不求质,缺乏知心朋友
现代通讯业迅速发展,大众传媒的影响日益广泛,大学生普遍运用手机、网络等先进手段相互联系,参与电台、网络等媒体开办的交友专栏,如:“空中交友”、“世纪佳缘”等,使大学生的交友范围比以往大大扩大,许多大学生的“朋友”多的不计其数。但当他们遇到烦心事,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缺少的是能够相互倾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良朋知己。
3、官场化趋势明显
近年来,高校学生管理的民主体制明显进步,民主评议制度在大学生中普遍推广,竞选班干部、组织发展、奖学金评定、优秀学生推荐、贫困生认定等均离不开民主评议。一些大学生受到社会上浮华风气影响,追求当今社会官场上的种种迎奉送往、礼尚往来,渐渐放弃了大学所倡导的科学、民主和学术自由气息,加入到逐名追利、贪图享乐的行列,为捞取一些好处,不惜请客送礼,寻求同学之间的帮助,甚至拉拢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大学生人际交往官场化现象日益明显,严重影响到大学生平等、真挚的友谊。
4、异性交往成为主节奏
谈恋爱在大学校园中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大一就有33.3%的学生正在谈恋爱,26.4%学生以前已经恋爱过,大四有50.6%的学生处于恋爱中。可以说,谈恋爱已成为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主要任务之一。异性交往本身并没有错,但部分大学生往往一谈恋爱,就“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整天围着自己的异性朋友转,逐步减少了与同性朋友交往的欲望,甚至出现个别大学生不与同性朋友交往,形成身居一室、形同陌路的怪现象。
5、思想观念理想化产生晕轮现象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当代大学生都是在学校长大,没有社会经验,在人际交往上往往富于理想,常常把自己认为的一点想法扩大化,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在对他人的认识上存在偏差,影响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6、个别学生自我封闭,甚至出现交往恐惧
现在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2岁之间,处于人生的“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阶段,各方面不当的因素都很容易使得他们的自我意识发生偏差。因而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经济基础、文化基础、身体素质都存在较大差异,教育引导不当,就很容易造成那些在经济、家庭、学习、身体上存在缺陷的大学生形成自卑、恐惧的交往心理,试图自我封闭、隔绝与他人的交往来掩饰自己真实的想法、情感和欲望。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误区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出生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他们的成长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时期,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还很肤浅,很容易将市场经济泛化,使得人际交往中少了许多往日的真率、忠诚、体谅、互助、淳朴、无私和友谊等人性本质,多了一些算计、策略、技术、利己、伪装、公关和功利等非人性流露的成分。传统的人际交往的价值尺度和处事原则与现实人际交往不相吻合,在校园里长大的涉足未深的大学生面临着人际交往的复杂化和人际交往经验相对不足的矛盾,必然会造成大量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与障碍,如果不加以正确教育引导,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误区。
2、家庭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等密不透风的家庭保护之下,不仅在家里缺少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与交流,而且在家长“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谆谆教导下,与外界的小朋友也没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一些可以让小孩在无形中学习到的交往意识、交往能力的时间、空间、场所和机会就无形中大大减少。长期的“闭门教育”使得他们逐步养成惟我独尊的个性,只求他人关心、帮助自己,却很少想到尊重他人,更难以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欣赏他人,逐步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定势,往往过分依恋和仰仗父母,使得自身社会化进程缓慢,“心理断乳期”来得非常晚,到了大学阶段还向小学生一样离不开家人呵护,在外面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就求助于父母的帮助,而不是自己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地解决。这样的家庭教育无形中阻碍了大学生心理成熟和人格独立,影响到了大学生正常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
3、学校原因
在我国应试教育制度下,许多大学生在幼儿园开始就踏上一条充满竞争、背负升学压力的人生道路。为了考高分、进名校,中小学生成了填充知识的容器。在学校,考试考什么,教师教什么,人际交往、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等只要与考试无关的知识与技能统统被教师束之高阁。在校外,许多家长根本不顾及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只忙于带孩子参加各种所谓的“培优班”、“提高班”,上过“奥数”上“奥英”,上完“奥英”上“奥语”,使得孩子根本无法顾及怎样认识了解同龄人、怎样学习与他人团结合作、怎样学会欣赏悦纳他人的成就,无形中抑制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4、个人原因
