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组织的影响力
2009-06-24王苗雨
王苗雨
摘 要 组织和影响他人的能力作为学生管理能力的核心内容,是学生人格培育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系统化的组织理论知识教育和学生活动实践,培养学生组织管理意识,增强学生人格魅力,近而全面提升学生组织和影响他人的能力。
关键词 学生工作 人格培育 组织和影响他人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组织和影响他人的能力作为学生管理能力的核心内容,是学生人格培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山东大学学生管理工作和人格培育体系建设中,该校始终将学生组织和影响他人的能力作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着力点。组织和影响他人的能力并不是人天生就有的,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和锻炼。这不但使得提升学生组织和影响他人的能力成为可能,更使得学生组织和影响他人的能力教育和培养模式在学生人格培育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组织和影响他人的能力”的概念和内涵
合理界定学生组织和影响他人的能力的概念和内涵是构建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培育模式的初始点。基于组织能力和影响他人能力的区分,我们可以从两种层次来界定和把握其概念和内涵。
在第一个层次上,这一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和“影响他人的能力”两个方面。“组织能力”是一个屡见不鲜的词语,无论是在政府机关工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学校管理和学习过程中,都广泛的联系到它。在高校学生工作中,主要指学生通过调配学校与社会的资源,合理安排自己与他人的学习、学术和专业、社会实践及文体活动的一种素质与技能。 “影响他人的能力”是“组织能力”在效果和时空上的延展与波及,指的是学生通过组织行为而对相关人产生的触动、感染、激励、号召、带动作用,即所谓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立竿见影的,更有可能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就对象而言,这种影响作用大多是在学生群体内部发生,也会波及到教育者、管理者,如此便构成了学生社区(群体)文化。
在第二个层次上,我们需要把“组织能力”与“影响他人的能力”合为一体进行认识。学生的组织能力是学生影响他人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而影响他人的能力则直接决定了学生组织能力的方向和目的。可以说,培养组织能力和培养影响他人的能力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区分这两个层次的意义在于明确它们的不同关涉和波及对象,进而建构不同的培养模式及其管理关系。本文提出要培养学生“组织和影响他人的能力”,实际上就是要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入手,同时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在发挥组织作用的过程、从事组织管理实践中,要考虑他人和社会的预期感受和反应,以及时修正自己的行为,通过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他人,最终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组织理论知识的教育
要培养学生的组织和影响他人的能力,有必要对学生们进行有关的教育和培训,以给他们打下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这种教育培训可以考虑将其纳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一方面,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科学组织和管理的意识,丰富他们的理论素养,今后面对相关实践时可以从理论知识中找到一定的答案,以免遇到问题一片茫然,或者跟着感觉随便走。另一方面,它能够补充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不足,特别是对于理工类的学生,他们大多没有接触过组织管理方面的课程,即便是文科类,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没有系统学习过这些知识,而他们毕业后却很有可能从事与此相关的工作。如果单单靠学生在校期间甚至等到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摸索,无形之中增加了实践成本,降低了事业成功预期。
(一)开设相关课程是组织理论知识教育的通用模式。
为学生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应当在他们入学初就开始。刚踏入大学,学生们的求知欲非常强,了解新事物、吸收新知识的愿望强烈,可塑性也比较强。课程的开设需要灵活多样,不能拘泥于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授课,可以有针对性地举办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专题性讲座等等。再如在欧美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非常盛行的“学生领袖训练营”,包含有讲座、参观、讨论、竞赛、游戏、义工服务等训练形式,培训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抗逆力、个人自信、人际沟通、团队精神、系统思维、想象力、创造力、未来视野、关怀世界、悲悯心胸和社群服务等能力。参与者在这种互动的教育和训练过程中,学到的知识更为亲切、熟练、牢固,收获的能力更为熟练、全面,同时能够唤起他们主动学习、主动锻炼自己的热情。
(二)充分发挥学生管理工作老师的示范作用。
在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中,学生管理工作老师的引导与示范在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培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工作老师是和学生们接触比较多的教师群体,相互之间的了解比较深入。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水平,学生工作老师就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言传身授,为学生树立起榜样,成为学生们学习的范例。老师平时的工作方法、决断能力、综合意见的能力以及民主、科学的作风,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潜在影响。根据笔者学生工作的体会,学生管理工作老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想法,特别是在组织能力培养方面,通过合理的方式及时指出他们的不足,表扬他们的进步。此外,学生管理工作老师还需要有针对性地辅导个别同学,突出个体特性,引导其学习组织和影响他人能力的意识与方法。目前,学生管理工作老师的示范作用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个别学生工作老师由于自身知识、能力和学生工作经验的局限,无法发挥对于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表率作用。
三、组织活动的具体实践
开展组织能力理论知识教育是给学生们提供间接经验,真正鲜活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在实践中总结和锻炼。在组织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工作老师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首先,要为学生发挥才能提供宽松的环境和空足的空间。其次,老师要进行指导。组织实践的主体是学生,这并不是说可以放任自流,任其自生自灭。老师要指导学生尽大程度的锻炼他们的能力,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事项,为学生提供可行的思路,提高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面临的某些无法克服的客观困难,老师应当协助学生解决。再次,老师要对学生的组织活动进行把关。在把关的过程中,老师要促使学生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有待提高的不足,指导他们吸收经验,吸取教训,不断进步。
