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成人学习社区感探析
2009-06-20包华
包 华
摘要:社区感可以促进成人的学习效果,减少学习中的学习动机与情感的损耗,这对于网络环境下成人教育效果的提高大有裨益。介绍了西方学者对学习社区感的研究成果,包括社区感的概念、内涵、及对学习的促进机制,成人学习社区感培育的途径与手段等,以期对国内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习;社区感;培育;借鉴
课题项目:河南省科技厅“网络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成果072102210062。
作者简介:包华(1974-),女,河南南阳人,河南省南阳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18(2009)11-0043-02
一、引言
成人受现实需要所迫接受再教育,但现实逼迫未必能使他们完成学业,学习社区感可以帮助他们延续学习,学习效果必然由其所在的环境所促进或减弱,要使虚拟或现实的学习环境促进学习效果,构建学习社区是重要环节。杜威、维果斯基等都论述过社区与社会关系在学习和构建高级心理机能乃至终身学习中的作用。通过构建学习社区降低成人学习中注意力分散、倦怠、孤独感带来的损耗,在个体心理层面就表现为学习社区感的确立与增强。西方成人教育与远程学习的许多研究者都一致认为:学习社区感对高等教育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成人教育不可或缺。
二、社区感的内涵以及促进学习的机制
社区感概念来源于解释特定社会联结与发展、培养的社会资本理论,指社区成员之间及其同团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归属感,通过彼此承诺而使成员需要得以满足的共同信念,并以社区历史为基础所形成的情感联结。McMillan与Chavis提出了社区感的四要素模型:“成员资格”“影响力”“需要的整合与满足”“共同的情感联结”。后来又对四要素做了一次修正改为:情绪感受、人际信任、公平交换、传承艺术(指以集体体验和记忆为基础的共同文化历史积淀)。有人将社区感概括为“我们”的感觉,也有人概括为“家”的感觉。
中国人家本位的观念往往使我们忽视甚至排斥西方的“社区感”,阻碍我们借鉴。事实上,社区关系属于“弱关系”,而弱关系在家族观淡化的地方(如成人的远程学习与就业)将发挥很大的社会资本功能,中国也不例外。
Haythornthwaite对“图书馆研究生课程”(LEEP)的17个远程学习的学员访谈显示:15个人体验到独特的学习社区感,只有两个人报告感到孤独、不舒适,而此二人恰恰是没有积极参与、很少给社区贡献的人。作者极力推崇这种伴随社区感的远程学习,认为这是一种“多重教育”,既学习了现代技术又获得远程社区的体验又完成了学业。
社区感何以能促进成人学习?概括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社区感因素有:
1.成员资格。是指对社区成员的身份认同,拥有成员资格使自己投入学习社区并产生归属的感受,其特点是具有明显的边界、共同的标识(符号)系统、独特的语汇及其他共同的符号表征、情感上的安全、对社区的归属与认同感及个人的投入。成员资格使成员有独特的身份感及相应的权责义务,为个体提供学习中的满意与幸福,并获得他人的学业支持、提高自我效能感。
2.社区精神。学习社区拥有的独特风气与精神面貌——学习者彼此珍惜、渴望共享与互助合作、积极参与、彼此激励。成员之间所拥有的这种精神联结增加了社区中信息的流动、提供相互支持的可能、献身于社区目标的承诺。为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3.信任。指成员间相互信任和依赖的情感,包含可靠和仁慈两个要素。前者指彼此信赖,后者指学习者对其他成员利益真诚关注并随时准备提供帮助。信任使社区富有安全和充满关爱、成员愿意敞开心扉,有助于多样良好的互动关系的建立。对社区信任有助于培育为社区献身的精神、在远程学习中提供支持,也是学习动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4.互动。真诚的互动与信任产生友谊与支持、情感联结,直接导致学业上的坚持。互惠性互动能增加愉悦感,克服远程学习的孤独与倦怠。相对于互动的数量来说,互动的质量对远程学习的作用更大,并非交流越多讨论越多就好。Brown识别出一些可以促进增强社区感的互动:指导者示范正确行为、足够的时间、成员有学业需要且喜欢网上交流并积极与人沟通,[Davis(1994)将互动分为任务驱动和情感驱动两种:前者指教师指导下的话题讨论、相互评估等,此类互动的质量受学生知识、人格、互动模式、批评风格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应引导学员之间建设性的互动,如委婉批评、讲究诚信等;后者指社区成员之间的自发互动。
5.共同目标——完成学业。远程学习者希望与在校生一样取得学识与成就,为了共同的学业目标,远程学习者很容易相互支持与互动,共同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对学业目标的承诺体现了学习社区的质量。
另外,共享历史、情感联结、彼此信任有助于社区成员共享隐性知识,成员资格和信任感有益于学习效能感的产生,互动有利于集中注意力,都增强了成人学习尤其是成人远程学习的效果。
三、增加学习者的社区感的途径