部分大学生热衷于手机、电话、网络等间接人际交往方式,甚至迷恋网络虚拟人际交往,而不愿直接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使得人际交往能力大受折扣。因为在直接人际交往互动中,交往双方不仅仅通过语言了解对方,而且双方的仪态、表情、肢体动作等都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只有在直接面对的情况下,通过察言观色,才能全方位的把握、解讀对方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显现的和隐藏的信息及其反馈的真实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双方交往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保障交往双方的沟通能力和信息辐射量,增强人际交往的效果。过分依赖间接人际交往方式就会逐步淡化人际交往的情感交流,离散人际交往的人性关系,造成人际交往的惰性和冷漠。
三、人际交往的教育对策
1、注重道德教育引导
大学阶段正处于人生价值观的定型时期,任何人际交往的不良倾向和误区都有其认识根源,不和谐的人际交往就来源于不健全的认知。如何在满足不同利益需求间找到适当的均衡点,并根据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现实道德发展水平、道德成长的内在规律以及大学生人际交往本身的内在特质等,就必须遵循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道德规范。诚信、公正和尊重是人际交往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石,冲突是人际交往的障碍;真诚是人际交往的磐石,沟通是人际交往的桥梁。“当道德成为人类生活的必要条件时,道德或道德方式也就内在地成为了人类生活和生存的一部分,而不是外在于人类生活的某种设置、背景或工具,道德的存在或有道德地生活本身就是文明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因而,人际交往的和谐必须加强道德教育引导。
2、切实加强素质教育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促进大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学业上,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就必须加强交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够换位思考,做到尊重人、理解人、欣赏人。因而,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报刊、广播以及宣传栏向大学生宣传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引导大学生保持一种平和理智的心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平等待人,懂得感恩与回报,择善弃恶、以友辅仁,和而不同、讲究宽容。同时,调查发现,大学生面临人际交往困惑时,首先求助的不是父母老师,而是他们身边的同学朋友。所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高他们自身心理咨询能力,特别是朋辈心理咨询技巧,能够有效地及时阻止大学生因人际交往困惑引发的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3、发挥主体作用
大学生人际交往更强调平等、尊重原则,必须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发展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措施才能产生效果。因而要充分利用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群团组织,广泛开展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惑调查,举办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人际交往方面的活动。如:人际交往周末恳谈会、知心朋友交流会,组织观看人际交往方面的影视剧,也可以通过宣传资料、热线电话等形式,向大学生介绍人际交往原则和技巧,使大学生在众多人际交往的实践中锻炼自身,又在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群体氛围中协调,感受愉悦的情感体验,为他们的人际交往向纵深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大学生自教自育的能力。
4、强化家庭责任
讓孩子从小有一个健康的家庭生活环境,学会与每个亲人之间交往,感受亲情的美好与学会爱。正如马斯洛所指出的:我们必须懂得爱,我们必须能教会爱、创造爱、预测爱,否则,整个世界就会陷入敌意和猜测之中。同时,家长要有意识引导孩子从小参加同龄人交往,在交往中不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正常的交往中去。
5、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我们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抓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宣传真善美,打击假恶丑;坚持以法治国、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净化社会风气,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倡导爱岗敬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鼓励大学生勤奋学习、努力工作,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侵蚀,以正确的功利观和科学的自我评价标准引导他们确立人生的目标,培养其服务祖国、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一个思想素质和专业能力过硬的能够担当重任的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吴勤堂.公共关系学.前言[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林崇德.申继亮.大学生心理健康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杨艳玲.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调查与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
[4]万俊人.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上)[J].现代哲学,2003.
[5]吴琦.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惑及教育对策[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6]刘云峰.对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