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视阈下的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工作探讨
2009-06-22欧彦麟李迎伍
欧彦麟 李迎伍
摘要:党的十七大以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校党建和思想教育工作在人本主义视阈下,如何突破已有思维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新的工作思路,本文基于此,探讨以党建工作为龙头,形成师生联动“三育人”思想教育体系;以提高人文素养为目标,构筑“大德育”新格局;以人文精神传播为基石,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的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工作新思路。
关键词:人本主义;高校;党建;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3-052-03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党的十七大以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各高校立足改革,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执政能力的建设,增强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提高了高校党建工作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在人本主义视阈下,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工作如何突破已有思维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新的工作思路,是本文将要着重探讨的。
一、当前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工作中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大批青年学生在和谐校园中成长成才,在党的凝聚力的感召下成为党的一员。据统计,2006年,我国1800万在校大学生中拥有党员194.7万人,而在2002年,714万在校大学生中的学生党员数为54.9万人,相对比例大幅增加。各地各高校在党建工作中取得的成效非常显著,党建特色也是各有千秋。
然而,成效之外,在做好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工作中,也有几个值得探讨和商榷的问题:
(一)大学生入党热潮背后的冷静思考。近年来,高校自上而下开展党的建设,也带动了学生入党热潮,伴随着入党热潮而来的,是不可避免地出现某些高校尤其是原本学生党员比例较少的高校,为了达到党员人数所占一定比例,而一再放宽入党条件,使得少部分党员在学生中的先进性无法体现或者体现不明显从而起到不应有的反作用。同时,有些基层党组织党务工作者由于对于党务工作不熟悉,为急于发展优秀分子,走入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误区,无视对大学生应有的信仰教育,导致一些学生思想逆反,产生盲目性想法和做法。
(二)党建工作与教学、行政管理工作如何有机结合,突破“两张皮”状况。高校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把党的领导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由于工作方法或者“官本位”意识作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党建工作与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工作脱节,形成的“两张皮”状况。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效解决“两张皮”现象,是当前以至今后一段时间内都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与党建思想教育新力量的作用发挥。目前,全国各地不少高校都开始采取创新措施,大力开展辅导员培养,一批思想活跃、乐于奉献的青年辅导员从思想上激励学生,从生活上关爱学生,他们已成为我国高校开展党的建设的新力量。然而,作为不仅是学生思想政治的导师,更是他们信赖的知心朋友的高校辅导员,其自身素质的要求和工作规范的要求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人本主义视阈下的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工作
大学是文化的载体,它肩负着传承历史、创造历史、创造未来,使人类历史文化生生不息的使命,而人文精神则正是大学乃至社会存在发展的不竭之源。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工作,主要在于共产主义信仰在中国高等知识殿堂的传播,也就是共产主义政治信仰的引导与教育。而教育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信仰与哲学的问题。信仰问题首先是一个文化问题,其次才是一个人生的问题。对世界和人生的某种最高真理的寻求乃是灵魂的需要,教育的最高境界当是灵魂的感召。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与信仰有着内在的关联,因为,真正的教育不仅有着现实的关怀,还会有着终身的关怀,而终身关怀只能用信仰来承载。因为人之为人就在于人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生命的存在惟有灵魂,作为精神存在的最核心的要素就在于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领悟,领悟来源于启示,来源于信仰。
基于信仰的教育一般有着这样四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必须守护的核心价值、使命感、终身关怀和仪式境界。它并非单纯的宣传加规训,也不是塑造某种单纯满足于一定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是要成全能立于天地之间大写的人。
基于信仰的教育是一种源自于内心的召唤,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温柔的冲撞:它使得内在于教育情境的每一个人都真诚无比地谛听来自生命最本真的悸动和低语,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一个没有耳提面命的疲惫、温暖而百感交集的精神之旅,在日渐清晰的人生目的的探寻中,心灵变得纯净、充实、澄明和温润。(摘自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版《革新中国教育》)
基于人本主义视阈的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工作,其实质就是以师生为本,以文化与教育的形式来传播共产主义的信仰。因此,文化、信仰、教育,三位一体,才能构成一个完整人的健全的精神生态。所谓的信仰即我们生命的支点、生命之根赖以深扎的土壤,没有信仰,生活就会难以承受风雨侵袭,就只能有类似于动物本能的生存,而不会有真正人的生活,更不会有生命价值的弘扬与实现。
三、以人为本开拓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工作新思路
(一)以党建工作为龙头,形成师生联动“三育人”思想教育体系。
“三育人”工作是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合格人才,反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重要措施。开展“三育人”活动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动学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要做好“三育人”工作,贵在坚持,重在落实。要明确学校是整体,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管理是基础,领导是保证。“三育人”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仅有工作热情和规章制度等措施还不够,还需要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找准工作重点,认真加以落实,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因此,高校要以党建工作为龙头,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形成师生联动的“三育人”体系。