1.鼓励对话与交流、缩小社区间的人际距离感,实现社区成员的交往平衡。人际距离更多指心理距离,人际距离缩短,时空分离带来的陌生感便降低,社区感增加。远程学习中的人际距离在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产生:一是教师控制下的行为,能扩大人际距离感,但在社区刚刚形成时,教师为促进社区感而控制的行为则有助于缩小社区中人际距离;二是学习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有助于缩短人际距离。因此在必要时尤其是社区运作到一定时间后,教师尽量少一些约束与控制,通过教学设计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鼓励他们参与网上讨论,并将学员参与对话的数量、质量、时间间隔与成绩评定挂钩。成员之间的交往平衡(施馈平衡)、坦诚相待有利于社区和谐,过分独立不参与的态度和过分依赖(爱索取不施予)、在讨论中使用权威语气都威胁交往平衡。尊重与奉献的精神是交往的前提,也是社区活力和团结的保证。为促进成员交流,一些联谊活动非常必要,为形成友谊与支持的联结,强制每个人在初期联谊中必须介绍自己、打招呼、非正式谈话,这种实践带来了以后网上交往的便利与真诚合作。Rovai发现网上交流与定期会面的混合型课堂其社区感高于单纯的网络课堂或传统课堂,真实会面有利于提高成员的社区感。
2.增强在场感。在场presence是一种“在一起”的感觉,分为“教师在场”和“学生在场”两种。尤其是网络的去个性化、非人性化减少了人的“在场”,提倡“在场”实乃增加人味。教师在场能有效促进学业,师生互动越多学生受益越大。Arbaugh认为,所有高效的网络学习都意味着有个好教授促进了师生与生生互动。Anderson认为教师在场是“为实现有个人意义和教育价值的学业成就,教师在认知社会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设计、促进与指导”。教师在场包括三因素:一是教学设计与组织,包括教学方法、时间与媒体安排、网络礼节等的设计;二是促进性的授课,包括识别学生的参与付出并及时强化、激发讨论、吸引参与,关注社区内意见分歧并设法协调达到一致,为学习设定气氛,做好评估等。三是直接指导,包括使用多种方法灌输知识、聚焦于特定问题进行讨论总结、诊断对错、回答网络技术问题等。
一些学者认为在场也包括学生在场,网络学习可以增加教学规模,使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指导数百名学生且使互动机会更加丰富,但这样一来也使学生在场感分散、令人窒息。因此最好将社区划分为10人以下的小组,并给以明确的任务与时间限制,以使每个人有更多机会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密切关系。
3.教学风格与学习策略的匹配。教学与学习的良好搭配可以促使远程学习社区感的产生,比如依赖型的学习者在教师控制的环境中感到舒适,而独立型的学习者更喜欢对话与交流。为提高这种匹配效果有效的远程教学不仅应该符合学生的自学程度,还应该努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Grow(1991)提出一种分阶段的自我指导学习:学习者从依赖教师,逐渐发展学习兴趣,最后完全独立学习,自我负责、自我挑战。这也可以作为远程教学分阶段的借鉴:刚开始时多一些控制甚至强迫行为,如强制他们自我介绍、交流,到后期的学习中则可以放手让学生表现,教师做好倾听和引导,纠偏。
4.提供充足的资源、良好的环境促进互动和社区感的发展。先进的网络技术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提供多种交流方式:公开的、私下的、同步的、异步的、远程的、近距的来充分实施小组交往与互动。除此而外,组织良好的活动、支持性的环境来促进有效互动与社区感。一些促进性的活动:(1)社区标志性活动,如在线身份确认、昵称、仪式、统一制服等,比如一个远程学习的社区使用的昵称都由星座加名字加个性特点的几个部分组成。(2)参与制定规则体验权利、轮流做论坛主持人。(3)同步交谈,产生“在一起”的感觉。(4)出示照片头像增加真实体验、使用可视会议和面对面交流,提供情感图象或符号补充网络交往的劣势,(5)规定团体具体任务等。
最后,教师的谦卑态度是良好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倾听学生声音,对批评意见容忍、对学生的需要敏感,牢记自己的两大任务:完成学业目标、创建与发展社区感。
参考文献:
[1]转引自Juhani Rautopuro & Pertti Vaisanen.Non-traditional students at university: a follow-up study of young and adult students' orientations, satisfaction and learning outcomes,Paper presented at the European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Research. Lille, 5-8 September 2001.
[2]陈永胜,牟丽霞,西方社区感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07V.15(1):169-173.
[3]Haythornthwaite.M,Kazmer.J.Robins.Community Developmentamong distance learners:Temporal Technological Dimensions[J].Journal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s2006(1).
责任编辑:颜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