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生:认识与教育

2009-06-20葛力力

职教论坛 2009年11期
关键词:顽童多元智能教育者

葛力力

不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感叹:中职生难教!笔者认为,破解“难”的首要之着应当是认识中职生,即先须“知彼”,然后才是考虑如何教。

我国中职生入校时年龄大多15岁左右,在成长,未成熟。一个与他们年龄相仿的外国孩子们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一些联想与启示:

美国管理学家尼葛洛庞帝,为他14岁的儿子,安排了一个生日活动——让儿子与同学们一块,在波士顿市作一天的探险。孩子们被分成若干小队,只准随身携带固定数目的钱和一张不受限制的地铁车票,进行一场寻宝比赛。尼葛洛庞帝花了数个星期的时间安排活动,包括跟饭店前厅接待员打招呼,把线索藏在公园长椅下,有些地点必须靠解开电话号码的谜题才能找到,等等。每个小队拿到不同的线索,然后前往波士顿的不同地方,沿线只要完成任务就可得分。让人惊讶的是:在学校聪明、功课分数高的孩子不一定是胜者,而被视作“街头顽童”的孩子总能拿分。如寻宝比赛中,有一个环节是必须解开一个填字游戏,才有办法找到其中的线索。“聪明”的孩子往往会跑进图书馆找资料,或打电话向他们的聪明朋友请教;“街头顽童”则在地铁里到处询问路人,往往能更快找到答案,而且他们一边询问,一边从A点移向B点,节约了时间,也在比赛中拿到了较多的分数。

我国中职生绝大部分是中考的失利者。罗鸣春和邓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心理卫生》2006年7期)表明,近半数的中职生对课程学习有较严重的适应困难,学习动力和信心不足,学习积极性普遍较低,存在着较广泛的厌学情绪。这也使不少有传统观念的人认为中职生“智能低”。其实,反思我们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也许将中职生看作上文所谈的“街头顽童”类的孩子可能会更合适一些。

传统的智力观认为,智能只是一种单一的逻辑推理或语文能力。如此的智力观虽可阐明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但却很难解释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专业成就、职场人生与学业成绩的非关联性。而我国现行的学业选拔型的升学和教育机制也只是一种狭隘的却多少有些无奈的人材选拔方式。对中职生而言,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受到了不全面的评价和无奈地接受了制度的安排罢了。

在相关研究(包括对脑伤患者、专家、学者、奇才的研究,以及信息处理机制、心理计量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生物学等的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 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智能应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情景或社会群体中所展现出的解决问题或制作生产的能力”,而人类智能至少有八种:语文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我国学界普遍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有多方面的意义,即: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智力观;有助于转变我们的教育观;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有助于转变我们的学生观;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发展观。对中职教育而言,意义尤为重大。俞国良和侯瑞鹤在《千里之行从“心”开始——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探析》(《中国教育报》2005-1-22)中的研究就发现,中职生也有长处,如在人际交往和自理能力的生活方面及职业方面的得分就比较高。

正确认识中职生是教育中职生的基础和前提。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沸沸扬扬地传播已有一段时间,尽管也有人质疑,但是退一步,如果将它与中国传统的教学思想“因材施教”等结合起来,作为一种西中融合、现代与传统融合的教学理论来理解,我们不也能欣然借鉴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当然,要使先进的理论真正成为中职学校教育者的共识并化为切实的教育举措还须各方面的努力。

可喜的是,有些地方、学校的不少教育者已经较深刻地认识到正确认识中职生并施行切实有效教育的重要性,而且积极行动。如今年2月28日,北京市商业学校召开“多元智能理论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实践应用研究”汇报会,北京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智能”课题组及其他中职学校的专家、学者、教师,和原国家副督学郭福昌等领导以及教育杂志社的人员与会,商业学校的多位教师作了专题发言。

今年中职招生860万人,比去年增50万人,在校生达数千万。面对这些处于成长期的孩子,面对越来越红火的职教事业,作为教育者,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思想和工作,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我们对中职生的认识,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全心全意为孩子们服务,切实推进中职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责任编辑:夏焕堂

猜你喜欢

顽童多元智能教育者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在学校的应用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中学英语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孔子劝顽童
路遇顽童
中外文学中的“顽童”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lassroom Teaching