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9-06-25赵一飞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西部农村党员民族地区

赵一飞

[摘要]本文以贵州省册亨县秧坝镇为例,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宗旨意识淡薄;致富本领不强;党组织凝聚力薄弱等问题。提出,要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开创党内民主和帮扶工作新领域;统筹兼顾,构建农村党员管理新格局;要保障农村党员权益,创新服务平台和党员发展新模式;增强党支部战斗力。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对策

农村党员是党的农村工作和基层组织建设的主体,是党团结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贯彻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中坚力量。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关系到科学发展观在农村能否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此,我们要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努力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素质,扎实推进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夯实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基础。

一、基本现状

秧坝镇位于贵州省册亨县南部,距县城22公里,省道“312”线过境31公里,东与弼佑乡相连,南与八渡镇接壤,西与丫他镇毗邻,北倚者楼镇。国土面积182.16平方公里,共辖11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83个村民组,75个自然村寨,3249户15333人,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乡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6.98%。目前,共有农村党员337人,其中女性党员30人,占8.9%;少数民族党员309人,占91.69%。按年龄结构划分,35岁以下的党员100人,占29.67%;36岁至45岁的党员86人,占25.53%;46岁至59岁的党员66人,占19.58%;60岁以上的党员85人,占25.22%。按入党时间划分,1966年以前入党的有17人,占5.05%;1966年至1976年入党的有88人,占26.11%;1977年至1999年入党的有144人,占42.73%;2000年以来入党的有88人,占26.11%。按文化程度划分,小学及以下文化的131人,占38.87%;初中文化的166人,占49.26%;高中或中专文化的39人,占11.57%;大专及以上文化的1人,占0.3%。按流动性划分,在家务农的党员272人,占80.71%;外出打工、经商的党员65人,占19.29%。

二、存在问题

1、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

在全镇337名农村党员中,35岁以下的有100人,占29.67%,且有不少长期在外打工、经商,常年留守在家的60岁以上的党员有85人,占25.22%,平均年龄42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的党员有297人,占88.13%,文化程度偏低,使农村党员队伍缺少活力,对新知识了解少,为群众办事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影响了先进模范作用的发挥。

2、政治素质不高,宗旨意识淡薄

有的党员党性意识薄弱,责任感、使命感衰退,思想道德滑坡,只管利益,不管信念,把自己混同为一般群众,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不做好党支部分配的工作。极少数党员在利益面前斤斤计较,自律意识弱,利己主义严重,淡忘了党的宗旨,脱离群众。个别党员参与迷信和赌博,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党的形象,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威望。

3、致富本领不强,双带作用乏力

面对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有的党员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致富和带富能力不强,组织群众发展经济的意识不强,缺乏探索发展特色产业和发展思路;有的党员有致富愿望,但没有掌握新知识、新技术,致富技能不多,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应对无门,茫然无措,不能身先士卒,带头发展经济;有的党员经济生活水平还不如一般群众,根本谈不上“带”的问题,还是“扶贫”对象。由于受年龄、文化程度、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制约,党员在致富中的“带头”和“带领”作用无从发挥。

4、党组织凝聚力不强,村干部工作不到位

农村党支部的民主生活会开展不正常,很少开展活动,未能认真查找本村组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找准适应本村发展的特色产业,未拟定好本村的发展规划和为民办的实事,党组织的吸引力、战斗力、凝聚力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不强,加之对党的认识不到位,致使党员培养和发展缓慢,青年人不愿加入党组织。个别村干部一方面在其位不谋其政,认为待遇低,工作难做,群众不理解;另一方面法律意识淡漠,难以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利益关系,不能较好处理户与户、组与组之间的矛盾纠纷。如在山地林权纠纷调处中,党员带头闹事的现象时有发生,村干部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简单,致使干群关系紧张。

三、原因分析

1、自身学习不够

一是忽视政治理论学习;二是忽视科技文化知识学习;三是忽视法律法规学习。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造成农村党员出现“觉悟低、观念老、知识少、技术缺”的问题。

