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的几个误区
2009-06-24王金艳
王金艳
每学期学生考完试,总有教师说,学生失分最严重的是阅读题。然后又总是说,以后一定在阅读教学上下一翻功夫。可努力了一学期,等学生考完试,学生的成绩仍不理想:有的学生该高分的却没考到高分,有的学生该优秀的没上优秀,有的学生差一点分就能及格,都是阅读题惹的祸。此时,有的教师总会抱怨说,真笨,多简单的阅读题学生却做不到。其实,我们教师应该反思自己在教学中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真正尽到自己的责任了吗?新的一学期开始了,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我校几位语文教师自发地组织了随堂听课、评课、分析,发现小学阅读教学存在以下误区:
一 、课堂上教师喧宾夺主
课堂上,教师是什么角色?是引导者、组织者。我们都知道,可真正上课时,老师却成了主角,学生成了配角。教师生怕学生听不懂,把课文精讲得如何细,如何透,自己讲得如何如痴如醉。结果成了“一言堂”,学生在听教师表演,在围着教师转。孰不知教师那堂课唾沫星子飞得越高,教学的效率其实越低。学生习惯了听教师讲,怎能养成认真理解分析文章的好习惯?其实,留些“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消化”,老师只做穿针引线,并不是个坏事。
二、学生读书时间少
由于教学的压力,教师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课堂上就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们语文课堂不说读百遍,起码有朗朗的读书声。很多问题都是在读中寻求答案的,读是开启一切问题的钥匙。可是,我们这次听了六位教师讲的六篇课文,每课2节,共12节,从预习到讲课文,学生读书只是一遍,快的学生一遍多,讲课时也让学生节选了句、段来读。最后,班级读书时间累计最长的有10分钟,最短6分钟。读书,有的只是形式,没有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没有引导学生在读中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课文,没有教给学生一双发现问题的明亮的“眼睛”,所以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低,速度慢,也就事倍功半。真是欲速而不达,两节课就能完成,却完不成。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给学生读书时间别太吝啬。多投资给学生读书时间,就是收获阅读的高效。
三、课堂上教师习惯关注中等学生
教师上课不喜欢喊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回答问题,也不喜欢喊阅读能力好的学生,好喊那些中等生。因为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回答慢,耽误时间;阅读能力好的学生答得到,没有必要喊他们。时间长了这些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惰性,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认为教师反正不喊他,干脆破罐子破摔——总是想不到,干脆就不去想;阅读能力好的学生认为教师不会喊他们回答问题,这些问题我都能答到,没必要去思考。久而久之,这两类学生体内的潜能就漫漫地退化。他们阅读理解的能力就得不到发展和提高。教师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喊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退掉他们内心的“锈迹”,唤起他们的自信,鼓起他们的斗志,使每位学生的大脑都运转起来,闪亮起来,使差生有所提高,使优生更优。
四、教师上课没有遵循教学规律
学习是一个循循渐进的事情。语文每单元就体现了这一科学特点;前两篇是精读课文,后两篇是略读课文。这就要求教师在精读课文中教给学生学习本单元的专题的读书方法,然后,用在略读课文中。这就实现了由学到用转变成学生个体阅读能力的阅读实践过程。而我们有的教师“一不小心”把略度课文也上成精度课文。例如学六年级《山雨》这一略读课文时,捋清文章的叙述顺须后,没有必要引导学生逐句体会山雨音韵美、颜色美,而应让学生自己去找到这些句子,自己去有感情地朗读,自己从内心深处感悟山雨音美、色美,以及作者用优美想象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语言美,然后再全班交流。学生的手脚放松了,学生得到阅读锻炼的机会,阅读能力不愁不提高。
五、教师没有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现在各地学校都在抓教学质量,学生的考绩又与教师评职称挂钩,教师也把教学任务放在首位,因此,教师只要求学生完成每堂课的教学任务,至于学生读书圈、点、批、画等良好的阅读习惯已被忽略,或蜻蜓点水,或做了没落实,成了两张皮。四年级的教师在讲《鸟的天堂》,理解“应接不暇”时,学生习惯看《英才教程》上面的解释,其实教学生在字典中查这个词的“暇”字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就可以了。这样,传授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问题就会知道怎么来解决。《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作为一位语文教师眼光应放开阔,不要光盯在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要着眼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过程:多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圈、点、批、画的习惯;边读边想的习惯;联系上下理解词语及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读课外书的习惯``````长持以来,学生会把这种习惯变成一种自我能力,变成一把打开阅读知识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