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下里”

2009-06-22陈昌柏

现代语文 2009年4期
关键词:方位词广域方位

在普通话或某些方言里我们经常能听到“……下里”这样一种说法,如“私下里、四下里、两下里、八下里”等。对这些“下里”应该做何解释,很少有人言及。从用法上看,这些“下里”经常用在数词或人称代词之后,有整体上表示方面、方位或场所的意思。由于数词和人称代词没有指示方向或方位的功能,所以说这些词的方位或场所之义来自“下里”。那么,是否可以据此将其定义为方位词呢?许多著作中都没有解释[1]。本文认为“……下里”是一个语法化了的、具有接尾词功能的复合式方位词成分[2]。

“下里”是“下里巴人”的一部分,始见于宋玉的《对楚王问》。原文为:“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这段文字是宋玉以乐曲为例来讨论时事问题的谈话,但从中可知《下里》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民间乐曲,更重要的是,也表明了乐曲题材和产生的地方。文中的“巴人”指在巴蜀(今四川)一带居住的人民,在历史上相当长时期被中原人鄙称为“蛮夷”。那么,“下里”又指什么地方呢?从前后文[3]和“里”的“地方居住单位之义”来看,可以理解为“乡里、乡下或地方”之义,和“巴人”形成对仗。另外,关于“下里”一词的记载,从历史资料中也能找到一些根据[4]。我国自商周至北宋末年的几千年里,一直实行“里坊制”(早期叫“井里制”),各个时代在划分方法上有所区别,但基层组织一直延用“里”的称法。到魏晋时期,政府将长安城里的“里”改为“首里”,而地方的“里”称为“下里”。因此可以说,“下里”是指距离皇城较远的、相对落后而且偏远的地方。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下里”是古代“里坊制”的产物,当时还是方位名词。那么,具有“乡里、乡下”之义的“下里”又为何表示起方面或方位的意思了呢?应该说,其中隐藏着较为复杂的语义认知和文化演变过程。

前面我们提到过,“首里”指皇城中的“里”,而“下里”指地方之“里”,明显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这一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实质是一对多的关系。数量多、分布广的“下里”相对于少而狭的“首里”(亦可说成基准)而言,便具有了表示广域范围的意思;又多处于地方,也就具有“远、小、偏”等语义。经过长期的演变,“下里”表示“某一基准以外的、相对较远的广域范围”的意思也就逐渐形成了,从现例的构成上也能看出这一点。

以“……下里”为构词成分的有“四下里,两下里,八下里,私下里”,在这些例子中,除了“私下里”外,其余分别是和“两(二),四,八”三个偶数词构成。为什么不是“一、三、五”,又为什么唯独没有偶数“六”呢?应该说跟我们祖先关于空间方位的认知模式有直接关系。在我们祖先看来,地球是个像盒子一样的东西。早在春秋时期,《墨子》里就有“六合之里”“四方”之说,“六合”除了“四方”外还含“天、地”,而“天、地”由于人类自身的生理构造和客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又很难纳入视野。因此,人类经常能看到的应该是一个以眼睛(脑袋)所在位置为顶点,呈喇叭形的、平行于地面的锥体状的广域范围;再加上眼球和脑袋的小范围调节功能、身体360°的自由转动,使得人类的真正可视范围扩大为和身体等高的、略呈扁平状的圆柱体。也正因为这样,汉语里才产生了很多与“四面”“八方”有关的成语或熟语。如“四面楚歌、四面八方、八面来风、八面玲珑”等。这些词中的“四、八”其实并不是实数,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应该做“多”义讲。因此,前面的成语或熟语均可解释为“周围”的意思,再抽象一点儿说应做“多方面、全方面”讲。为了能更全面、准确地定义和理解“……下里”,我们将“(两、四、八、私)下里”等逐一进行分析。

“两下里”可以解释为双方或两方面的意思。例如“我(们)认为这种做法对国家对农民两下里都有好处”。在这个句子中,“两下里”代表着利益双方,一方是国家,另一方是农民;相对于“国家”“农民”而言,“我(们)”是处于中立立场的第三者,与利益并无直接联系,但也正因为“我(们)”这一基准点的存在,才使利益主体的“国家”“农民”处于“下里”的地位,也就形成了一个中央(“我[们]”)和两个地方(“国家”“农民”)的关系。

“四下里张望”中的“四下里”,短语中“张望”的不是某一个方向,而是以“张望”动作发出者为基准、以可能看到的直线距离为半径进行画圆,圆内的所有范围均为“四下里”。“八下里”也基本相同,但由“四”变成了“八”,意思也随之更深了一层,“八下里”不仅解释为“四面八方”,也用来指“事情太多,难以对付”。

“私下里”这个词和前面的几个词有所不同,抽象性较高,理解上有些难度。“私下里”是指个人内心的、别人难以觉察的世界,包括“内在心理世界”和“外在客观世界”两方面。但无论是“内在世界”还是“外在世界”,作为最重要的管理者还是“私(我)”。也就是说,“私下里”是一个“私+下里”的偏正式构造。当所指的是“内在世界”时,就和“心底里”相近。因此,无论是相对于现实世界或者主体个人而言,“内心世界”都可以理解为“最远、最深的地方”,所以才有“我私下里总是在想……”的说法。与表示“内在世界”相比,表示“外在世界”的“私下里”也较为常用,如“我私下里去打听了一下这个人的情况”,这个“私下里”近似于“背地里、暗地里”,是“别人觉察不到的地方”的意思,虽然不完全尽指空间方位,但就前面的句子来说,可以做如下的解释。作为动作主体的“我”所处的位置,相对“这个人”就成了较远较偏的“下里”,和前面的动作主体处于基准位置上的几例子有所不同,但“私下里”并不完全等同于“背地里、暗地里”,三者的共通点在于:都是指别人看不见的地方。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明白以下几点:

(1)“……下里”和地方基层组织的“下里”意义相承功能相异;

(2)“……下里”不是一个词,而是类似语素;

(3)“……下里”所指有别于表单方向之义的单纯方位词“上、下、前、后”和“……面、……边”类的复合式方位词,表无定向方位,即中心或基准以外的任何地方。从表现形式上也有别于常说的“……面、……边”类复合式方位词,是两个方位词的复合形式。

(4)“……下里”构词能力相对有限。据此,可以将其定义为一个语法化了的、具有接尾词功能的复合式方位词成分。

注 释:

[1]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43~44页。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09~412页。

[3]方经民《现代汉语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语法化》,《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2期。

[4]刘志基《里:居住和长度单位的统一》,《咬文嚼字》,2000年第2辑。

[5]李合群《论中国古代里坊制的崩溃》,《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陈昌柏 吉林 北华大学文学院  132013)

猜你喜欢

方位词广域方位
“全程—广域”临床取向:社会救助领域中的社会工作整合实践模式
广域运动视角下小学生预防近视眼作用研究
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现代汉语方位词研究
动物们的聚会
广域后备保护原理与通信技术研究
基于多信息融合的广域继电保护新算法
Word Fun
汉语方位词研究
练思维:看图学方位
方位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