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思想理念与当代艺术教育
2009-06-23金玉甫
金玉甫
摘要: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它之所以能够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是因为它蕴涵了现代教育思想的灵魂: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造就具有“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的民主社会的建设者;其艺术主张“以美育代宗教”更成为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闪光点。重温蔡元培先生的教育主张,对于我们切实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蔡元培;艺术;美育;艺术教育;完全人格;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4文献标识码:A
一、完全人格教育
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蔡元培可谓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五育并举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他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这种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思想,因为,在我们看来,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即决定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么去培养。在这一问题上,蔡元培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首先要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人。
完全人格,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具有自由意志的、独立的、完整的人格,而不是奴性的、依附的、分裂的人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获得了巨大发展,一方面造成了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变得更加舒适和富有,再不必为生存温饱而耗尽毕生的精力,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和消遣需要;另一方面,高科技社会和大工业生产,又使社会分工更加专门化和职业化,人们的日常生活都被程序化和符号化,高效率的工作节奏加重了人们的精神压力,物欲横流更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反而变得更加焦虑和不安。因此,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看来,人的天性之所以遭到严重的破坏,是由于近代文明的发展和国家成为强制性机器所造成的,使得活生生的个人变成了缺乏生命力的机器。因此,他在《美育书简》这一美学理论名著中,不但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而且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席勒已经不仅仅限于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席勒还指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可谐。”席勒在此更加明确地把体、智、德、美四项教育并提,使美育具有了独立的地位和任务。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西方近代美育理论的发展,对20世纪初期的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虽然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美育思想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但在近代最早公开将美育与德育相提并论来提倡美育的是清末学者梁启超、王国维等,尤其是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更是大力倡导美育。蔡元培在出任民国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期间,以及后来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都把美育确定为其新式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美育实施设想,对美育的本质、内容、作用和实施美育的途径做了较系统的研究和阐述。蔡元培还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他把西方康德、席勒的思想和中国古代美育传统揉合到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美育思想。他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在《美育代宗教》一文中,他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并将美育和艺术的关系作了解释:“有的人常把美育和美术(即指“艺术”。当时将两词混同使用,以下皆同。)混在一起。自然美育和美术是有关系的,但这两者范围不同,只有美育可以代宗教,美术不能代宗教……美育是广义的,而美术则意义太狭……”
所以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这种广义的“艺术教育”理论认为,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职业,不管从事哪一行,都不可不涉及到艺术。他或者看小说,或者看电影,或者听音乐,或者看电视,或者欣赏舞蹈等等,总之,现代人必然涉及艺术,或多或少与艺术有关。因此,广义的艺术教育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评价和欣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与此同时,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它对人们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发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1988年国家教委办公厅制订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1989-2000年)》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学校全面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健康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特殊作用”。而如今我们的艺术教育现状又如何呢?首先我们仍然看到是偏重技能培训的教学模式,系统的艺术原理的知识教学被搁在了一边。这种以技法教学为主体的教学体系与现代艺术教育观念是格格不入的——从发展教育的观点来看,从审美教育的观点、创造力的培养的观点和素质教育的观点来评价,它都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形势要求的。更是由于技法本身容量的膨胀。这种教学体系越来越带有早期学科课程论教学的“百科全书”式的色彩。因而是学生难以承受的。因此,改变以技法为主的教学观念,已成为当今专家们的共识,也是势在必行的事情。改革的途径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以传统的知识技能为基础,进行删减、调整并逐步改变其整体结构和整体规范;其二是采取更带根本性的办法,即按照新的教育观念和指导思想,以现代艺术学的概念和原理为根据,结合教学实际和时代的要求,重新设计和建设新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体系。当然我们在此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否定专业技能教育,而是期望以高起点、高目标来培养更加具有完整人格的、富有创造力的社会人才。
二、尚自然、展个性
教育是人们寻求解放、从狭益走向广阔的过程。个性、独特性和多样性,既是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教育追求的目标。蔡元培力倡“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理念,这与他倡导培养具有完全人格的民主社会的建设目标是相一致的,是他针对封建教育无视学生的特点,违反自然,压抑、禁锢、束缚个性而提出的教育主张。的确,我们有着几千年来封建专制留下来的残余意识,故而表现在艺术教学上,在审美情趣上都自觉不自觉、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存在整齐划一大一统的正统观念。科学实践表明,学生的个性发展,都是以承认、接纳、尊重和珍视
