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释词过程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2009-06-22刘淑芬
摘 要:释词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一环。汉语中的大量词汇蕴涵着文化义,对外汉语教师释词过程中导入文化义能有效地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思维方式。文化知识的掌握,能够加快留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探讨释词过程中的文化导入问题,对对外汉语教学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释词 文化义 文化导入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精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部分语音教学阶段外,一切课堂教学都是建立在词汇教学的基础上的,而且多数课堂教学往往是从词汇教学开始的。词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从理解、接受词汇开始逐渐发展到能够灵活准确地运用词汇。释词是词汇教学的重要一环,而大量词汇蕴涵文化义,为了将词义解释得更加充分、明确,如何在释词过程中进行文化导入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一、词语蕴含文化义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镜象折射。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窥见的乃是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民族的文化自然会有所不同。这种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言大厦赖以存在的支柱,因此,文化差异在词汇上体现得最为突出,涉及的面也最广泛。
传说中的“龙”,在汉民族中长期被视为民族的图腾,是至尊天子的象征。人们敬畏它,崇拜它,世世代代创造出许多与龙有关的神话传说,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把自己视为“龙的传人”,许多美好的希望和比喻都喜欢和“龙”联系在一起,诸如“望子成龙”“龙腾虎跃”“龙马精神”“龙凤呈祥”等。而这一切对于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人只能感到莫名其妙。因为在西方人眼里,龙不过是一种类似鳄鱼或蛇的怪兽,能喷烟吐火,凶残可怕,用以指人则含有明显的贬义。
由于专家学者对文化的理解不同,研究的视角也不同,这导致了探讨词义与文化的关系的观点纷繁多样。本文将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对文化义予以界定:词的文化义是词义中隐含的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势等诸多文化因素的意义。它是词义从文化视角考察得出的结果。
中国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许多词语是随着文化遗产的积累而形成的,所表示的意义不再是构词成分的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生发出了丰富多彩的语义变化,包含着大量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因素。比如对“吹牛”“拍马”“红娘”“半边天”“女状元”“大锅饭”“铁交椅”和“走后门”等词语的理解,应从文化传统和具体语境中考察其文化内涵。
二、释词过程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随着文化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学科的发展,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对外汉语教学界,许多学者也认识到文化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吕必松说:“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1]在词汇教学中,应以词义与文化关系的研究为重点。宋永培先生曾说:“语言的基础是词汇,核心是词义,因而语言词汇与文化的真切关系应当深入到词义与文化的关系去说明。”[2]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曾经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3]。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积淀、文化的映像。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能反映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征。语言及其负载的内容不仅向人们展示了该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且告诉了人们对世界、对人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众所周知,目前学术界翘首以盼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大纲的编写还在摸索之中,而文化的量化、分级等确实是很难处理的问题。大多数对外汉语教材对文化词语的文化内涵揭示得不足。鉴于此,对外汉语教师在释词过程中导入文化义是极其必要的。
(1)“非常感谢您的帮忙,那一天,要不是换了衣服,我一出门就会被捕的。胡同里有两只穿黑制服的狗在守着呢!” (《汉语高级教程·丁香花下》)
课文《丁香花下》中有一段回忆:四十四年前“我”被反动军警追捕逃到胡同人家,得到一个姑娘掩护的往事。”“我”在姑娘家养好伤,“我”感谢她。例句就是“我”感谢她的话。例句中的“狗”用了文化比喻义,指仗势欺人,像狗一样的恶势力帮凶,表现出“我”对这种像“狗”一般的人的无比厌恶。只有将汉民族中关于狗的文化涵义讲清楚了,这个句子才能为西方留学生所接受。
(2)那学期末,我得了一场病,在医院一住就是一个多月,正当我为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着急时,没想到她来看我了,还带来了我最爱吃的梨,我真不好意思。 (《实用汉语中级教程·我记忆中的两个女孩》)
根据文中语境可知,她曾经喜欢过“我”,向“我”表白过,但是“我”不喜欢她,“我”另有所爱。在学期末,“我”病了,她却来看“我”,还带来了“梨”。在汉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通过一种以谐音意义的汉民族所特有的表达方式,“梨”与“离”同音,暗含她已决定“离”“我”而去,不再追求“我”。
(3)袁家办丧事,雪梅换了件雪青竹布衫,穿了双白鞋,来到袁家厅堂上听唢呐。……第二天,她听说了,鼓乐班子要从大街上经过。这个平日不大上街的年轻媳妇,却挑了件玫瑰红的布衫换上,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跑出了门。(《中级汉语教程·唢呐情话》)
文中讲的是刘姓地主家的一个白痴孩子的媳妇雪梅爱上善吹唢呐的师傅蓝五并与他私奔的故事。雪梅去办丧事的袁家听唢呐时,上身穿“雪青竹布衫”,脚上穿双“白鞋”,这样的服饰与中国社会文化习俗有关,“雪青”是浅紫色,表示庄重。人死了,中国人称为“白事”,设白色灵堂,戴白孝。至于她上街迎情人蓝五,挑了件“玫瑰红”的布衫穿,这是由于在中国社会文化风俗中,从古至今,人们总是把红色和喜庆联系在一起。结婚要办喜事,事先要发红喜贴,新郎要戴红花披红绸,新娘要穿红衣服,戴红盖头,新房还要贴红双喜,点上一对红蜡烛。雪梅很高兴地跑到大街上去听心爱的人吹唢呐,特地挑选“玫瑰红”布衫穿,更加映衬出她内心的激动、兴奋之情。
在母语学习过程中,人们注重民族传统文化对语言表达和语义理解的作用。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文化障碍,因此,只有结合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释词是词汇教学的重要一环。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是必要的。一个留学生汉语说得是否地道,很大程度上看他用词是否恰当、得体。让学生掌握得体、规范的汉语,是对外汉语教师的责任和努力的目标。对外汉语教学作为跨文化教育,需要解决文化语汇置换问题,需要沟通不同的社会、历史和道德意识,需要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之间架起一座座桥梁。
对外汉语教学释词过程中文化导入的正确把握,有助于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并用汉语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而对从教者来说,针对教学内容,认真做好词汇的文化阐释是最重要的,它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
注 释:
[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1999年2月,第112页。
[2]宋永培《中国文化词汇学的基本特征》,邵敬敏主编《文化语言学中国潮》,语文出版社,1995年,第95页。
[3]萨丕尔《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20页。
(刘淑芬 广东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52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