2、发展新党员的渠道不畅

调查显示,全镇337人党员中,有105人是1976年以前入党的,受当时发展党员过分强调思想挂帅、政治领先的思想主导,在文化素质,特别是思想解放方面有明显不足的历史痕迹。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三个一批:即读书升学考出去一批,外出打工走出去一批,投亲靠友跟出去一批,使大部分年龄较轻、素质较高、头脑较灵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青年人大量外流,致使村里成了老人、小孩和妇女的天地,因而找不到合适的党员发展对象,导致农村党员队伍出现后继乏人的局面,使党员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受到影响。

3、教育和管理不到位

现行的党员教育方法简单,内容缺乏针对性,已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无论是对农村党员或是農村入党积极分子还是对普通群众的教育引导,存在层次不分的现象,在对象上“一锅炒”;方法上,学习-讨论-总结,老式三步曲;内容上缺乏针对性;管理上缺乏新措施,特别是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不到位,流动党员“两头不靠岸”。

4、激励机制不健全

农村党员作为农村最具活力的因素,是农村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党员,带不带领其他党员和群众致富,如何带,带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他们的良心和自觉程度,带与不带一个样,带好带坏也一样,对他们缺乏科学规范的激励约束标准和措施。对好的党员典型,物质上、精神上、政治上奖励不够,使他们没有强烈的成就感、荣誉感、自豪感。

四、对策建议

1、以人为本,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开创党内民主和帮扶工作新领域

一要加强农村党员思想教育,增强党员先进性意识,解决农村党员宗旨意识淡化问题。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头脑,增强党员理想信念、宗旨观念和先进性意识。村党支部要充分利用村里各种会议学文件、上党课、抓党员活动、学习党报党刊、播看电教片等加大学习教育力度,不断培养提高农民党员党性意识,从而拓宽农村党员视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昂扬锐气、蓬勃朝气和浩然正气,焕发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动力,树立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二要建立健全机制,发挥模范作用,拓宽农村党员参与民主管理渠道。建立农村党员参与农村重大事项决策的制度,保障农民党员有与其义务对等的民主权利,增强党员政治荣誉感。要建立健全制度和日常行为规范,着重完善党代表常任制、党员大会制、村民代表大会制等民主管理制度,让党员参与村里的党务、政策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务收支等管理。同时,培养和树立一批具有说服力的先进典型,让先进党员有示范场合和示范的机会,从而不断进取、不断奉献,让其他党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超有方向。

三要提高农村党员发家致富的本领。针对农村党员队伍致富能力不高的现状,经常举办农村科技种养实用技术知识和相应法规知识等培训班,适时组织外出参观考察,有针对性进行辅导讲课,帮助党员掌握新的科学技能知识。在抓好集中培训的同时,还可针对农民群众居住比较分散的实际,采取播放电教片,举办广播电视节目,请专家现场示范传授技术等方式。培训目标要“专”,力求因人制宜,学有目标,教有方向,本着党员缺什么补什么,学什么最能发挥专长就教什么,让每个农村党员都能发挥一技之长。

四要建立健全党内帮扶机制,解决农村党员贫困后进问题。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党员还有贫困党员,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党员要在政治上关心、生产上帮助、生活上关怀,把对农村贫困党员的帮扶制度化,做到献一片爱心、指一条路子、办几件实事,使帮扶真正见实效。对有能力但无技术、无信息、无项目的党员贫困户,采取及时送技术、送信息、帮助選项目等措施使其尽快致富。对有能力、有技术、有项目但无启动资金的,要通过提供信用担保、项目论证,帮助解决资金问题,使他们依靠项目、技术尽快致富,在发展生产力方面起到先导和带头作用。

