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促进我国高职课程改革
2009-06-20黄朝晖刘利平
黄朝晖 刘利平
摘要:西方发达国家发展高职教育的历史比较长,在课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本文在分析我国高职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总结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高职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国外先进经验;高职;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黄朝晖(1972-),女,湖南平江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刘利平(1962-),女,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应用语言学和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05-0044-02
课程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教育目标与微观的教学实践活动联系起来的结合点,是一切现实的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核心,是实现教育目标最根本的手段。目前,我国高职课程仍然存在类型单一、体系单薄等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发展高职教育的历史比较长,在课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因此,我们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和借鉴他们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使我们高职课程的改革更加顺利和成功。
一、我国高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单薄,课程模式仍主要采用“学科中心”模式
学科中心模式是历史沿袭下来的普教模式,即以学科为本位,强调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而与其他学科联系不紧密。这种模式对于强调理论知识教育,为未来工程设计开发和学术研究奠定宽厚基础的普通高等教育是适合的,但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来说,却严重影响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技术技能的培养。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按自身学科体系寻求自我完整,而不是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服务,针对性不强,实训课不能形成完整体系。真正的职业技能学习时间只占三分之一,而且这种时间也难以保证。这主要由于真正的技能课和实践课往往放在最后一学年,而这一学年由于高职生就业的形势严峻,学生容易分心。再加上难有理想的实习和实操场地,往往使得最后一学期的实习时间变为学生跑工作的时间。
单薄的课程体系专业色彩浓厚,除公共课程外,其他课程都是围绕一个狭窄的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设置,这样的课程体系不仅表现为文科与理科的疏远,即便是文科,此专业与彼专业之间也存在着隔阂,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环保教育、安全教育、职业道德、职业指导、创业教育等在课程体系中并未占据应有的地位。
(二)课程类型单一,课程结构缺乏高职特色
从目前高职院校课程结构改革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上看,主要可归纳为三种:一是将普通高等教育同专业的课程结构压缩成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删减一些课程;二是将普通专科教育同专业的课程结构基本照搬过来,或加入一定比重的实践环节;三是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同专业的课程结构作一些延伸,增加一些内容。这三种课程结构都是“三段式”课程结构的变化,都没有脱离学科中心的本质影响,主要不足之处是:(1)普遍存在重专业轻素质、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缺乏高职特色;(2)缺少灵活性和开放性,对一些外界的新的有用的科学知识内容的包容性比较差,课程内容滞后于生产技术、工艺的新发展;(3)课程之间缺少横向联系,内容重复,忽视综合课程和课程群的建设;(4)课程类型单一,只注重显性课程的建设,而普遍忽视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等隐性课程的建设。
(三)缺乏选课机制,影响学生个性发展
由于历史的原因及现实情况的限制,不少高职院校没有开设选修课。有的院校正试行开设,但开设的数量不多,范围不大,质量也有待于提高。
二、国外高职课程设置的特点
(一)注重综合课程的开发
社会职业变换快、劳动力流动大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要求劳动者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于是世界各国都开发综合课程来培养面向一个职业群的劳动者。如英国的高职课程是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CBET体系为本设置的。综合职业能力导向的CBET课程完全是一种消费者需求导向的课程,它不是由教育专家而是由产业界的权威代表来作出决策,课程结构打破传统的知识本位的学科体系,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开设综合课,其最终目标是指向培养富有能力的劳动者、问题解决者和终身学习者。德国将所有的理论课程综合成专业理论、专业制图和专业计算三门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俄勒冈州设置“课程群”。
(二)灵活多样
如美国,由于美国的职业教育十分注重为本地区各行各业的发展服务,而各行业的发展需要众多类型的高等职业人员,因此,美国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种类繁多、灵活多样。如有的社区学院为满足本社区各种人员的需要开设上100种课程,包括家政、烹饪、缝纫等等。有的社区学院既开设副学士学位课程,又开设生计教育授予证书的课程,还开设无证书的课程。而且,社区学院的课程在时间、地点安排上也很灵活。有白天的、也有晚上的;有常日的、也有周末的;有在校本部上的、也有在校分部或借当地中学或图书馆上的课;学生一次可选一门课、也可选几门课。而且他们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随时来读或随时停读,不需要担心受惩罚。英国多科性技术学院的课程也是灵活多样。既开设学位课程,又开设国家高级文凭与证书课程(相当于其他国家短期大学开设的课程),还开设取得专业资格的其他高级课程;既提供全日制和工读交替制课程,又提供部分时间制和夜间时间制课程。