多样化为前提的。个性即意味着差异和多样化,而多样化总是优于单一化的,因为多样化包容了即使最好的单一化。对多样性的尊重,就意味着对个性和独特性的尊重。为此,蔡元培提倡教育科学的实验要摒弃灌注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启发教学,特别是学生自动、自学、自己研究的方法。在他看来,所有个人的独特主体性的正常健康发展或自由发展,会给人类各种集体的发展与人类整体的发展提供最丰富的动力源泉。一个社会只有以个人为本位、为目的,为每个个体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尽可能地提供最佳条件,这个社会才能在整体上大踏步前进。因此,很难想象,在艺术教育中会出现即使只是个别的相雷同的过程,它与一般理工科教学相比,前者是差异性多于同一性的教学特征,而后者则相反——我们当然可以从教材、教学一般思维方式中看到这种不同的侧重,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各自的培养目标不一样。
有人认为,艺术是科学之外、思想之外对于那种不可言传境界的追求和表达。其意思是指明艺术创造与科学规律无缘,与哲学思辨不同,与经验、套路、习惯、模式相对立。艺术教育的实施,是以发掘学生自身的艺术素质,并赋予它最最高的价值为过程的,其培养目标,并不是让学生去适应社会生产这个客观存在,而是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主观精神的力量进行艺术创造,去影响客观存在。一个成功的老师必须激发每个学生每一学时的学习能动性,这与被动吸收预先规定的知识过程完全相反。艺术教学的目的与其说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固定的技法模式和接受太现成的结论,倒不如说是鼓励他们自己在教师的诱导下去发现这些结论的意义。因此教师的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智力,这不仅是接受记忆的训练,更是分析、类比、综合的能力训练。曾经有位教育家这样说:如果你要学生变成顺从而守教条的人,就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如果你想让他们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且有想象力,你就应当采取能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即启发式教学法)。实践证明,在艺术教育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是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它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因为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在不同的思想的指导下,既可以有启发的作用,也可能会出现灌输式的情况。如讲授法,主要是一种接受式的教学方法,如果以注入式为指导思想就会产生“满堂灌”、“填鸭式”的不良后果,我们的艺术教育也就变成了一种数学公式的说教。反映在美术教育中,老师的画笔成了学生们敬畏而麻木的指挥棒,学生的作品千人一面——当然是老师的面孔;美术史教材有史无观,成了文物资料的仓库;美术理论空洞乏味,成为学术权威们的传声筒。因此我们认为,在崇尚自然、抒展个性的艺术教育中,教师不仅仅是教现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形成知识的逻辑过程,并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反省这种过程;学生不仅要提出自己的观点,还必须提出观点产生的依据,其后根据对依据的逻辑分析来判断其价值。这样观点与依据之间已经构成一种逻辑关系,而对它进行评价又是一种逻辑评价。于是学生的每一次理论讨论都必须注重逻辑上的无误,这样他们就会反复了解这种结构的产生过程,就可以举一反三、用同一过程去检自己的其它结论,这就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张是教育独立。他要求把教育事业完全交给教育家办理,这对于彰显教育的内在价值无疑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他早就告诫我们:“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林文铮,一位国立杭州艺专的开校元勋,林凤眠办学的主要助手,为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作了一个形象而充满寓义的比喻:他认为艺术学校是一座“炼钢厂”而不是“兵器厂”,主要任务是打好全面基础,以适应社会的多种需求。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又无疑是实现这种目标的最佳原则。蔡元培在执掌北大时,提出了上述原则,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允许多种学术派别自由发展,允许有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在大学任教。真正的大学应该是探索真理和自由成长的最佳处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教育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拯救民族灵魂的良方,它属于大众文化而不是“权威们”的专利,在这里,我们不是讨论艺术该不该分科的问题,而是人民群众素质如何提高,当然更包括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我们整日喋喋不休地埋怨现在的艺术家素质太低,而没有看到艺术家成长的环境是那样的令人窒息:大学里没有象样的艺术鉴赏课,充其量让一个没有任何教育经验的美术或音乐老师凑和——当然对那些不是从事艺术专业或打算将来从事的学生来说简直是上刑;小学里对开设美术课也似乎没有多大兴趣,有心培养孩子的家长,也往往是煞费苦心地将孩子送进一个个并不具备教育条件的辅导班;中学校园里毫无艺术的气息,整天是记不完的公式。总之,一句话,艺术家的培养是艺术院校的事情。因此,艺术院校也就成了远离大众、深奥莫测的宫殿。艺术家在常人看来,都是一些孤傲不训、叛逆变态的疯子。因此,教育前面一旦有了“艺术”二字便再也难以使更多的人对之充满信心。艺术教育家所面临的课题不是研究如何提高国民素质,而是时时为自己身处尴尬的地位辩解与呐喊。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建国以来的艺术教育仍有很大缺憾,造成这一缺憾的最大原因恐怕是我们多年来忽视素质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不鼓励人们的自由思考、独立探索的精神,我们的教育模式只听从某些以真理自居的政治权威们的召唤,绝不允许有反对的余地,从而无形地限制了自由思想的空间,艺术教育也始终没能明正言顺,摆脱其附庸的社会地位。作为大国民素质教育的高层级——审美教育也只能屈尊于其它教育门类,甚至成为实利主义的临时竞技场。也就是说,我们获取的一点小小利益正是以牺牲真善美、钳制人的个性与创造力为代价的。的确,比之其他教育,审美教育在更大程度上受着经济条件的制约。正如墨子所云:“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求暖,然后求丽。”然而当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我们发现原本属于自己的人性生命精神逐渐离我们远去;当现代工业品大量涌人百姓生活,人们才发觉他们面对的只是千篇一律、冷冰冰的机器制品。人在自己创造的文明堆里步履艰难,头脑麻木——一个白胖胖的植物人。蔡元培针对此症有一段肺腑之言:“譬之人身,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无迹象可求。此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
四、结语
蔡元培是一位以文化教育为职志的民主革命家。他一生致力于在中国建立近代意义上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他在多方面的、丰富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的涉及面十分广泛,包括大学教育、基础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女子教育、儿童教育等,并且具有很深的理论深度,其基本的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我们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今天,我们重温蔡元培先生那些蕴函了现代教育思想精魂的教育主张: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造就具有完全人格(也就是具有“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的民主社会的建设者,极力倡导教育必须“尚自然”与“展个性”,崇尚有尊严的多样性。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崇尚有理想的包容性和健康心态的批判性,对于我们切实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尤其是为促进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责任编辑陈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