2、统筹兼顾,构建农村党员管理新格局

一是管理制度要推陈出新。应充分考虑目前农村党员从业形式、生活水平、思想状况上的差异,对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党员给予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在“两委”担任一定职务的党员,要求他们树立全心全意当好人民勤务员意识;对老党员要求他们树立爱家乡爱村民的观念,为村党支部当好参谋;对从事种、养、加等行业的年轻党员,要实行目标责任制,由村党支部进行量化考核、规范评议,调动其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积极性,当好群众增收致富的引路人;对外出流动党员,建立流动党支部,定期定向培养教育,使其保持“身在外心在党”,时时处处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对个别外出地点不固定的流动党员,及时发放党员活动证,凭证参加所在地党组织的活动。

二是组织体系建设呈网络结构。农村组织体系建设要适应农村社会情况的变化,应打破长期以来单一的纵向式党组织设置框架,探索以经济区、产业带、居住地为中心的点、线、块组织设置模式,形成纵横相融、优势互补的组织网络,有效整合服务群众的社会资源。这样,一方面党的组织体系能覆盖全社会,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另一方面使每个党员能采取适当的方式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教育手段要跟上时代步伐。在教学方式上,要在坚持仍然行之有效的传统方式的同时,更多地采用专题讲座、演讲辩论、观摩交流、典型报告等潜移默化的形式;在教育内容上,把学习政治理论同学习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党员发挥模范作用所必备的思想、文化、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在教育方式上,以务求实效为目的,在促进教学相长和增强针对性、互动性上下功夫;在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教育以及开展多媒体教学上做文章,努力体现时代特点。

3、增强党支部战斗力,保障农村党员权益,创新服务平台和党员发展新模式

一要选好配强党支部班子,提高“一线堡垒”战斗力。农村党支部作为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农村各个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联系、动员和组织群众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农村科学发展的根本组织保障。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作为农村基层组织的中坚力量,身处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第一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农村党支部配备过程中,乡镇党委要走访群众,不拘一格选择德才兼备人员,严格选拔有德的“能人”、“强者”进村班子,让“能人”当家,让“强者”执政,从而组成强有力的“一线堡垒”,使党支部切实组织好党员,发挥党员的作用,担负起带领党员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二要严把“入口”,畅通“出口”,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把优秀非党村委会成员、返乡农民工、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青年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组织中来,要讲质不求量,发现一个,培养一个,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同时,要畅通“出口”,合理设定不合格党员的退出标准,严格处置程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对于不愿意履行党员义务且主动提出退党的,要认真做好教育转化工作,教育转化无效的,不必勉强挽留或放任不管,而应当严肃办理退党手续。

三要保障农村党员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保障农村党员的选举权。加快党务公开步伐,不断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切实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完善党员意见表达制度,保障农村党员的参与权。抓好信访制度的落实,建立健全保护揭发人、检举人权益的制度;不断拓宽监督的渠道,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开拓创新的监督形式和途径,确保党员监督权、申诉权的落实。在强调农村党员无私奉献的同时,要兼顾党员个人的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对做出过贡献的无职党员、贫困党员、长期默默无闻工作的党员和丧失劳动力而缺乏生活保障的党员,除了民政优抚之外,还可考虑从党费中抽出一部分资金和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困难党员帮扶基金,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要创建农村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平台。农村党员直接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在一起,是农民群众需求信号的第一知情人。因此,应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帜”活动,鼓励党员常怀“服务之心”,从实际出发,依据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服务农民群众。无论是茶余饭后、田间地头,还是政策指导、亲朋救助,只要有心服务,便能寓服务于生活点滴之中,随时随地发挥作用。这种方式,既切合服务对象实际需要,又在服务中体现使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经常化、具体化。同时,可以建立党员服务小组,因人制宜、扬人所长,依照党员的特长和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把有服务能力的党员归类联结,分为科技服务、文明新风、经济发展、民事调解、信息收集与反馈等小组,结合实际服务于当地农民群众,在服务群众中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猜你喜欢

西部农村党员民族地区
380名农村党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地区收入差距分析
西部在粟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基于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模型的西部国际型物流枢纽城市选择问题研究
多措并举调动农村党员积极性
富裕县 设立农村党员创业扶助基金
农村党员教育工作创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