(三)开放性
如美国的高职院校极其重视对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以及人才需求情况的预测,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方针和专业设置,及时增设新的课程,停上内容陈旧、过时的课程,同时在课程中经常纳入最新科技成果内容,使课程设置处于相对稳定和不断更新的状态之中。英国高职院校也与产业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制定课程时注重产业界的参与,寻求和发展与产业界的需要相适应、与学生的就业需求相关联的课程,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适时增设或删减课程。
(四)重视人文课程和社会科学课程的开设
德、英、美三国大多数专业都开设演讲、管理类课程,加强技术学科与管理知识的紧密结合;为培养表达能力,开设专业语言训练课程,这包括掌握专业用语,并能在谈判、协商中作出决议,编写报告,具有较好的写作和表达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语,以及熟悉并使用计算机语言。如美国爱肯社区学院的机电工程专业,开设了21学分的心理学、演说学、写作技巧等人文社科课程。
三、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促进我国高职课程改革
(一)开发综合课程,实行模块化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岗位的千变万化,社会人员的工作变化加快,每个人都必须有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能力。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基层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综合性的问题。这些都要求课程的设置不能太专太细,而要考虑如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在课程的安排上,应打破以前的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的课程模式,开设综合课程,实行模块化教学,构建“宽基础、小模块、多实践”的课程模式。“宽基础”指所学的内容并不针对某一特定工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它是将数种性质相近的专业综合为一个专业群集,以该专业群集所具有的基础性、共同性知识与技能为基础,组合设计成综合课程。它要求以职业分析为出发点对原有专业领域的内容进行整合,取消原有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的界限,在宽厚的专业训练基础上,覆盖专业所需的所有共同知识和共同技能。“小模块”是指各专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多实践”要求将实践教学环节单独组成一个系统,划分成若干级模块,连续几年不中断,与基础课、专业课紧密配合。这一课程模式的特点是:在基础课方面,一改“学科中心”模式各学科课程的严密体系,促进学科之间的知识的联系与沟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全新的思维与视野,培养综合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专业课程设小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某一特定工种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就业针对性,为学生毕业后上岗作实际准备。而且模块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十分有利于学校课程的改革,可及时删减陈旧重复内容课程或课程内容,吸取最新科技成果,调整课程重心,保持课程的最佳适应性、先进性与时代性。在实践课方面,改变实践课为理论课服务,实践课往往安排在最后一学年的传统作法,确立实践课程的独立地位和系统性,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同步发展。
(二)增加选修课比例,重视人文课程、隐性课程的建设。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因人而异,学校开设大量具有个性化的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心理学、以及语言、技能、人文学科等选修课程,对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和专长很有帮助。文科学生选修一定的理科课程,理科学生选修一定的文科课程,这对加强文理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应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隐性课程包括以专业实践活动为核心的课外活动、校外活动;支配学校师生集体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的校园文化。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者黄炎培先生早在半个多世纪前的实践中就注意到了运用校风、校歌、校徽和校训等的作用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今天更不能放弃这些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传统。对隐性课程的关注不仅是发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的客观需要,而且它还是实实在在地反映了一种课程观的转变,即由单纯的“学科本位”、“社会本位”转到兼顾“学生本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尧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5(5).
[2]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4(1).
[3]张尧学.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石伟平、陈霞.职教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国际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02(19).
责任编辑:颜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