(一)要积极鼓励学生组织学习与学术活动。
学习和学术活动既与学生群体有关,也是一件个人的事情。就个人学习来说,主要围绕学生专业及相关知识的学习,从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开始,倡导优良的学风,使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学生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大一新生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大学自主学习方式有别于中学的灌输式学习方式,学生应把注重研究和创新作为自主式学习的习惯来养成。学生还要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发展。学习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学生要从大学一年级就要开始规划自己的大学学习,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涯规划。而就群体学习来说,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组织学习活动和引领其他同学学习的能力。
(二)要积极鼓励学生组织社团文体活动。
作为学生自治组织的社团为大学生培养组织管理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作为大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重要平台,社团的组织原则、规章制度和活动的内容都是其成员共同制定和实施的,每个成员都能参与管理组织活动。社团的决策、事务、财务等通过集体讨论制定,并做到公开、透明。这种运行机制充分调动了成员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组织管理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社团(班级)这个小社会,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独立处理问题、组织管理、协调多种关系的能力。社团活动基本上由学生独立组织,这样可以充分调动社团成员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同时决策能力、组织能力也得到增强,而参与活动的同学则得到了多方面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各社团在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过程中,组织者的大局意识、协作意识也逐渐成熟。就活动内容来说可以丰富多彩,大型活动如组织大学生科技节、文化节,这类活动需要学校有关部门的配合;小的活动比如一次交流活动的组织,一次竞赛活动的实施方案,完全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
(三)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能给学生带来感性的、经验的收获。我们应依托社会实践基地和共建社区,设计可行的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不同年级的社会实践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主要是走入社会现实,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社会生活有基本的感性认识,提高自己认识社会的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则要从事有一定能力要求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工作,此时的他们需要处于一种组织者和主导者的地位,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和提高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准确地评价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且学会推销自己,学会用自己的思维、眼光来分析社会现象,解决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发现并解决问题、收集信息、协调各种关系等的能力,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他们不断地走向成熟,为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四)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培养他们组织能力的一个基本途径。不同年级的专业实践也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主要是引导他们认识本专业,激发他们兴趣,并在此基础上促使他们自己学习、动手实践。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鼓励和引导他们参与专业实习、专业实践,如根据就业趋向到相关单位实习,进行兼职、挂职等锻炼,从中学习本专业的实际运作状况,提高自己的专业组织能力。学生在联系实践单位、与指导教师沟通交流、让学生接受的过程中,也能够进一步认识社会、认识自己。通过独立地处理问题、解决困难,他们的表达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也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其自主、自强、自信的个人品质也会逐步形成。
四、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内涵包括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执着的追求、渊博的知识、组织管理的才干、独特的预见性等等,可见培养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单就学生工作来说,主要是要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于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来说,要胸襟宽广,自信负责和敢于承担责任,有着良好应变和适应能力的。因而,我们要着重从这几方面入手,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团结协作的品质,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应急能力和自我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我能行”的理念,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
(二)要使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
我们要使学生自觉认识到,作为一项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因为个人的良好道德品质是让人信服的首要条件。在日常诸多繁杂的事务处理中,一定要公正、公开、公平、诚信、互助。通过自己处理事情的态度和原则,体现自己的人格。一个优秀的组织者会认识到,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任何发展良好的团队,一定有具有良好品德的引领者。只有人格正了,才能让别人信服,这是做好任何活动的前提条件,是一个团队稳定、发展的基石。
(作者:山东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硕士)
参考文献:
[1]薛宗梅.师范生人际关系的自我调适.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01).
[2]董朝辉,林浩.大学学生组织能力培养体系探究.2009,(01).
[3]范帅邦.大学学生组织管理模式创新研究——基于浙江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比较.成才之路,2008,(16).
[4]周志强.论学生主体观在高校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实现路径.社科纵横,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