这里所提到“三育人”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我们可以进一步凝练为:“教书育人,育真才实学之人;管理育人,育明理守纪之人;服务育人,育诚信文明之人”的育人方针。另一层含义是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三育人”工作是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师生互动的有效途径,我们要进一步强化这项工作,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在育人的过程中,提升广大教职员工的自身综合素质,真正起到表率作用,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所感受、有所启迪、有所提升。
(二)以提高人文素养为目标,构筑“大德育”新格局。
高校要强化人文素养,促进师生素质全面发展,应实现素质教育规范化、制度化;狠抓党校建设,加强共
产主义信仰教育。以“两课”为主渠道,以“两校”为主阵地,培养思想政治素质;以行为规范为主线,以社团活动为主平台,提升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以关爱行动为主突破口,加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正确的荣辱观和人生观,以体质健康标准为主要依据,提高身心素质。
首先,应以“三育人”为标准,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职工素质,努力打造一支思想品德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能力强的教职工队伍。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确立教师在学校人力资源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强化意识、提高待遇、主动关心、严格考核等措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教师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作用、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氛围。
其次,要抓好教风、学风、校风“三风”建设。坚持教育创新,推进教学改革。在教学环节中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感,使他们具备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再次,要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一是要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包括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干部队伍是风向标,是领头羊,干部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院的校风建设。二是教师队伍建设,教书的职责不光是“传道”,还需“解惑”,教师是直接面对学生的一线主力,往往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最先发现,如果开导及时,说教对路,那么许多问题就可以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辅导员、班主任队伍,这支队伍是做学生思想工作的主力军和先锋队,课堂外的学生动向应及时掌握,课堂内教师需要协助时也应及时到位。要跟学生们交朋友,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时要审时度势,依据新情况、新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还要保持信息畅通,要有服务于学生的思想,所以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一个方面。
因此,教职员工方面应切实抓好两级中心组学习和政治学习,建设“学习型”单位。学生方面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和党校、团校这些主阵地,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新方式和新内容。利用广播、报纸和宣传栏等宣传阵地,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运用信息化手段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共产主义信仰教育,为构建“大德育”体系打牢思想基础。
(三)以人文精神传播为基石,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几个世纪以来,大学作为社会进步发展的脊梁的培养基地,一直是普及人文教育的主要场所。大学人文精神作为文化的精神层面,是通过历史的积淀使文化乃至精神得以传承并丰富发展的。从800年的牛津到剑桥,昔日的柏林大学到现代化知名大学哈佛,从北大、清华到南开,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历程,但惊人的是他们却拥有同样厚重的人文基石。校园人文精神是德育人文精神的一种外在体现,其目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落脚在大学生个体的发展上。大学生的个体发展并没有统一模式,不是千篇一律,也非千人一面,而是充分展现人的自由个性,大学校园人文精神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必然联系。
现代社会,人的个性与主体性得到弘扬,人文精神体现为对人的价值的尊重、肯定和弘扬。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人的社会价值在于其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它是人对社会的责任,是个人作为社会成员不可推卸的使命和义务。个人的自我价值则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它体现为个人的自我选择、自我超越、自我完善,促使人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在积极的生活中领悟人生的意义与乐趣。因此,高校党建工作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应是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师生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促进个人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促使每个人成为富有个性、多种素质全面发展的人,要求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规范性相统一。
以人为本,首先必须尊重人,为人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具备人文精神的人是实现了思维方式三大转向的人。一是从一味颂扬转到批判的吸收,只有颂扬没有批判的民族是没有创新的民族,是一个狂热缺少理性的民族。面对当前国内外风云,我们要以扬弃为方法,吸收精华抛却糟粕。二是从力量的逻辑转向逻辑的力量。只有如此,才能保持学者的独立性和学术品格,只有如此才能不迷信权威。三是从被迫服从转向自觉信仰。党建工作开展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科学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人文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文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