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场制10年走向穷途末路?
2009-06-23张成钢
张成钢
一言以蔽之,包场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包场商对高毛利的“变态”追求扭曲了“满足顾客需求”这一营销本质。
存在必有其合理之处
作为一种特殊的商超经营模式,经销商包场从一开始就备受争议。有人认为,包场是一种创新的渠道整合模式,一种有效的终端策略,甚至有人将之上升为国产品牌抵制战胜洋品牌的“法宝”;也有人认为包场对国产品牌的发展存在很大负面影响。
孰是孰非?包场模式值得推广复制吗?
日化包场模式在华南区域(深圳、东莞一带)非常盛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深圳、东莞等区域的民营企业发达,商超发展较早,商业环境非常宽松,只要你合法经营,什么模式都可以大胆实行;
□包场均在工业区、开发区、城镇结合部地带、连锁商超尚未开店的地方,消费者购物不便,这些地方有大量的打工人群,有消费低价二、三线品牌的需求;
□经销产品价格不透明,利润空间很高;
□包场买断费不高,一般是小超市每年5万~8万元,大一点的商超、超市每年10万~15万元;
□大卖场不断挤压和日益增加的二、三线品牌的冲击,中小日化经销商必须求变才能生存。
包场模式的优势
1在终端说了算。
经销商买断卖场日化区经营权,能有效“掌控”终端,屏蔽竞争产品,在陈列、价格维护、促销等方面掌握主动,将竞争品牌有效截杀于终端之外。
2终端促销多。
经销商在包场的店中除配备3~5名导购员以外,还经常做促销活动——因为厂家提供了大量试用装、赠品等。
3渠道运作效率高。
包场模式中,厂家利用包销商,可以在很短的时间进入大量的商超渠道,节省了直接操作终端的费用。终端由包场商来操作,基本没有窜货、价格失控现象。
借助经销商的包场网络,产品铺货速度快,促销活动组织好,不受管理费、店庆费、节庆费等各项费用困扰,区域推广速度快、渠道费用相对较低。
硬币的另一面
按照褒方观点,似乎包场模式真是目前国产品牌对抗国际品牌的不二法宝了,实则不然。
1包场模式只适宜杂牌生存,不利于品牌发展。
包场是一种风险很大的赌博式模式,包场商压力极大。因此,在选择产品时,包场商一般都是“唯利是图”,谁的毛利高,我就做谁的。
与杂牌相比,国产知名品牌(如拉芳等)所给的毛利不能相比,因此无法成为主推。一些日化知名品牌的营销人员也表示,在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包场盛行的区域,国产日化知名品牌都不好做。
笔者实地考察发现,大凡包场形式操作的卖场都是些其他卖场绝迹的品牌,有的产地是我国南方某地而产品包装上全是英文、韩文或日文等,无品牌可言,即使有些知名品牌摆上货架也不做主推。不经过包场商同意,其他非包场商自己上的品牌任何促销都不能开展。
而几乎裸价出货给了包场商的三四线品牌,根本就是做一天是一天,不可能有好的市场推广和售后服务。
2在包场里。知名品牌卖不过杂牌。
这主要是导购的原因。
导购员的工资主要构成部分是销售提成,她们主推的一定是单瓶提成最高的产品。所以,虽然很多包场商也开始做些诸如霸王、拉芳等品牌力较强的产品,但销量不佳。这并不意外,从经销商到导购员,都在主推那些三、四线品牌,你怎么可能卖得好?
笔者在云南曲靖某超市调研发现,商场同时陈列着“×面子”、“×力”、“×宝”等系列洗发水,还有国内某知名品牌的“×王”洗发水,导购员主推×面子、×宝等三四线品牌。我表现出对“×王”感兴趣,导购仍然极力推荐那些品牌。笔者询问后,导购员如实相告:这些都是一个代理商供的货,她们没有底薪,只有提成,“×面子”、“×宝”、“×力”提成是20个点,而“×王”的提成是12个点,她们自然主推提成高的产品。
3其他终端形态打压包场模式。
目前,包场模式生存地带基本上是工厂聚集区、新开发区、城郊结合部及富裕乡镇等大卖场及连锁店还未进驻的区域。从经营管理能力、人员架构、资本实力等各方面,包场模式的商超都很难抵挡大型连锁和大型商业资本袭击。
但近两年随着竞争与商业发展,大型商超已经将开发的步伐锁定到城郊或开发区了;大量的日化精品店、个人护理店、日化品牌专卖店等形式的零售终端大量兴起,发展迅速;还有便利店不断拓展至生活社区、厂矿企业周边。
适合于包场模式生存的环境正逐步消失,在新业态和强大的商业资本面前,包场业态注定被新业态所替代。比如在河南、山东、河北、东北等区域,前期有包场运作的迹象出现,但随着本土化妆品连锁店的快速发展,如河北东大日化、山东伊莎爱点、河南千姿、黑龙江中意等日化精品店迅速扩张,包场操作在逐步减少;在深圳、东莞、广州等区域,依斯卡化妆品连锁开店近100家,对包场形成较大威胁。
3消费者品牌意识增强,包场制将逐渐式微。
随着经济条件的逐步提高,消费的品牌意识在逐步增强,消费越来越理性,包场模式下的卖场,由于品类大多是三、四线品牌,消费者逐步有了排斥心理;另一方面,包场费用过高,零售价位高出正常商场价格,例如一个三线品牌的洗发水200ml,在包场的超市,基本卖到16~19元,比正常非包场卖场卖高2-5元。
一言以蔽之,包场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包场商对高毛利的“变态”追求扭曲了“满足顾客需求”这一营销本质。在此前的一定时期,由于终端形态的局限,这种“变态”的包场模式得以生存。随着世易时移,包场模式生存基础不再,包场商要面对的选择是:要么应时而变、升级变化,要么偃旗息鼓、退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