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
2009-06-24王福全
王福全
摘要大学生在余假体育运动中发生损伤,是高校体育工作者碰到的一个新问题,余暇体育运动损伤有何特点;以及如何预防。减少伤害事故,是笔者要研究的课题,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搞好学校体育工作。
关键词体育运动 运动损伤 预防
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更好地为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服务。如果在体育锻炼时不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工作,没有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就可能发生各类伤害事故,轻者影响学习和工作,重者可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对国家和个人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严重地妨碍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并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因此,积极预防运动损伤对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都有重要的意义。对增强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体育活动是大学生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娱乐身心的主要内容。但是,在余暇体育活动中的损伤,是大学生碰到的又一实际问题,学生在运动中受了伤,不仅损害学生健康,挫伤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影响学生正常的生活、学习。因此,为了维护学生身体健康,保证余暇体育活动在高校顺利开展,本文对部分大学生运动损伤的特点与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吉林动画学院在校学生600人,时间在2008年3月—6月。共计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76份。剔除无效问卷63份,共回收有效问卷513份,有效回收率为89.06%。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面谈访问,了解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与在余暇体育活动中有过损伤的学生进行交谈与问卷,了解损伤性质、部位、原 因与专项特点。
2、问卷调查法
设计了《大学生运动损伤状况调查表》。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首先在部分大学生中进行了预备性调查,对返回的问卷进行了反复修订、筛选,最后确定了25条信息性强的问题。
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的数据分别进行了常规性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运动损伤情况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513名大学生中,最近二年在学校发生过运动损伤的有321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2.57%,其中中度受伤(本文指韧带扭伤、撞伤及骨折等需要医药治疗,需停止上外堂课者)为124人,占受伤总人数的38.63%,重伤者(骨折)占1.0%。这一比例是高的,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大学生运动损伤原因分析
1、思想因素
思想上不重视。通过分析运动损伤发生的各种原因,发现最主要的原因是体育教师和学生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其中有的认为“小伤,小病没有关系”,“运动损伤是不可避免的”,等等,于是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2、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
大学生在体育活动方面普遍存有明显的问题:①不做准备活动。在神经系统和其它各器官的功能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就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正式活动,肌肉、韧带的力量及伸展性都不够好,身体协调性差,因而容易发生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等;②准备活动不充分。对准备活动的生理意义认识不足,做准备活动时马虎敷衍,在身体机能尚未达到适宜的水平时,就进入紧张的正式运动,因此发生运动损伤:③准备活动的内容与运动项目的内容结合不好。有的缺乏专项准备活动,而运动中运动负担较重的部位的功能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改善,此时容易发生组织损伤:④准备活动距离正式运动的时间过长。当身体进入正式的运动时,准备活动所起的生理作用已经减弱或消失,失去了逐步活动的意义。
3、动作粗野或违反规则
在比赛中不能严格遵守活动规则,或锻炼中互相逞能逗闹,动作粗野,这是篮球、足球运动中发生损伤的重要原因。
4、身体的状态不良
由于睡眠不足、患病带伤或伤病初愈阶段,以及在疲劳时,人体生理机能相对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若参加剧烈活动,将会因肌肉力量较弱、反应较迟钝、身体协调性差等导致受伤。技术上的错误。做出的动作违反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违反人体解剖结构的特点,容易造成损伤。
5、运动负荷较大。运动负荷过大,引起局部肌肉疲劳从而造成损伤。
6、场地设备的缺点。如场地不平,有碎石子;跑道过硬过滑;沙坑硬,内有铁钉、玻璃片等。
(三)大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
1、加强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大学生的运动损伤大多发生与课余时间,而且多是在没有正式组织的情况下造成的。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较强,高校体育部门可以发挥大学生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利用业余时间将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尽量地组织起来。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体育场地器材,有能有效地预防运动伤害的产生。
2、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中,时刻要加强安全教育,使广大师生认识到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克服麻痹思想,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教育作为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安全教育和组织纪律性教育,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关心他人、爱护集体的优良品质,引导学生注重技术的学习运用,依靠技术来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在运动中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提高技术、愉悦身心,还能增进友谊、促进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发扬良好的体育道德风貌。
3、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
加强易伤部位和相对薄弱部位的训练,提高它们的机能是预防运动员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例如为预防关节扭伤,应增强周围肌肉、韧带的力量、弹性和柔韧性练习,以加强关节的稳定性;又如跨栏教学中为预防大腿后群肌肉拉伤,在发展肌肉力量的同时,应发展肌肉的伸展性练习。
4、加强体育场地器材的检查与维护
体育工作者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对所辖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设备进行及时检查维护,要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项工作。发现问题要立即采取有力的措施,及时通告学生并进行维修,防患于未然。
三、结论与建议
(一)要培养学生自我保护和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注重预防运动损伤,增强学生做准备活动的意识,懂得如何去做准备活动,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加强安全教育,了解预防措施,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二)培养学生处理运动损伤的方法和技巧,减少运动损伤带来的并发症及后遗症。体育教师在三大球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掌握规范的专项技术,了解规则,减少学生在余暇体育活动中因技术不规范,不了解规则而造成的伤害事故。
(三)学校应有计划地新建场地,维修场地器材设备,定期组织检查场地、器材、设备安全程度,改善运动卫生条件学校体育教学部门和医务部门,应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医务监督方面知识的教育,并将这些内容纳入理论教材。
(四)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改善肌肉结构,增加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素质练习,提高抗运动损伤的能力。大学生在余暇时间内参加体育活动,无论发生何种损伤,都将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必须引起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教会学生处理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方法,因其手法简单,疗程短,恢复快,可减少学生的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消除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王启明.当代大学生体育心理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0,(2):79.
[2]程葵.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状况分析及对策[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15.
[3]徐志刚,刘盎.论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3,(4):51-52.
[4]吴志超,刘绍增,曲宗湖.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5]叶强华,陈立农,陈定涛等.体育系学生体操普修课中运动损伤分析[J].体育学刊,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