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度副词“太”后的中性形容词分析

2009-06-22杨晓惠

现代语文 2009年4期
关键词:语义特征

摘 要:程度副词“太”后面所加的中性形容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不可控形容词和可控形容词,分别表示惋惜与斥责两种不同的感情取向。本文运用语义特征理论和句式变换理论,对两类中性形容词进行辨析。

关键词:“太” 中性形容词 语义特征 感情色彩

一、“太”后的中性形容词

云兴华(1994)曾指出:性质形容词,可构成“太”+形容词结构;状态形容词,不可以构成“太”+形容词结构。如,可以说“很高大”,却不可以说“很雪白”,这一点在语法研究界已基本达成共识。

对于“太”加中性形容词所产生的不同感情色彩,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看法。陆俭明先生认为“太”加中性形容词,表示惋惜之义。但这只指出了部分中性形容词在程度副词“太”后的感情色彩,没有涵盖所有的中性形容词在“太”后的感情色彩取向。

本文认为,这些中性形容词可分成两类——不可控形容词与可控形容词,分别表示惋惜与斥责之义,在语义及句式上略有区别。

二、“太”后的中性形容词的特点分析

(一)语义特征

1.不可控形容词

这类词是指在主观上不能改变外界的状况,受“太”修饰后,由此产生惋惜的含义。

1)表示客观事物的性质、数量及属性等。这类词有:

大 小 高 低 长 短 粗 细 多 少 厚 薄 远 近 轻 重 咸 淡 快 慢 松 紧 软 硬 早 晚 死 活 弯 直 动 静 新 旧 亮 暗 冷 热 深 浅 圆 嫩 稀疏 破 集中 繁琐 名贵 短暂 微弱

2)表示人或环境的客观属性与特质,自然状态下无法使之改变。这类词有:

傻 厉害 粗糙 困难 简单 荒凉 潮湿 干燥 古老 年轻 复杂

3)表达人对环境的评价。这类词有:

奇怪 渺茫 离奇 可惜 诡异 新潮 平常

这些形容词多表示既定的事实,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人已经认识到其既定性与不可改变性,所以体现的感情只能是对既定事实的惋惜与后悔。这种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具有滞后性。如:

(1)这汤太咸了,让人怎么喝呀?①

汤已做成,说话人只是对汤太咸这一既定事实表示不满。

(2)东北地区夏季雨水太集中。

描述东北地区的客观天气状况,并对雨水太集中的自然现象表示不满。

(3)好好的一个小伙子,说走就走了,真是太可惜了。

对说话人而言,小伙子不是说话人可控制的对象,他的离开是客观世界中不可改变的事实。所以,说话人只能表达自己的惋惜感受。

2.可控形容词

这类词是指通过人主观努力,可以使外界发生改变,含有斥责、不满的情绪。

1)对人的性格、举止的评价,可通过自身修养,改变习惯等加以控制或改变。这类词有:

忙 闲 饱 省 急 馋 野蛮 严格 冒失 深沉 调皮 过分 大意 敏感 客气 古怪

2)对事物的状态进行描述或评价,可以通过人们的行为使客观事物发生改变。这类词有:

悬殊 急促 寒酸 费事 辛苦 强烈 具体 夸张 无聊 可怕 乏味 困难

这些形容词多表示说话人主观的评价,含有较强的感情色彩。一般来说,是事情已经发生,但原本不该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形容词前加上“太”,可以起凸显感情的作用。如:

(4)对语言污染不能太宽容。

表明说话人对语言污染的不满与斥责之义。

(5)老板觉得这狗日的也太大胆了,居然在他值班的时候睡觉。

他本不该睡觉的,这事也是他自己可以控制的,可在他值班的时候睡觉的事实已经发生,由此表达了说话人对他“竟然睡觉”的事实强烈的不满情绪。

(6)赵小鹰与吝啬的男人过日子,靠攒私房钱来还债是太困难了。

是说赵小鹰本不该过日子过得这么困难。

(二)不可控形容词的再分析(从反义义场角度)

1.极性反义词居多。如:

大小 高低 长短 粗细 多少 厚薄 远近 轻重 快慢 松紧 早晚 新旧 亮暗 冷热 深浅

受程度副词“太”修饰的中性形容词,体现感情的渐变,而非突变。极性反义词是有中间状态的词,符合“太+中性形容词”句式的感情表达需要。如“来得太晚不太好”,表达说话人希望对方能够早来的语气。

2.互补反义词较少。如:

死活 弯直 动静

一般来说,能受“太”修饰的这些互补反义词的感情色彩取向比极性反义词要浓厚。此外,一般用于“太×太×了”句式。如“这小姑娘实在是太静太静了,半天都没一句话。”“太×太×了”句式有利于强化说话人的不满情绪。同时,四字格符合汉语表达的节奏需要。

(三)从句式变换理论角度

1.“不太×了”:表示程度减缓,体现一种渐变。

在这个句式中,两类中性形容词都可以。如:“不太高”“不太敏感”。

无论是不可控形容词还是可控形容词,受“太”修饰后,感情得到极化。但若放在“不太×了”句式中,可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

2.“太不×了”:表示程度极化。

可控形容词适合于该句式,如“太不敏感”;不可控形容词不适合于该句式,如“*太不高”。

可控形容词先加“不”,进行否定;再加“太”,强化感情,符合汉语表达的思维习惯。若是不可控形容词,尤其是在极性反义义场中的词,根据反义义场的理论,先加“不”进行否定,可直接转换为其反义词,“太不×了”句式显得多余而累赘。

三、结语

通过语义分析和句式变换理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加在程度副词“太”后的中性形容词分不可控形容词和可控形容词两类,前者表示惋惜之义,后者表示不满与斥责之义。

在上述不可控形容词与可控形容词的分类中,有一部分中性形容词无法明确归入哪一类,如“难受”“清楚”“讽刺”等。像“这什么味道啊?这么难闻,太难受了。”很难说是指味道本身难受还是说人的感觉难受,这两种含义是混在一起的,由于味道难闻导致人的感觉难受。对于这样的中性形容词,从可控与不可控的角度无法解决,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加以研究。

注 释:

①本文语料来源:国家语委语料库。

参考文献:

[1]云兴华.太A了[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1).

[2]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杨晓惠 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 321004)

猜你喜欢

语义特征
商务日语函电的文体特征浅析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浅谈现代汉语中名词作谓语现象
浅析网络用语中的新兴结构“第二最NP”
动态助词“了”、“过”的对比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足部运动词的空间隐喻研究
浅谈“吃了他三个苹果”结构
属性名词的鉴定框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